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融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笔者认为,强化中国文化元素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升中国年轻一代用英语表达自身文化的能力,也能促进中国文化在沿线各国的深入交流与广泛传播。然而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西方文化的输入,忽略了对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和中国文化的失语。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有必要培养语言能力过硬、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英语教学;母语文化
  0 引言
  高职公共英语是一门蕴含了丰富人文内涵的语言学科。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认知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们现行的教学更多的是西方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输入,忽略了中国文化、本土文化的引入。在国际交流中,中国的大学生成为了“中国本土文化失语者”。所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和要求下,我们应该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完美结合,实现双赢。
  1 公共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现状
  1.1 公共英语教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贸易顺差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与之相反的却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在文化传播上存在的严重“逆差”。在认知维度上,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知超过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在情感维度上,对外国文化的接受超过对母语文化的认同。认知与情感的逆差进一步导致了大学生行为能力上的巨大反差,体现为用英语介绍西方文化的能力远远超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1.2 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功能缺失
  中国文化的表达缺失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功能导向问题。
  (1)文化传播的能力标准缺失。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课程要求规定了四个方面的标准:语言知识、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与学习策略,强调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标准,从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
  (2)文化传播的课程设置单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学习严重脱节。“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沟通交际能力强并具备一定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上要有机地整合基础课与专业课,将课内与课外结合,以中国文化为基石,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模块基础上增设中西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3)文化传播的内容单向而且过时。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更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输入,缺乏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的是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忽略了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有限的中国文化传播内容上,也缺乏当代性与正面性。
  2 母语文化的融入路径
  2.1 增加文化传播的能力标准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应当以“一带一路”的语言文化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五项文化传播能力:汉英双语的交际能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力,掌握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的能力,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英语与汉语言文化融合的能力。
  2.2 发展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内涵,有效输出我国的文化。教师还应站在全球文化的视野上,充分理解其他国家民众的感受,防止出现文化冲突,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
  2.3 拓展学科连贯的课程设置
  将基础课与专业课、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以我国文化为基础,适当添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课程。根据管理、技术以及交际等功能合理设置专业英语课程,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
  2.4 拓展文化比较的教学方式
  教材的内容结合应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比较英语与母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扩展文化内涵。教师应深入地分析我国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尽可能地减弱母语文化对文化传播造成的负迁移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2.5 拓展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
  按照文化传播的能力标准设置实训环节,将课堂讨论与课外文化有效结合,将英语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使学生具备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3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刺激和放大了中国文化在沿线各国中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需求。因此,双向的跨文化交流需要我们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重视母语文化意识的纳入,使我们的学生拥有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人。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99-102.
  [2] 何東.“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公共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融入[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7(1):98-100.
  作者简介:朱晓兰,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原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