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朝音乐创作中传统音乐的继承与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张朝先生将钢琴这一外来乐器融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与中国音乐传统保持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关系,并推动中国钢琴民族化道路的大步前行。在本文的研究中,关注的是张朝先生对传统音乐元素的继承。如果对传统音乐没有长期深入的学习体会,张朝先生是不能创作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中国风钢琴作品。固守和继承是“取其精华”,主要包括乐谱上显而易见的旋律、节奏等是为显性因素。
  关键词:张朝 传统 音乐
  张朝先生将钢琴这一外来乐器融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与中国音乐传统保持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关系,并推动中国钢琴民族化道路的大步前行。
  他在创作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时,能够毫无痕迹地将不同主题、音调的民歌旋律进行重新组合,并与钢琴载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些作品中不仅渗透着浓厚的民间乡土的味道,还体现了钢琴器乐独有的技术展现能力。此外,更是离不开严密的调性布局、音调贯穿手法以及情感内涵的挖掘与展现能力。这都为张朝先生钢琴创作提出了不小的难题。然而,一個人解决难题的能力正说明了他自身高深的音乐造诣以及娴熟的作曲技巧。例如,在张朝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中,都会有一个核心音调、或是核心音列、核心节奏,他们是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展现的要素。除了核心音调贯穿,张朝先生还善于利用不同调式的特征,赋予调式独特的音乐色彩,如苦涩的、欢快的、浪漫的或是悲伤的。此外,这些作品更多运用中国曲式结构,如变奏曲。在中国音乐语境中,变奏与西方的变奏虽然称呼相同,但意义、作用则大不相同。
  在本文的研究中,关注的是张朝先生对传统音乐元素的继承。如果对传统音乐没有长期深入的学习体会,张朝先生是不能创作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中国风钢琴作品。固守和继承是“取其精华”,主要包括乐谱上显而易见的旋律、节奏等是为显性因素。张朝先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身授、心领神会的方法,再通过记谱和文字资料等方式进行保留,并将显性的旋律要素运用于钢琴作品中。
  一、古为今用的传统音乐旋律
  《中国旋律》由世界著名音乐出版社德国Schott出版,已再版三次,发行全球。曲集由张朝先生改编的20首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歌组成,其中有17首直接选用民族旋律。这些作品多用变奏的写作手法使原始民歌旋律由简入繁,音乐内容丰满,更富有内涵和时代气息。张朝先生把速度、调性、节奏、织体、音色等作为变奏的创作动机,使钢琴成为一种全新的载体重新阐述民族旋律,由此诱发听众对音乐形象产生具体联想,从而推动音乐的发展。民族旋律得到提炼,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一度远离大众视野或不受普及甚至失传的优秀民族旋律重回大众视野、重获大众认可。
  该曲集涵盖汉族及主要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如塔吉克族、傣族、维吾尔族、高山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佤族等。其中,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比例偏大,这与张朝先生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域分布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音乐受到提炼,相对完整地呈现了“中国旋律”;从内容题材上来看,有表现少数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爱情的歌曲,有刻画勤劳勇敢劳工形象的劳动号子,有描绘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的民俗歌曲等。《中国旋律》以极具东方色彩的《茉莉花》开篇,以云南藏族民歌风格的《远方的香格里拉》收尾,体现了张朝先生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识,拉近了听众与中国钢琴音乐的距离,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旋律的魅力,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阔步发展。
  二、采用传统音乐旋法音列
  传统音乐的旋法特点构成其独特的音列进行。许多音乐作品虽然在风格、旋律进行上不尽相同,但却具有相同的民族韵味,这便与所使用共同的旋法、音列密不可分。张朝先生的部分钢琴音乐作品,提取传统音乐旋律中的旋法特点,采用独特的音列,形成具有浓郁传统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
  如在《中国旋律》中,《阿佤人民唱新歌》并非张朝先生选用现成的民族音调进行改编,而是根据自己对民间音乐的深刻了解,对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经过加工提炼而创作的打上民族烙印、具有民族韵味的曲调旋律。以传统音乐语言中常用的旋法、节奏、调式为基础,却不囿于现有的曲调,与传统音调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乐曲中不仅保留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同时发挥了钢琴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带着传统旋法的“基因”和“种子”与传统音调保持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地方色彩”鲜明,旋律线条完整,符合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较受群众欢迎。
  三、传统音乐结构板式的运用
  我国传统音乐结构与西方音乐曲式相比具有独特性。尤其是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中所运用的节奏板式丰富多样,很多节拍具有弹性特征,结构也不符合西方音乐曲式的三部性原则,更多的体现出自由发展的属性。张朝先生的钢琴音乐创作不仅注重旋律要素的运用,传统音乐的板式结构也成为其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的主要因素。
  钢琴曲《皮黄》是张朝先生于三十而立之载回顾人生历程有感而发所创作的。《皮黄》中有童年情景、美好时光,有历史文化、英雄人物,整首作品主要通过京剧的板式变化来实现情绪的宣泄,即西皮和二黄。《皮黄》共有10个部分,分别是:[导板]引子部分;[原板]即音乐主题;[二六]速度渐快,态度鲜明;[流水]在京剧中有一拍子和两拍子,《皮黄》运用二拍子来实现加速;[快三眼]热情奔放,活泼有力;[慢板]过渡转折,音乐舒缓;[快板]与慢板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深层次的展现戏剧性;[摇板]别名紧拉慢唱;[跺板]达到全曲速度的巅峰;[尾声]具有总结的意味。
  四、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
  中国传统音乐中举足轻重的表现因素之一就是音色,音色的丰富性首当其冲的体现在乐器上。由于钢琴音域宽广,具有极强的音色模仿能力,既能够在感性上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又能够在理性上展现民族乐器与演奏技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了令人陶醉的艺术感染力。张朝先生在采访中说到:作者认为在张朝先生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情怀的表现主要通过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来实现,使音乐带有民族文化的“基因”。下面,主要以《皮黄》中对京剧乐器音色的模仿为例做具体说明。   1. 对打击乐器的模仿
  张朝先生十分善于运用打击乐器音响。打击乐可以看做是戏曲的灵魂,而节奏是打击乐器的显著特征,渲染舞台气势、为京剧演员的出场做铺垫都离不开打击乐器的功劳。《皮黄》[二六]中左手持续以灵活的跳音为主,模仿的是板鼓富有弹跳的敲击。张朝先生别出心裁的给这一连串坚强的跳音增加了踏板,为的就是更准确的还原板鼓的共鸣与回应,并有效缓解了跳音的直白与干燥。
  [慢板]部分第94小节,是通过模仿京剧打击乐器来实现对连续敲响的钟声的描写。右手旋律中bE、bA如同沉稳敲击的钟声,干净明了,左手旋律行云流水、句句分明,用最精练的乐句描绘神态意韵,与中国画“写意”的手法不謀而合,由快至慢表达音乐的推进,诉说一种肯定的语气。
  在焦虑不安的[摇板]中,左手声部的C音持续出现充当板鼓鼓点的作用,除了给听众鲜明的节奏感,更起到稳定段落速度的作用,增加林冲的凄凉遭遇的戏剧性,叙述了辗转曲折的故事情节。随后在张朝先生运用“托卡塔”织体的段落中,通过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如短促的增四度、减五度、小二度的运用,以及快速的节奏,淋漓精致的展现了“托卡塔”的自由与激情,也成功的突出了京剧打击乐的效果。从161小节开始的大切分节奏中,高音区模仿小锣、中音区模仿板鼓,而低音区模仿大锣,“紧锣密鼓”的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再如,作品中[垛板]则是对京剧伴奏中的武场进行模仿。主要通过围绕核心音以及强音的方式模仿锣鼓乐器的演奏,配合一拍子的垛板节奏,从而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2. 对弹拨乐器的模仿
  京剧中伴奏除了打击乐器之外,也有以丝竹为主的乐器,被称为的“文场”,也称为“四大件”,其中就有小三弦等弹拨乐器,时常还会加入琵琶等。琵琶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有轮、拂、挑、弹、扫、滚、泛等,音色清脆明亮,富有颗粒性,灵活度高,充满神秘性。在[快三眼]的段落中,张朝先生在右手的旋律中加入“滑音”,惟妙惟肖的模仿出琵琶、京胡的神韵。
  张朝先生还运用琶音形式来模仿古琴、古筝等弹拨乐器的刮奏音型,这也是钢琴音乐技法民族化的表现方式之一。
  3. 对乐队合奏音色的模仿
  《皮黄》中不仅运用钢琴巧妙的模仿出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更有各类乐器的合奏使音乐带有神秘的东方色彩。如弹拨乐器四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三弦的合奏,以及和打击乐四大件,鼓板、大锣、小锣和铙钹的合奏,将凶残夸张的武打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如《皮黄》中[摇板]部分,通过各种音型以及中声部音色的共同模仿,表现京胡、二胡,与低声部的月琴、三弦、鼓板相互照应,构成了多个层次的音乐,呈现“紧拉紧打”的特点。
  结语
  张朝先生在创作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时,能够毫无痕迹地将不同主题、音调的民歌旋律进行重新组合,并与钢琴载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些作品中不仅渗透着浓厚的民间乡土的味道,还体现了钢琴器乐独有的技术展现能力。此外,更是离不开严密的调性布局、音调贯穿手法以及情感内涵的挖掘与展现能力。这都为张朝先生钢琴创作提出了不小的难题。本文主要是以张朝先生创作的《皮黄》、《中国旋律》等作品为切入点,围绕传统音乐结构的核心,论述张朝先生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运用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并分析张朝先生大视野下的多元化传承特征,及其对民族音乐要素运用。张朝先生将钢琴这一外来乐器融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与中国音乐传统保持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关系,推动中国钢琴民族化道路的大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林嘉旋.从张朝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看京剧艺术的美学欣赏.音乐创作,2012(2).
  [2]许珊,郭红喜.出乎意料的奇思妙想,五彩缤纷的音响呈现——浅论张朝式音乐语言风格与创作以他的钢琴作品为例.音乐创作,2012(2).
  [3]周晨.管窥张朝钢琴作品民族化的和声语言——以钢琴作品集《中国旋律》20首为例.音乐创作,20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