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晶晶 葛尚琨

  【摘 要】针对当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不足,从“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就业创业;新时代高校;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2
  一、新时代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思考
  (一)存在问题
  新时代高校毕业生中就业创业流向地域相对集中,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主要集中在安徽、浙江、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六省市,合计比例达到85.93%;毕业生就业创业流向领域与国家战略导向存在距离,录取选调生、国防军工单位就业、西部就业、自主创业等领域毕业生较少;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提升难,自主创业成功难度大。
  (二)原因探索
  1.结构性矛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培养任务协同
  目前,高校也有类似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并根据社会的需求,这是出于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线的变化不能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大部分的民办高校有学科设置和就业方向的匹配不足,且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了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取向之间的对应的结构性矛盾。
  2.供给侧矛盾——就业创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我国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很多高科技岗位无人胜任,低端岗位再次饱和,导致“招聘难”和“就业难”陷入两难境地,导致供给方矛盾,即就业和创业不足和发展不平衡。
  3.人才培养矛盾——就业创业引导与思政引领的融合
  在当前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特点的背景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功利化的特点。[1]我国目前大多是高校毕业生实现个人理想的价值方式与国家战略的的需求不相统一,就业创业的教育与思政教育不想融合,所以导致了错位的想象。
  4.就业创业深度融合矛盾——创业带动就业的生态尚未健全
  “促进就业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出发点”。[2]目前就业创业存在的形式为两种,即“以创业促进就业”与“以创业促就业”,两种模式应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够促进就业创业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的新举措
  (一)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多工作举措,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为了全面貫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全校创新创业领导顶层设计到基础创新创业工作实施,坚持把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核心培养发展方向之一,不断加快形成多方联动创新创业协调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媒体四个平台作用,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
  (二)开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模式
  1.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施“1+X”考核,进行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
  2.改革毕业设计,鼓励项目领导,企业的问题,双教师指导,协作完成,和市场评价模型来完成毕业设计,促进大型设计,小论文,并增加基于实践的毕业设计题目的比例。
  3.试点课堂教学改善,使课堂教学变成可供展示、交流、改进的公开档案,包括学生学习历程记录、学生学习成效分析、未达到能力目标学生的补充教学、教师教学反思等。
  4.政府、高校、企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这一系统工程的主要力量。[3]创业教育课程中引入企业高管、创业校友进入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小班化的创业分享,创造以“创业门诊”、“创业启蒙”、“创业案例”等主题的不同互动型、参与式、研讨式等创业微讲堂。并建立有“校友创业初讲堂”的品牌系列小班化、翻转式课堂教学活动。
  (三)不断增强教学管理,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1.要求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并给予相应素质拓展学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修订《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的教学管理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转化制度;
  3.进一步明确第二课堂与八项基本核心素养的关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志愿活动等,使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措施、载体、途径。
  4.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转化制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进行管理,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创新创业实践和项目或经学校评估同意的其它创新创业项目可算作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
  5.把学科竞赛纳入二级学院的KPI考核指标中,根据竞赛级别提供不同级别的支持力度和考核分数。
  (四)建立多种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虽然在高校里专业教师会指导学生做一些高新技术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成绩,但是学生毕业后,脱离了学校的支持帮助,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4]
  1.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2.以培养“双师双能”型中青年骨干教师为目标,资助教师参与产学研践习活动
  3.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挂职锻炼
  (五)探索打造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体系
  1.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构建本科四年阶段式、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面向全体学生增开创新创业选修课,开展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建设,推进创新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
  3.着力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锻造成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平台,聚焦第二课堂,使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形成联动。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探索建立既不脱离专业学习又相对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学生自主活动平台,让优秀学生在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方面脱颖而出,助力学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品牌传播。
  参考文献
  [1]刘健康,王朋朋.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引导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0(03):61-65.
  [2]卢福财,宁亮.促进就业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109-112.
  [3]石伟华.雄安新区建设视域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措施[J].管理观察,2019(04):108-109.
  [4]张志艳,徐智策,赵宏伟.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04):68-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4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