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试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志刚

  摘要:为探索纵肋织纹螺苗种繁育技术,2016年利用25kg亲螺进行了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试验,并对纵肋织纹螺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纵肋织纹螺为雌雄同体,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黏附于固着物表面。纵肋织纹螺的卵囊呈圆片形状,直径2~4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在水温20~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6~8d发育成为面盘幼虫。面盘幼虫经18~24d培育,变态成稚螺。试验共培育出平均壳高4.6mm的纵肋织纹螺苗种1060万粒。
  关键词: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ferus);繁殖习性;生态习性;人工育苗
  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ferus)俗称海锥,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织纹螺科[1]。纵肋织纹螺栖息于潮间带及潮下带泥砂质海滩表面,以死亡的海产动物如鱼、虾、蟹等为食。纵肋织纹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深受大众欢迎的小型经济螺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关于纵肋织纹螺的研究甚少,在其繁殖生物学、生态及苗种繁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为探索纵肋织纹螺苗种繁育技术和滩涂增养殖的可行性,2016年,我们在东港市新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初步试验,培育出平均壳高4.6mm(壳高范围3.2~7.5mm)的纵肋织纹螺苗种1060万粒,并对纵肋织纹螺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和研究,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试验用亲螺采自丹东近海。于繁殖季节利用网笼诱捕方式采集纵肋织纹螺,选择壳高2.5cm以上的个体作为育苗用亲螺。
  1.2方法
  1.2.1水质处理育苗用水来自海参养殖池。海参养殖池面积6hm2,水深2.2m,利用涨潮时将海水泵入海参养殖池,再经沉淀、沙滤后进入育苗车间,由于沙滤效果较差,水质不清,采用生物过滤方式对沙滤水进行二次净化,以保证育苗用水质量。试验期间水温20~30℃、海水盐度18‰~28‰、pH值8.0~8.3。
  1.2.2亲螺暂养与促熟亲螺暂养在水泥池中进行,暂养水深80cm,以小鱼、小虾和小蟹作为饵料,每日投饵2次,投饵量为亲螺体重的8%~12%,并根据残饵数量灵活调整。暂养期间每日换水1次,换水量100%,换水时清除残饵和粪便。
  1.2.3受精卵的采集以波纹板为采卵器。当观察发现亲螺开始产卵时,在暂养池内投放波纹板,当波纹板上卵囊数量较多时,将波纹板移到孵化池孵化,并在暂养池重新投放波纹板继续采卵。
  1.2.4受精卵孵化在充气条件下进行受精卵孵化。孵化水深80cm,每日换水一次,换水量50%。为防止卵囊干露影响孵化率,排水后快速注水,以减少卵囊露空时间。孵化期间孵化池用双层黑塑料布遮光,以防止底栖硅藻繁生附着于卵囊上,影响孵化率。
  1.2.5浮游幼虫培育当受精卵发育成为面盘幼虫后,每日用250目筛绢网收集幼虫,移到幼虫培育池培育,培育密度0.1个/mL。浮游幼虫培育期间每日换水1~2次,每次50%。换水网目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浮游幼虫培育期间投喂金藻、角毛藻和扁藻,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5万~15万细胞/mL。幼虫培育期间EDTA维持在5mg/L以络合重金属。每5d倒池一次。
  1.2.6稚螺和幼螺培育浮游幼虫经培育变态为稚螺后,以糠虾为饵料进行稚螺培育,日投饵2次,投饵量以下次投喂时略有剩余为度。稚螺壳高达到3mm以上时,添加部分切成小块的鱼肉,随着幼螺的生长,逐渐加大鱼肉的比例,减少糠虾的比例。稚螺和幼螺培育期间水深50~60cm,每日换水1~2次,换水量50%~80%。
  1.2.7繁殖与生态习性研究自4月下旬开始,定期解剖观察纵肋织纹螺性腺发育情况,通过解剖、室内试验和海区考察相结合,对纵肋织纹螺的繁殖和生态习性进行初步研究。
  2结果
  2.1繁殖习性
  纵肋织纹螺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季节在5~7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纵肋织纹螺雌雄同体,1年性成熟,生殖腺位于螺旋部的顶端位置,成熟的性腺雌性部分呈现墨绿色,雄性部分乳白色或乳黄色,二者相邻。在繁殖季节,纵肋织纹螺卵子分批成熟,可多次产卵。
  2.2产卵与孵化
  纵肋织纹螺性腺发育成熟后即可产卵,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呈圆片形状,黏附于水泥池壁、波纹板等固形物的表面。纵肋织纹螺卵囊直径2~4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受精卵圆形或卵圆形,卵径150~170μm。在水温20~25℃、盐度25‰~28‰、pH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经6~8d发育,从卵囊内孵出,成为面盘幼虫,初期面盘幼虫壳高260~280μm。试验中利用亲螺25kg,累计获得面盘幼虫约6000万个。
  2.3浮游幼虫培育
  选取健壮面盘幼虫3600万个,利用2口水泥池进行浮游幼虫培育,培育池底面积18m2,培育水深1m,培育密度0.1个/mL。在水温24~28℃、盐度20‰~26‰、pH8.0~8.3的条件下,幼虫经18d培育,壳高1500μm时开始陆续变态附着成为稚螺,到第24d时基本附着完毕,共获得壳高1500~1600μm的稚螺1860万粒。浮游幼虫培育的成活率51.6%,日生长量51~68μm。
  2.4稚螺和幼螺培育
  利用5口底面积18m2的水泥池进行稚螺和幼螺培育,每口池培育数量约370万粒左右。在水温25~30℃、盐度18‰~25‰、pH8.0~8.3的条件下,经25d培育,共获得平均壳高4.6mm幼螺1060万粒,成活率57%,平均日生长124μm。
  3讨论
  3.1繁殖
  纵肋织纹螺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季节在5~7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1年性成熟。在繁殖季节,纵肋织纹螺卵子分批成熟,可多次产卵。在试验中,我们随机解剖了100个正处于产卵期的亲螺,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在这些样本中均发现了卵子和活跃的精子,并且受精率达到99%以上。由此初步认定纵肋织纹螺是雌雄同体。
  3.2食性與摄食方式
  纵肋织纹螺在一生中要经历浮游幼虫、稚螺、幼螺、成螺这几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其食性和摄食方式有很大差异。纵肋织纹螺在浮游幼虫阶段以单细胞藻类为饵料,食性为植物性,摄食方式为滤食,以壳口位置伸出的4片花瓣状的面盘为摄食器官;在稚螺阶段,其食性由浮游期的植物性转变为动物性,以吻为摄食器官,摄食方式为吮食。在以糠虾为饵料的试验中,即观察到稚螺以细长的吻从糠虾头部破口处将虾肉吸吮到体内,而将虾壳弃掉的现象;在幼螺和成螺阶段,食性仍然为动物性,摄食方式由稚螺期的吮食改变为以齿舌舔食。纵肋织纹螺的舔食动作非常“凶猛”,当投喂鱼肉时,纵肋织纹螺很快聚集到鱼体上,左翻右滚,状似撕咬一般,鱼肉很快会被掠食一空。
  3.3运动与迁移
  纵肋织纹螺自稚螺开始,以足为运动器官,其移动速度很快。在自然海区,纵肋织纹螺有迁移的习性,其迁移除了受饵料丰欠以及风向的影响外,主要受温度影响。当春季水温升高时,纵肋织纹螺从潮下带水位较深的区域向潮间带迁移,并在此觅食和生活;当秋季水温下降时,又从潮间带迁移到潮下带。
  参考文献:
  [1]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28~229.
  (收稿日期:2019-04-17;修回日期:2019-07-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5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