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民间传统手工艺源起于民间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求,是民众在生活生产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并且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下传承延续。本文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探析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乡土与城市、隐性与显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碰撞,以梳理该地域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并且独具特色的民间造物艺术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党;民间;手工艺;生态
  上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地的民间传统手艺凝聚了无数民间智慧,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深厚积淀。从微观的层面、具体的概念和地域性的表述来进行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的研究,可以探寻其传统手工艺活态化的生存轨迹。
  1 民间传统手工艺概念的延伸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概念释义首先要借鉴民俗学中对于“民”的界定。“民”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民俗学的发展一直在发生变化,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念:其一,民是古人,即生活在野蛮时期和半开化时期的人类。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解释,各种风俗祭祀活动也都发端于此。其二,民是农民或者文盲,指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与城市阶层、知识阶层、统治阶层相对立的人群。其三,民为全民,民的概念不局限于农民和下层民众,民可以是任何具有共同文化特性的社会群体。这3种观念实际上诠释了从原始封建社会、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角色划分。
  由“民”延伸到“民间”的概念,指代“民”所对应的生产生活空间。民间几千年来思想观念、文化艺术、道德风俗、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等的继承性表现,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价值观念,通称为“传统”。传统主要承载了文化现象和文化样式的传播轨迹,民间传统手工艺便由此诞生而来。它是人们通过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结合,从区域范围的地域风俗和文化圈中选取审美因素,并以手工的创造性和重复性活动来满足日常需求的造物行为和手作实践艺术。民间的建构由最初的自然乡村辐射至城市空间,蕴含其中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也从古至今、由下至上不断地扩大与转变。反映到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中则是其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文化生態的变迁。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扎根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民间文化的生态系统之中,而自然环境和民间文化始终以其流动性特征不断推进人们社会生产和文化创造活动中各种因素发生持续性的改变。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存在和延续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民间信仰、民风民俗、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技术形式等多维度社会元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彼此之间又不断地关联和影响着。
  2 上党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环境衍变
  2.1 上党溯源
  古之上党,今之长治。“上党”是韵味悠久且神秘的长治的古称。“上党”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栖居于此、繁衍生息,历史上春秋时期赵、魏、韩三国均在此设立郡治,秦统一六国后置上党郡地,今天主要涵盖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地界。《文献通考》记述了上党地名的由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云。”从毗邻的河北、河南地界观望上党,立觉壁立万仞,山势直破云端,险峻无比。华夏神话传说中精卫填海的发鸠山、后羿射九乌的三嵕之山、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儿台、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百谷山等都汇聚于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上党中部呈盆状地形,境内四季分明,节令清晰,滋养生发出了一系列的民俗风尚。民间传统手工艺浸润的地方特色文化生态系统正是孕育在这片土地上,并且保持长期的稳定状态。
  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延续3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反映出当地民间物质文化体系的发展、变迁与成熟。从生态环境角度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探寻其作为太行山一隅的民众所创造的民间文化的遗存在时代语境下的变化,进而研究其维系生态平衡的方法。
  2.2 上党民间传统的时空维度
  民俗学上的传统具有历史过程性、民族地域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民间的传统属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体验,是和民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时间维度上的文化传承和空间维度上的文明过渡可以清楚地解析传统之于手工艺的意义。
  文化是精神方面的传承和积累,是纵向的时间轴。上党地区的文化是随着时间流变的动态概念。传统文化作为上党文化圈心理结构的精神资源,在太行山这一片特定的地域和民族范围内生根发芽并且成长。譬如讲求仁义礼智信的潞商文化,梁家庄观音堂彩塑反映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以及各县村镇的民俗节令风俗活动、民间神话传说、上党梆子戏曲、地方方言、红色精神等诸多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间文化集合,从思想观念、礼仪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方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展现了丰富的内容。
  文明是物质方面的传播和接受,是横向的空间轴。上党地区的文明历经岁月洗礼,是不同社会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成果的集合。从天地蕴真的旧石器远古文明,到三皇五帝人类初始的太古文明,再到夏商周秦汉的上古文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中古文明,宋元明清的近古文明,以及近现代中国社会文明,上党地域经历了初创、成熟、扩散、变迁以及最终趋于稳定的不同文明时期,其中蕴含的资源种类多样,在整个华夏文明中独具特色。上党地域传统源远流长,其生命力归根于时间维度上文化的不断积累和空间维度上文明的延续更迭。当然传统带来的影响亦有两面性,积极的传统是贯穿于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源,是人类进步的基础;而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则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力。
  2.3 上党民俗活动与民间生活形态
  民间传统手工艺是民俗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民间生活的缩影,更展现了民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形态。因此,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探索不仅要从具有地域性的材料技艺、造型语言、色彩表现等方面思考,更要置身于民俗活动之中,以梳理出宏观社会生活和微观个体日常活动带来的双向交流与影响。   上党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民俗节庆活动,如襄垣县贴“门笺”的古老习俗,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把新买来的染彩春吊(又称五彩挂笺,以染彩施之,配以书法文字,多色晕染)取出张贴在门楣上,与春联交相辉映;平顺县正月十四唱院戏,三月举办九天圣母庙古庙会的独辕四景车表演;沁源、沁县、武乡三地的沁州书会(五月初五例会,原名老州会或端午会)由三弦书艺人进行的说书表演等。民间岁时节庆、祭祀供奉等生活情境中的道具与日常起居中的器具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物质载体存在,在内容和形式上受到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映射,使之不仅具有静态的艺术表现力,亦具有动态生活生产面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与民俗活动和民间生活形态相互依存并交织在一起的,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承载着传播民俗的作用,亦成为其形象的载体。
  当今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从封建时代儒家礼教思想的束缚到信息时代的多元开放,几千年来的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生转变。现代生活和机械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消解;宗教色彩和民间信仰的逐渐淡化,使得民俗活动从传统意义上的驱灾辟邪、祈福平安等仪式性行为转变为新型文化娱乐和市场经济交流集会。旧的习俗和伦理观念被不断弱化,民间传统手工艺生存的空间也在逐渐被压缩。但其深层的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真伪等隐形观念与习俗依然以不同的形式给当下民俗活动提供可考依据,潜在地参与现在、干预未来人们的行事方式,寻求更多样化和丰富性才是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不断发展的动力。
  2.4 上党民间手工艺人的境遇
  手工艺人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主体,今又称匠人。从手工艺人脱离奴隶制桎梏,拥有人身自由和私人产业伊始,民间传统手工艺便在消费需求的引导下逐渐分工细化;封建社会时期手工艺人作为社会的新兴阶层,以“百工”之称成为国之柱石。历史上中国传统手工艺一直由政府官营手工艺产业和民间私营手工艺产业两大类别组成。官方的手工艺产品用于皇室贵胄阶层,非民生日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间造物审美时尚和日用之器的形式;同时官营手工业制的人员组成与技术规范都来自民间,其产品形制和装饰纹样也取自民间造物艺术形式,两者互为补充,处于消长状态。手工艺人在不同的需求当中不仅扮演了差异化的角色,更进一步丰富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形式。被奉为经典的器物往往是特权阶级的精致赏玩之物,制作中不惜工本,精雕细琢,形成造物历史的显性因素;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求,单纯改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的器物,制作过程中则更多考量实用与成本费用,在造物历史的长河中属于隐性因素。总体来说,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所制的一般器物才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主要存在形态,汇集着民众的智慧、意志和审美观念,是大多数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人表现出大致3个主要特征:表演性、本真性和艺术性。第一,表演性是现代民间传统手工艺产业低端化的需求,通过观赏性的展示行为,加入游客参与体验的互动模式以赢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在演出过程中植入传统的仪式感和在旅游产品中加入地域文化因素,以实现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达到利益产出和品牌推广的效应。第二,本真性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化表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依据和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环境是以地区生态平衡为前提,由人、文化与物质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而本真性是手艺人在天然的生态系统中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日用器具上展现出诚实、健康、质朴之美。《考工记》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记述。上黨民间手工艺人因材施艺、因地适宜,使器物体现出原产地的固有形态,成为地域生态链中的一环。但是具有本真性的现代匠人在时代语境下虽然有人文精神的介入,却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甚至有排斥心理。而民间生态环境是动态发展的,只有根据当代审美进行合理的提炼,衍生出新的样式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传统的复兴。第三,艺术性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高端层面。一方面,民间传统手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者手工艺人晋升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时,就脱离了民生日用的平民设计,成为经典造物的上层设计,这也是普通工匠传统造物的一种趋势。而上层设计除了造物精致典雅外,还需要有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其除了表面形式外还被赋予内在灵魂。另一方面是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设计呈现,运用传统工艺技术以及原生态自然材料,融入新科技,从而制作出符合现代生活和时代审美的物品,这与本真性是有相互交叠的存在。民间手工艺人与设计师的合作,机械、科技与匠人精神的结合是新的潮流,可以在生态文化的基调下探索人与物、人与自然共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在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和民俗文化传统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生生不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审视当今地域性传统手工艺的存续空间和变化趋势,可以联系内在的形式构成及功能要素与外在的环境要素进行全面的梳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 黄正泉.文化生态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郭佳琳,山西祁县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