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文本细读能力成了考查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优势,挖掘文本内在的精髓,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更好的感悟和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整体之美
  一、以“读”为本,咀嚼文本语言
  1.重朗读
  朗读是亲近和理解语言的前提,也是进入文本的必要一环。在朗读中,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辞质朴,情感真挚,就适宜在朗读中体会,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可以走进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地体会那种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情感。
  2.阅读时间要充分
  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对于课上朗读,短小的篇幅适宜集体朗读,较长的篇幅宜选取部分集体朗读、自由朗读。整篇文章应该给学生预留课前预习时间,在这时间段朗读。总之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3.寻找切入点
  (1)细读关键字。真正要分析作品,还是得从分析关键字入手。例如,魯迅的小说《孔乙己》,课文一开始安排孔乙己就是在众人的“笑”中入场,在文章最后又是以“笑”结束,“笑”这个字贯穿全篇,细读“笑”可以品味出这种笑是众人冷漠麻木的笑,作者更是用众人的笑来突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而这不仅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2)细读人物称谓。人物称谓就是人物间彼此的叫法,细细地深入挖掘,会收获良多。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一会儿是“好心的人”“善良的人”,一会儿又是“贼”“讨饭一样的人”,随着这称谓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而这改变的依据就是于勒是否有钱。通过对人物称谓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在金钱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势利的关系。
  (3)细读标点。文中的一些标点寓意深刻却经常被忽略。例如,《故乡》里“我”重新看到闰土时,“啊!闰土哥,———你来了?……”这处标点很有特点,仔细品味诵读之后,我们能读出对重新见到久别的儿时伙伴的兴奋激动,也有对儿时伙伴变化之大的疑惑,更有想说的话很多却无从说起的迟疑等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从而能更加形象地感受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4)细读空白处。空白顾名思义就是作品省略了的地方。文学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它往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正为读者参与文本创设了弹性空间。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一一”叙说了些什么呢?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呢?因为渔人叙说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这就引导读者了解当时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战乱频繁,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这正与桃花源中的人们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桃源中人“叹惋”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文学作品中的“留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
  二、结合语境,把握文章整体之美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文本语境,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把握文章主旨,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结合语境,读懂作者。文本细读的大语境是指作者创作文本时的社会生活情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阅读教学时,联系大语境也是实现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结语
  实际上,文本细读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营造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体味文本结构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情感。如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收到异于传统教学的特别效果,呈现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文本细读究竟该怎么做?——走向“多元”和“兼容”的文本细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7).
  [2]杨秋益.小说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若干载体——《孔乙己》课堂教学拾遗[J].语文教学之友,2010(3).
  作者简介:杨成(1972—),男,甘肃定西人,一级教师,本科,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初级中学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