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须由传统的“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学而定,由学情定设计的教学策略。本案例旨在通过三个教学片断来探讨以学定教的策略问题,努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现实起点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060-02
  “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最有效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快乐地参与学习”。这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最期盼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高效呢?我想藉着《速度 时间 路程》一课的“体验速度快慢”环节三次试教的不同教学片断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片断一:
  (1)感受刘翔的速度
  师:在解读人步行的速度4千米/时后,我们再了解一下跑步的速度,我国有一位跑步很快的运动员,你们知道是谁吗?
  呈现:刘翔110米栏的速度是9米/秒。
  师:你有什么感受?有多快,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能感受到?
  生:无法形容。
  生:很快!
  (2)解读猎豹、乌龟的速度
  呈现:猎豹的速度30米/秒。
  师:请大家谈谈自己现在的感受。
  生:更快!
  师:动物的速度有快的也有慢的?
  呈现:蜗牛的爬行速度9米/时。
  师:你笑什么?
  师:真的好慢呀!
  评析:此处的教学,他们对于“1秒”——“滴答”一下的短暂没有过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也不清楚9米到底有多长。这两条信息综合后,无形之中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因此,他们无法形容“9米/秒”到底有多快。学生说出的“很快”只是常识上的一种理解。同时,教师只呈现“刘翔110米栏的速度是9米/秒”,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概念的内涵关联,毕竟三者是相互依存,彼此呼应的。教学显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了前面的分析,再结合本环节目标——体验速度有快慢,如何增加对比的强度呢?请看片断二:
  (1)呈现刘翔110米栏所用时间12秒88,每秒大约9米写作
  师:哪个是速度?110是什么,12秒88呢?这个速度怎么写?
  1秒多长?跑了几米?假如刘翔在老师身边,滴答刘翔在哪里?
  (2)呈现:蜗牛的爬行速度9米/时。
  师:你笑什么?他也爬了9米,和刘翔差不多嘛!
  看来比速度的时候要在同一时间内。
  呈现:猎豹的速度30米/秒。
  师:他和刘翔PK谁更快?
  生:猎豹。
  师:为什么这么说,不说清楚刘翔会伤心的!
  假如我是猎豹,“滴答——”我在哪里?
  评析:相比片断一,第二次设计的优点显而易见。一方面速度的对比强度加强;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知道了“在比速度的时候,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比片断一的教学更为深入。学生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通过对比谈感受,积极主动地参与直观体验。这一切似乎显得完美。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对于“时间、路程、速度”三者关系的解读在此片断中又显得有些孤立,无法融入体验速度快慢的教学之中。教学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未能真正达到高效。
  片断三:
  师:学了速度,我们不得不提我国的一位跑步运动员,你们知道是谁吗?
  呈现:9米/秒。
  师:什么意思?(每秒跑了9米)
  刘翔在老师身边,“滴答——”刘翔在哪里?
  呈现:10秒刘翔跑了几米?
  9×10=90(米)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呈现: 9米/时。
  师:你笑什么?他也爬了9米,和刘翔差不多嘛!
  呈现:90米的路程蜗牛爬完要多少时间?
  师:刚才刘翔跑的90米,以蜗牛的速度需要多少时间?
  90÷9=10(小时),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师:刘翔10秒跑的路程,蜗牛要从早爬到晚了,刘翔和蜗牛比,真有点可笑
  呈现:猎豹1800米/分。(同时呈现刘翔速度)
  师:猎豹和刘翔PK谁更快?
  为什么这么说,证据呢?
  9米/秒,540米/分
  师:谁有听出来刚才他把谁的速度改变了一下,非得改刘翔的速度吗?
  猎豹1800÷60=30米/秒
  师:假如我是猎豹,“滴答——”我在哪里?
  评析:此片断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认知差异,学生在体验速度快慢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其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对“不同时间的速度比较、单位换算”等关键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引领学生提炼出“时间、路程、速度”的三者的数量关系,教学不露痕迹,学生觉得相当轻松,真正打造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生本课堂”的内涵我们并不陌生,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要转化为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聚焦学生的课堂参与,挖掘学生的学习材料,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
  1.關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很多时候,教材对知识的预设与学生的知识起点并不一致,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这种差异。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找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衡点,处理好学生、教学、教材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机智地调整“教学进程”。“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我们应该学会在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做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以满足学习需求。
  “片断一”中,由于教师未能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们不知道“9米/秒”到底有多快,他们对于“1秒”——“滴答”一下的短暂没有过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也不清楚9米到底有多长,这两条信息综合后,无形之中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因此,大多数学生的感受显得肤浅、单薄。“片断二”中,老师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适时调整了教学进程——将原本比较的顺序进行了调整,让学生先感受一秒的短暂,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九米有多长。当学生有了直观体验后,再让学生去比较速度快慢,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处。
  2.聚焦学生的课堂参与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于学生的学习,让孩子在没有限制的自主开放空间下,自然产生多元的解题方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进度为教学进度,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让他们的智力得到最大的开发,潜能得到最大的挖掘,从而达到“大教无痕”的境界。
  “片断一”中,由于教师直接呈现“刘翔110米栏的速度是9米/秒”,让学生说感受。大多数的学生一时无法感知速度的快慢,于是成了旁观者。“片断二”中,教师调整教学进程,激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状态,使他们的直观体验增强,带领他们渐渐走出了旁观者的角色。“片断三”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引领学生体验速度快慢,对“不同时间的速度比较、单位换算”等关键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最后提炼出三者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课堂,轻轻松松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挖掘学生的学习材料
  数学学习材料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它的選择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只有起点把握准确,向孩子提供最近发展区的材料,才是最适合的材料。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并加以引导放大,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发挥到极致。
  分析片断三中的学习材料,是经过一番斟酌的,它们都有各自的目的,在体现目标突破难点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都来源于生活,能充分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速度的过程中,利用这一学习材料,充分挖掘其内涵。得出:速度×时间=路程;再计算蜗牛爬完相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得出:路程÷速度=时间,引领学生轻轻松松地提炼出“时间、路程、速度”的三者的数量关系;最后让刘翔与猎豹进行PK,知道要比较速度要进行单位换算,同单位的速度才能进行比较,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体现了教师对材料选择的精心,对材料运用的高效。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最终实现高效率、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境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努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刘次林.以学定教的实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5
  [2]吴举宏.分析学情,研究教材,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J].江苏教育,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5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