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数学创新教学的几点看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现创新,使学员能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创新 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课堂教学,突出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学生的全面服从,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学习的自觉性、思想的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唯书、唯师、唯上,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进而丧失了创新精神。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对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进行反思,进而发出这样的呼唤:改革我们的课堂,让数学教学迸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作为主导者,推动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
  1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好的学习氛围会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宽松的环境也会让他们感到愉悦。在拥有真诚充满温馨的课堂里,学生会展开交流和讨论,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随时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情境,要善于借助视频、故事、实验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突出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新的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新教材也一改往日偏难的现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師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猜想,自己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这样一来,我们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鼓励求异,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十几岁的年龄,正是好奇心、探索欲很强的时期。因此,数学教学应致力于丰富提升,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智慧,努力使他们会学习、懂思考、能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敢于突破常规,培养其创新意识,增长创造才能。
  4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前提是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功感。教师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及时使用肯定评价性语言,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要用肯定语言加以鼓励;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全面,则用赞赏的语气表扬;如果学生做的不够好,教师也不能一味批评,要适合而止地指出其问题。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肯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会提高。
  5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成功的教学关键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所思考,走出第一步。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和探索,促使他们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给学生机会,给学生空间,给他们相对的自由,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如果是一颗小草,我们就让它装点大地;如果是一株大树,我们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随着学生对问题提出与解答,使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去讨论。这样的课堂就有了生命力,培养才是真正的人才。
  课堂好不好,学生说了算,我们曾经向学生下发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是互动式教学,希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其次是课堂上讲好数学史,语言要有魅力;上课多用视频教学,可以穿插生活实际,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动员学生把数学的有关内容排成数学游戏,进行实践教学等。
  现在的学生多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的信息量大,但是比较碎片化、思考深度有欠缺。我们应该把握他们的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用真心真情真爱去感染他们,让数学课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情怀,做学生成长成才的路标。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应集中在学生主体和知识建构上,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主探索活动,才能在思维过程中产生求异思维和求变思维。
  总之,在实施创新教学的今天,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给学生营造参与学习、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真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戴建敏.数学创新教学的几点做法[J].山东教育,2010(Z5):87.
  [2] 罗春海.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55-56.
  [3] 白永和.中职数学创新思维教学探索[J].新校园(中旬),2018(10):17.
  [4] 唐耀平,韦美雁.对分课堂:计算思维“落地”的离散数学创新教学范式[J].大学数学,2018,34(04):5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7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