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破护理技能竞赛训练“高原现象”的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原现象”是技能竞赛训练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护理技能竞赛训练中 “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从选手与指导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关    键   词]  护理技能;竞赛训练;高原现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20-0104-02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最高平台,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国务院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指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提升拓宽了路径。目前,每年一度的国家、省级的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已趋于常态化,成为职业学校展现教学成果、展示师生精神风貌和锐意创新的重要平台。本人作为护理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在训练选手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在训练开始阶段进步快,当成绩达到一定高度后,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减慢阶段,甚至停滞不前,此为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如何帮助参赛学生突破“高原现象”的技能训练瓶颈,不断超越能力极限,是指导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原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一)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以往的成功经验或已取得的绩效是学生产生自信心的最有力的因素。出现“高原现象”后,学生会怀疑自己掌握技能的能力和潜力, 认为自己的技能已经到了极限,很难再提高甚至出现畏难情绪,产生倦怠感,导致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信心不足, 注意力涣散,出现听之任之的心理[1]。
  (二)阻碍技能提高
  看到成绩停滞不前, 选手会产生紧张、焦虑、失望等负性情绪,这种情绪会干扰、制约和限制新动作的掌握和改进,严重阻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二、“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1.过度疲劳
  技能大赛的备赛训练过程枯燥,并面临获奖或淘汰的结果,选手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对精神、体力、技术都是挑战。高强度的操作技能训练,练习方式重复、单一,当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选手兴趣和热情下降,注意力就很难集中,技术动作变形,“高原现象”便由此产生。
  2.“瓦伦达效应”
  备赛选手是学校技能比赛层层选拔的佼佼者,尤其参加国赛的选手还是省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在训练中太在乎比赛结果,担心比赛失利后别人的看法;同时前一阶段的成功使选手产生了一定的满足感,脑子里技能训练以外的信息太多,患得患失,容易产生兴奋扩散, 出现错误动作,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越担心,越容易失败,训练效果偏离预定的轨道,使练习成绩的提高处于暂时停顿状态。
  3.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
  护理技能赛项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考量选手的动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近年来我校的选手都从二年级的在校学生中选拔,未经临床实习,缺乏临床经验,对临床护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训练中常因案例情境的变化未能迅速地组织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准确调整技能操作,动作技巧掌握及如何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双重压力也容易诱发“高原现象”。
  (二)指导教师方面
  1.求胜心切
  护理技能大赛将“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的要求,对患者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作为大赛的宗旨,除了动作技能外,还将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要素列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对选手的岗位知识基础、技能动作精确度、心理稳定度等方面作全方位指导。然而指导教师由于长时间在学校工作,与企业的接触大大减少,对临床岗位的新设备、新技术的掌握情况相对滞后,往往造成指导教师在培训时急于求成,从训练开始阶段即以高强度、高标准要求选手,导致选手因短时间达不到目标出现愧疚心理,正常技能水平无法发挥甚至倒退。
  2.存在职业“高原期”
  经历近几年的护理技能备赛培训,指导教师对比赛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培训经验得到了同事的认可,但因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顾及备赛专研,训练方法较难得到创新,出现“瓶颈”,也产生了“高原现象”。
  3.方法缺乏科学系统性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三个阶段,即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动作协调和完整阶段。练习的阶段不同,其任务难度不同,不同选手的训练状态也不同[2]。在训练中,指导教师未能根据不同阶段分别制定出相应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要求,在不同的练习阶段仍采用相同的训练方法和旧的技能结构使选手在训练中不能提高到更好的效率,导致“高原现象”出现。
  三、应对策略
  (一)培养积极心态,重树自信
  备赛训练在提高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在磨炼选手的意志,指导教师是培训的主导者,是选手的主心骨。当出现“高原现象”时指导教师要注意选手的情绪波动,积极面对“高原现象”的现实,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操之过急,要与选手进行交流研讨,讲清 “高原现象” 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正视“高原现象”,共同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感,并应该多鼓励少批评,帮助选手缓解焦虑,重树自信。   (二)发挥榜样效应,强化自信心
  自信心是个人成功的动力源泉,是构成选手不畏艰苦、迎难而上不可或缺的技能竞赛心理品质,是顺利渡过高原期的心理基础[3]。通过列举本校历届选手获奖的事迹,并发挥优秀选手的朋辈榜样引领和示范作用,邀请毕业选手“回校分享”,“朋辈面对面”传授经验和体会,从备赛心理历程、参赛心得、自我管理、感悟收获与成长等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更能引起选手感同身受,激发其达到和追求目標的内在动力,帮助选手明确比赛目标,正确看待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动机,理性看待竞赛结果,去除杂念,优化情绪,强化自信,稳定发挥。
  (三)专家引领,破解难题
  采用“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式,适时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到校指导。行业专家熟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行业技能比赛的智慧,熟知比赛标准,通过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交流,带来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技巧,激发师生新思路,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动作习惯和沟通设计,通过训练改造,形成新的动作技能。还可穿插安排指导教师和选手到临床短期实践,同期临床工作体验,针对患者问题共同探讨统一认知,激发创造性,共同走出高原期。
  (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
  1.合理培训,提高效率
  备赛训练强度高压力大,对选手的体力和心理能量要求很高,应合理安排选手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分配理论与技能训练时间,适当安排跑操等体育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张弛有度,才能有效地恢复和保持充沛的精力;同时在不同训练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使技能练习的结构和方法不断更新,提高训练效率。
  2.点面有机结合,降低难度
  复杂的动作技能都必须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形成, 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 一套完整的动作技能可以被分解成按先后次序出现的局部技能。训练时可采取部分练习和整体练习点面有机结合,即部分练习是将技能分解成若干部分或若干环节后分步进行练习;整体练习则是从操作项目的开始到结束,完整地对技能进行练习。如徒手心肺复苏技术的训练,可将其分为判断与呼救、安置体位、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测量血压、判断复苏效果、整理记录八个环节。先进行部分练习各个突破,再整体练习使操作能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完成,两种练习形式相互结合,指导学生先求精确后求速率,保证练习动作的准确性,有效防范高原现象的发生。
  3.有效分解目标,激发成功动机
  目标设置直接关系到动机的方向和强度,适宜的学习目标是获得成功的有效手段。处于“高原期”的选手自信心低,而笼统的、较高的技能项目总目标会加重选手的畏难情绪,削弱学习动机。指导教师应及时修正练习策略,将项目总目标按竞赛标准和操作流程分解成若干相对容易的阶段性小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关键点、动作技巧,逐个击破,使学生较易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强化和激发成功动机,增强自我效能,唤醒自信心。
  (五)技能理论并重,打牢基础
  理论的认知能力会影响动作技能的提高。自2012年起,各级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内容均包含护理操作和理论考试两部分。理论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基础护理,知识面广,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的可能性不大,故在选手选拔时不仅关注动作灵活协调、心理稳定,还应该关注其理论水平,以降低和减少选手的压力,避免信心不足。
  “高原现象”是备赛培训过程中迟早都要面临的问题,“高原期”的长短有赖于积极有效的应对。指导教师应根据选手个体差异探寻科学、合理的训练策略,对症下药,避免高原现象,尽早突破“高原期”,让选手的技能水平再一次得到提升,才能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黄康.浅谈飞行训练中的高原现象[J].甘肃科技,2017,33(12):58-59.
  [2]崔景贵,黄亮.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分析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17):73-78.
  [3]由治斐.创新科教手段 破解技能高原期难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3):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