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特征的绘画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绘画不单纯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用于美育、智育、德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对于处于儿童阶段的美术学习者来说,绘画更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游戏。通过绘画教学,让孩子形成对“美”、对艺术的最初认识,把童真与美术、与启蒙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但是,儿童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学阶段,因为孩子在对世界、事物的认知上具有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特征,因而,要想发挥绘画教学在该阶段的启蒙作用,就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文章主要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绘画的的特点,在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绘画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认知、情感培养和思维能力的积极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从而以绘画为媒介,以童真为基础,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德、智、美等方面更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儿童阶段;认知发展特征;绘画教学;科学设计
  少儿阶段是儿童美术的启蒙阶段,也是儿童对美术充满好奇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孩子的认知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较天真、活泼、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具有片面性,这便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时的少儿没有很多丰富的语言,不能用言语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因而少儿美术就成了儿童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符号与方式。孩子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他们的认知经验,表达他们的想法以及他们内心的需求与愿望等等,所以绘画也是走进儿童心灵的桥梁。另外,通过美术教学能够观察少儿的智力发育状况,能够了解儿童的兴趣与爱好,能够窥探少儿的心理世界,因此,当我们教授绘画时,必须按照科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孩子,对孩子的绘画进行更科学的教育。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少儿的智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挥美术教育在美育和性情陶冶方面的作用。首先,绘画能让人获得内心的平稳,能够促进人的机能的发展,儿童奇特的想象与原生态的绘画形式相似,如何让儿童在绘画的同时能够丰富认知是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本文基于儿童心理认知和艺术教学特点所进行的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少儿美术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其二,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及绘画对其的影响
  (一)儿童认知发展特征
  儿童绘画能力与认知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皮亚杰)将儿童智力的发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也被称为感觉运动阶段,主要是在两岁之前,孩子主要通过感知认识世界,然后探索自我和外在物体的快乐,会寻找刺激物,如声音和颜色都会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在这一阶段,对智力的刺激越多,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第二阶段,术前阶段,从2岁到7岁,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推测世界。儿童的学习也主要以模仿为主,比如说儿童在听故事时他会认为世界上还会有另外一个世界,她会因为自己喜欢公主的角色而去喜欢粉色等等。4岁至7岁,儿童能够关注更多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将所知觉的东西看做是事实,缺少主观的判断,以自我为意识的行为更加明显和突出。第三阶段,具体操作阶段。7岁至11岁,儿童可以初步形成逻辑思维结构,并可以使用逻辑推理对命令进行转换、分类和排列,能够学会集中注意力,从多维度的视角来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来解决问题。在第四阶段,11岁至15岁,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維在正式运作阶段逐步形成。认知发展趋于成熟,儿童的思维跳出特定事物的束缚,超越特定事物的特定特征,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合理解释、推演出由实验或者观察证实的隐含关系。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四个阶段顺序发生,发展顺序没有变化。 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发展的延伸。发展阶段不会跳跃和逆转,这是所有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发展阶段基于的是认知风格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
  (二)绘画对儿童心理认知的影响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和心理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精神识别能力是基于感知外部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儿童拥有的方式。这种方法适合皮亚杰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即从“插图”到“同化”到“顺从”再到“平衡”,这样符合从最初的感受到最终形成对自我心理认知的理解这一认知逻辑。这种认知的形成和发展也发生在儿童看、学绘画的过程中,因此,为了提高儿童作品的表现力,有必要科学指导并掌握儿童的绘画教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形成。根据我们的教学需要,按照年龄将孩子心理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幼儿期(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空间知觉方面表现为上下、前后关系,在思维上也只是最为原始的状态,绘画时缺乏整体的概念;幼儿期(3–7岁),这一阶段儿童在空间知觉、色彩知觉、思维等方面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改变,在空间感知方面有较大的起伏,注意力由外物转移到自身,在颜色知觉方面可以认识数十种颜色,在思维方面从整体意识发展为可以根据主观情感和经验体验对事物进行基本判断;童年期(7–12岁),该阶段,孩子在认知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
  概括说来,儿童的情感是比成人的情感更加直白。儿童的想法是单纯的,他们表现的情感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是他们在某种环境中的真实感受。 绘画通过色彩、线条等对儿童视觉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刺激儿童感官和想象力,引导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就儿童绘画教育的方法而言,一些儿童的艺术教育者经常迎合父母的要求,为了让父母看到他们理想的“教育效果”,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的第一支笔,模仿孩子的笔迹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强迫儿童形成“成熟”的思想、具备“优秀”的绘画技巧,忽视了对儿童绘画心理活动的理解和研究,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未能正确对待儿童的绘画问题。用一些不合适的方式教孩子画画,如此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儿童的艺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有其独特性,所以用一套教育成人的方法教育儿童是错误的。   在过去,儿童绘画教育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主导,教育内容也变成了知识的圈点、技能的转移和模仿训练。它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已不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寻求新时期儿童绘画教育的科学价值取向和科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儿童绘画教育的科学方法及策略
  (一)培养兴趣,科学启蒙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对于绘画的兴趣呢?首先,要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绘画环境,一个好的绘画环境是少儿进行绘画创作的源泉,少儿起初的绘画活动来源于模仿,他们模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模仿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的绘画作品给与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让少儿对他们的绘画作品有一定的成就感。成就感的积累有利于增强少儿的创作意愿、自信心,激发创作灵感。其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入更多的游戏成分,不能再机械地教育美术知识,而是应该寓教于乐,少儿在游戏的过程来接受新鲜事物、新鲜的材料、新鲜的知识,美术课堂也不再是课程,更像是一个美术实验室。学生能在这个“实验室”感受到外界所不能接触到的东西,能够获得生活以及学习上的认识积累,能够探索到不一样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绘画教育也会有一个科学的启蒙。
  兴趣是指某个人对某件事物持之以恒地投入积极情感的一种活动,或喜悦,或好奇,或兴奋。这种积极的情感是兴趣坚持的保障,如何维系这种积极情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倾心打造一个优秀的美术课程要关注的因素。兴趣又是创造的萌芽,培养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前提。
  (二)持之以恒,厚积薄发
  有人将绘画看做一项才能,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才能呢?在教育行业日渐发展的今天,我相信我们都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天才”的形成,不仅仅是依靠先天的天赋,也包含了后期的非智力因素,这个后期的非智力因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才能能够通过后天的培育而不断发展,但是众所周知,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一项特有技能。美国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曾对1000多名高智商儿童进行长达3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那些坚持性差、求知欲不旺盛、学习不努力的孩子,在他们成年后没有什么成就。因此,那些智商高的人只能说他们具有成才的可能,但是没有后天的坚持,他们最终也是不成才的。经常会有家长问,他的孩子是否有繪画天赋?笔者只能说,只要坚持下去,他就会成长。相信家长也会明白这一道理,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持之以恒才有成长的可能。才能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及绘画学习的深入,必然会遇到困难和瓶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坚持将绘画作为兴趣和爱好,不懈探索,将绘画与认知发展相结合,最终做到二者的互补,厚积薄发。
  五、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现在的美术教育也在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各地的课外美术活动蓬勃发展,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同时美术课程的开设也得到了社会、家长的认可和支持。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美术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少儿的身心健康,尊重少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把画笔交到学生手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丹,张晓梅,孙志晔.谈高校学前美术课的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13(4):112.
  [2]周颖.游戏精神: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6-8.
  [3]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56-58.
  [4]高红星.从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看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5-157.
  [6]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20-121.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