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名著阅读的整合导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名著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能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意 识。但当今的中学生学习任务较多,很难抽出充裕的时间对名著进行深入有效的阅读和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先于学生对名著进行潜心研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整合阅读是对名著内容间存在联系的地方进行整合归纳,以达到高效学习名著的效果。
  【关键词】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整合阅读;理解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初中生的阅读数量、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到了2016年部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更是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6本课外名著。名著阅读在苏州市语文中考中的比重是5分,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分值,但在整个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发现学生在阅读课外名著的过程中存有相当大的畏难情绪,无序化的阅读更是降低了名著阅读的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做好引导,而引导的基础是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进行深入阅读,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的思路整理。在本文中,笔者以《朝花夕拾》为例,通过安排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在陌生化的情况下对本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进行快速有效的阅读和学习。
  一、根据作者写作的时间整合阅读
  鲁迅先生在创作《朝花夕拾》之时,有着内在时间安排。比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这7篇散文都是作者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琐记》《藤野先生》   《范爱农》3篇则是作者长大后四处求学的见闻感受。《朝花夕拾》以隽永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在对往事的追忆和怀念中也同样包含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讽刺与思考。一提到鲁迅,大部分学生都怕学他的文章,觉得太深刻、太难学,而这部《朝花夕拾》恰恰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心中满含温暖的周树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10篇文章所展现的不同时间段对本书进行归类整合。学生不难发现有7篇散文为我们展现了幼儿鲁迅到少儿鲁迅,初初读来,亲切自然,让人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美好的追思与怀念,流露着一种温情之美。         《狗·猫·鼠》中对那只小隐鼠的恋恋不舍,表现出他对弱小者的同情。在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是作者孩提时的保姆,虽然“我”讨厌她的迷信与唠叨,但也爱她的朴实与善良,对她赠送给自己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作者充满了感恩。长妈妈也是真诚地爱着“我”,当“我”失去这份爱的时候,作者发出感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将心中对长妈妈的感激与失去她的痛苦一起表达,许多学生读到此句忍不住潸然泪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是作者对百草园自由美好生活的回忆,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思维的批判。這7篇散文都是鲁迅对儿时的回忆,整合阅读可以让学生对鲁迅的整个童年有深入的了解,让鲁迅的形象更加贴近学生,消除其一直以来对鲁迅的“畏惧”。
  《琐记》,是鲁迅长大后从家乡绍兴到南京求学的故事,这里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自己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再大一些的鲁迅来到了日本学医,因而就有了名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也被选入了初三语文教科书,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人格是没有国界的。他给予了作者鼓励、教育、希望,文字中流露出作者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思念。《范爱农》是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与其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他追求革命,最后被迫害的命运,表现出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以及对爱国者的同情。学生在归类整合之时发现:这3篇散文都是鲁迅成年后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悟。将其整合阅读,让他们感悟到鲁迅较之以前更加成熟,对人性、社会、民族都有了更多理性和深层次的思考。整本书,虽只有短短10篇散文,但文章所体现出的思考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耐人寻味。所以,阅读《朝花夕拾》按作者童年到长成的顺序归类整合阅读会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鲁迅生命中的关键点慢慢地接近他,如若随着性子自由阅读,学生就无法顺理成章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二、依据结局处的相似性整合阅读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施蛰存先生甚至认为是鲁迅的最好作品,它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更应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特点加深理解和记忆。在反复的阅读和咀嚼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朝花夕拾》中有3篇文章的结局中存在相似之处,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因为在其结尾处都存在一个“失去”。
  安排学生找出结局中存在相似性的散文,将它们放在一起阅读分析,可以更高效地理解和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长妈妈的真诚与善良深深感染了“我”,并在“我”的身上得到了传承,她是作者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回忆,所以说到《朝花夕拾》,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妈妈。人生的长河,一切美好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走进自己的记忆里。长妈妈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她知道“我”对《山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中渴望得到一本属于自己的《山海经》后,竟然为“我”买了一本“三哼经”(绍兴方言)。她没有文化,有时讲话粗俗,唠叨个没完,可是在为“我”买书后让“我”明白了她对“我”的爱,明白了她的心思细腻,明白了她这样一个旧社会的农村妇女的质朴和真诚。可惜的是,这本刻印粗拙却是我心爱的《山海经》最后却“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因为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很多人对绍兴的鲁迅故居都心驰神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去探寻一下鲁迅童年时期玩乐和游戏的百草园,还有他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有“美女蛇”的故事,可以雪地捕鸟,这里留下了作者多少有趣的回忆。三味书屋中充满了陈旧与束缚,但“我”也会到后园玩耍,也会暗自笑话老先生的呆板。这些都是我们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清晰的印象,但它的结尾处:“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后来,因为要用钱,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儿时,躲在老先生眼皮底下画画是多有意思的回忆,可惜的是最后还是失去了。那么《藤野先生》的结局里失去的是什么呢?是讲义。“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这也让读者感到深深的可惜。   所以,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10篇散文中结局里相似的“失去”,整合阅读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品味鲁迅在回忆里对“失去”的惋惜、遗憾、无奈和淡淡的忧伤……
  三、对封建教育制度批判的整合阅读
  众所周知,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已不是慷慨激昂的战斗少年,他有了对整个人生和生命的哲学又理性的思考。鲁迅对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封建教育的腐朽文化本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对人才的摧残,对人性造成的扭曲都在他的《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的文字中有所 流露。
  安排学生拿着笔,去书中寻找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批判的痕迹。有的学生找到“去拿你的书来”,这是父亲在“我”兴致勃勃要去看五猖会时说的话。五猖会是“我”儿时罕逢的一件盛事,“我”是多么期盼能够观看一次这样的庙会。可是,父亲的话就像一盆冷水向“我”扑来。所谓“书”便是《鉴略》,“然而我一个字也不懂”,就算是不懂也要硬着头皮背出来,因为这关乎“我”能否去看五猖会。可见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严重脱离儿童实际的批判。在《五猖会》的最后,作者写“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何以即以何,也就是为什么。鲁迅在中年时期回忆起五猖会,依然没有搞懂父亲为什么要把背诵《鉴略》作为一个“通行证”,而这恰恰表明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否定。
  有的学生找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头“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呵~~~……”“我疑心這是极好的文章”,说明作者当时作为一个儿童,根本不理解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鲁迅对封建教育内容的尊孔崇儒、专经复古非常反感。而书屋的先生对“怪哉”一事的不屑一顾又反映出封建教育制度轻视自然科学的一面。所以《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合阅读特别容易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鞭挞。更有学生还发现《琐记》中,虽已是洋务派办学,但“三班生”“头二班学生”“低一班的”……作者揭露了学校内的封建等级制度。“我”对新知识如饥似渴,严复先生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让“我”有了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我”不顾老辈的反对阅读《天演论》,侧面攻击了守旧愚昧的封建教育制度,它的毒害是深远的。《琐记》是继《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更愤慨地扑挞封建教育制度所带来的弊端和伤害。3篇文章整合阅读,层层深入,便于理解,便于记忆。
  名著阅读教学如何真正高效、保质、保量地进行,一直是摆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学生要完成的阅读量非常大,在纷繁的学业面前,学生很难对名著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把握,而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此时给予他们有效的引导和帮助。经过实践,笔者发现整合阅读是一种高效的导读方式,关于《朝花夕拾》的整合阅读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整合方式,引导其更快速有效地阅读和学习。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自己成长历程的真实记录,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曾走在他的生活里,有善良淳朴的长妈妈,有真诚高尚的藤野先生,有自私阴险的衍太太,还有虚伪贪婪的庸医……文章中所体现的是善与恶、美与丑。或对人物进行整合,或对表达思想进行整合,都是一种阅读的方式,老师起到的是引导解惑的作用,重要是我们通过这种有效的整合阅读方式,高效地学习和感悟到:不要迷失自己,要珍惜美好,要用内心的阳光驱散生活中的阴霾!
  作者简介:郭靓燕,女,1981年生,江苏太仓人,本科,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语文组,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