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不同语言体系之间,存在必然的文化差异现象。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造成显著影响,明确文化差异的要点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可帮助翻译人员提升翻译准确度。基于此,从定义与联想、审美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四种视角,对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期为相关翻译人员提供一些专业的翻译理论辅助。
  关键词:英汉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126-03
  引言
   翻译的主要任务为理解原文的整体含义,在保证语义正确性的状态下,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充分转述。在英汉翻译概念领域内,包含“跨文化”的概念。该概念主要指的是不同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的“不重合”部分。这些无法用对方的语言逻辑进行表述,或表述后对方仍无法理解的内容,即为跨文化信息。在英汉翻译過程中,跨文化信息会对翻译准确性造成直接影响,而能够影响翻译准确性的文化差异内容,包含但不局限在跨文化范围内。当翻译人员想要提升英汉翻译的准确度,就必须对双方存在的文化差异信息进行充分理解。因此,若以升级翻译准确性为目标,本文所选对英汉文化差异进行研究的这一方向,具有切实的研究价值。
  一、定义与联想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数字差异
   数字文化在初期产生的过程中,起到计数和计算的作用,是社会内必备的基本工具。但数字体系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在汉语文化内,数字4、6、8等均被赋予特殊意义。数字4与汉字中的“死”同音,人们在购买房屋、酒店入住、选择手机号码等情景时,都会刻意避开数字4。而数字6被赋予“六六大顺”的含义,人们将6作为描述诸事顺利的代名词。数字8则对应汉字中的“发”,许多中国人会刻意使用数字8,以体现“发达”“发财”的象征意义。但在西方语言体系中,4、6、8等数字并不存在上述象征意义。相反,西方文化中对数字“13”具有不同理解,他们认为数字13代表邪恶与背叛。一些国外酒店的电梯中,会使用其他的符号或数字来替代13。因双方对数字的定义和理解存在不同,当原文以平淡的方式传递数字的特殊含义时,翻译者若使用直译法,将无法有效传达原文含义[1]。针对这类现象,译者可以使用注释翻译法,在使用直译法的同时,在文中加入简单注释。
   2.比喻差异
   因生活环境不同,中外两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语句编创方法也存在明显差异。以“忙碌”为例,汉语语言在形容人的忙碌时,会使用“忙得像一锅粥”。了解汉语语言特征的人,可迅速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若直接将该句翻译为“Busy as a pot of porridge”,外国读者将无法理解。英语语言逻辑中所使用的比喻方式多以动物为主,例如,形容一个人身材魁梧时,英语会使用以下句子“This woman was as big as a Newfoundland dog”译文即为“这个女儿像纽芬兰大狗一样魁梧”[2]。纽芬兰犬起源于加拿大东部,在中国鲜少有人饲养。在中国人的常规印象中,该犬种极少出现。但为保留原文含义,译者必须将“纽芬兰犬”加入译文内。但查阅译文的读者,仅能接收“女人”“魁梧”等信息,却无法理解使用“纽芬兰犬”进行比喻的意义。因此,英汉文化在比喻方面的差异,将影响人们信息理解的全面性。
   3.认知差异
   认知属于人们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在看到某一事物时,脑内产生的直接联想。人类的认知并不统一,内容往往通过成长环境和教育体系的加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以“龙”这一虚拟生物为例,在中国文化体系中,龙为上古神兽,代表高贵、权力。古代帝王喜爱将龙比作自身,穿戴带有龙图案的服饰。而在当代,虽然龙具有虚拟特征,但人们仍然会尊重与龙相关的文化,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为还原文章本意,将直接翻译这类句子。但在西方人的眼中,龙是恶魔和邪恶的化身,龙所到之处将爆发灾难和战争。龙在他们的认知体系内属于不祥之物,当英文读者查阅到“龙的传人”等译文时,他们内心深处必然产生疑问,对于中国人将龙作为“神圣之物”表示不解。因此,英汉文化差异将对译文理解造成影响,令双方必须在理解对方认知文化后,才能有效阅读。
  二、审美取向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服装审美差异
   在古代时期,东西方服装装饰审美差异的产生原因为,双方所处地域的差异,形成一些无法动摇的客观环境因素。例如气候因素、温度因素以及环境条件因素。亚洲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人们必须穿戴相对宽松的多层衣物,才可应对温度的变化,令自身衣着可同时达到保暖和美观的效果。从整体效果来看,东方衣着服饰的剪裁方法以平面剪裁为主,能够保证衣物足够宽松和飘逸。西方地理环境与亚洲不同,尤其欧洲地区气温相对寒冷,衣物必须具有保暖的价值。因此,西方国家喜欢使用皮革、长裙、皮草、羊毛纤维作为主要的制作材料。他们使用的制作工艺也以立体剪裁为主,更贴合人体线条,在保证活动需求的情况下,具有独特的线条美。双方在服装审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译者在对不同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若中国译者翻译西方衣着服饰语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仍有一定概率无法完整传达。相对的,西方译者凭借书籍或资料翻译中国服饰文化时,也会因文化差异或古代用词的特殊性,无法完整传达原文信息。例如“蜀绣”“宫绦”“孔雀氅”等词汇,具有较大的翻译难度,即使可按照意义进行翻译,外国读者也无法完全理解。
   2.家庭审美差异
   因文化体系的差异,中外两方在家庭审美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十分重视维系亲情,认为“四世同堂”“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就是最佳的家庭发展状态。因此,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都会将四世同堂作为背景,讲述家族内或与其他家族的爱恨纠葛。这些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清晰,他们能够理解各类不同的家庭结构以及评判标准。但译者在翻译家庭审美元素时,常常无法进行准确翻译。“四世同堂”这类词语的翻译难度较低,可直接翻译为“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但“薪火相传”这一词语,却无法进行准确翻译。一方面,若使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将其译为“Pass The Flame”,则字面传达的意义为“传递火焰”,与该词的本来意思具有极大的差异。因此,译者必须使用重创翻译法,选择抛弃原文形式与用词,将译文与上下文融合直接传达意义,即翻译为“New generation”。但进行翻译后,原文形式必然改动,读者所阅读的信息以及失去“薪火相传”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从而产生无法避免的准确性缺失问题[3]。    3.文学审美差异
   中外双方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对创作领域的作品风格形成影响。以诗歌为例,英语语言结构的局限性,令他们只能通过大量的词汇来堆积感情。虽然国外诗人能够利用诗句传达感情,但从句子含义方面来看,西方诗歌体系较为单薄。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例如《诗经》、唐诗等诗歌体系中,绝大多数诗歌具有固定的形式,以隐喻或文言文的形式呈现诗歌。中国人习惯将感情隐匿在文字内,用文字的表面含义作为掩饰,利用文字的另一层含义隐匿表达心中所想。这种文学审美方面的差异,会增加翻译的难度。汉译英过程中,译者需要探究诗句中的本来意义,将转换形式与跨文化知识结合,用外国人更加熟悉的方式进行翻译。英译汉过程中,为了不流失原文文学价值,译者需要在直译和意译的同时,调整诗句的格式,令诗句更适应中国人的文学审美。观察翻译方法可知,虽然译者能够最大限度还原文学作品本来意义,但因双方文化差异存在明显不同,译者对原文的感知必然会出现漏洞,继而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三、風俗习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生活习惯差异
   中外双方在生活习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中国人主观意识中认为成群结队为普遍现象,如果一个人单独活动,要么这个人由于个人原因被孤立,要么这个人不合群。虽然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单独行动的价值,但人们的思想中,仍然会存在相关的潜意识。但西方人思想中认为独来独往为普遍现象,成群结队也是常见状态。但是当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进入私人空间内,西方人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严重的打扰,个人领域被侵犯。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与看法,中外两方在撰写文字的过程中,也会将这种价值观带入其中,从而导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仍然无法被读者理解。但实际上,面对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译者无法进行过多干预。读者们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理解,才能消除译文所谓的不准确性。
   2.口头语差异
   口头语是日常交流过程中,使用频率相对频繁的口语语言。汉语语言中的口头语以地域划分,使用普通话的民众,多以“天啊!”“我的天!”等词语为表示惊讶的口头语。使用方言的民众,则会根据不同的方言体系,衍生出常用的口头语。这些口头语中,“天”并非指天空,而是泛指超脱于人的事物[4]。多数情况下,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这类口头语,仅起到表示惊讶的作用,不带有任何特殊色彩。但若将这类语言直接翻译,多数译者都会选择将其翻译为“God!”“ My God!”从意义上看,这两种英语口语在英语语言体系中,同样起到惊讶的作用。但“God”却带有象征意义,即表示上帝。这是因为在西方环境中,基督教徒的数量较多,他们因个人信仰而将相关词汇作为口头语。使用这种翻译方式,可有效传达“惊讶”意图,并令译文贴合西方文化与思想。但实际上,这种翻译方式偏离原文意图,与原文口头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必然会对翻译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翻译方法,可以被认同。
   3.价值观差异
   中外双方最明显的价值观差异即为,中国因历史元素和国情元素,更加倾向于集体主义。在维护利益的过程中,也多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在保证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满足个人利益。因此,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个人主义”实际上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人们在形容个别人重视自身利益,牺牲或占用整体利益时,会使用这一词汇。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同时出现时,个人主义的贬义特征更加清晰。但在西方文化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独立,在渴望真实自由的同时,他们更加认同个人主义。即认为个人主义代表褒义特征,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重视自身利益不存在错误之处。因此,一些汉语作品中在形容个人主义时,一旦译者采用意译的方式完成翻译,西方人将对译文中“个人主义”的贬义特征产生疑问。部分译文中,一些译者将个人主义翻译为“Egoistic”,该词表示自私自利,与个人主义大相径庭。因此,面对相关文本时,译者应将个人主义翻译为“Individualism”,以正面角度正确传达原文思想。
  四、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词语含义差异
   在将动物赋予象征意义时,英汉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以“狗”为例可知,汉语文化中狗本身具有忠诚、善良、美好等特质。但因部分犬类的性格特殊,也令人们对狗产生了不同的判断。部分小型犬性格中带有挑衅的特质,针对这一现象,人们创造“狗仗人势”等词语,来表示倚仗他人的小人。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他们的文化体系中不会将狗作为坏比喻,而是会将龙作为邪恶的代名词。即使使用“狗”来形容相对负面的词语,形容时也会带有一定的正面特征。例如,当一些人面对感情口是心非时,他的朋友或家人会嬉笑着称呼他“you dog!”形容他拙劣的谎言与无法掩藏的感情。因此,当汉语原文中将坏人形容为“走狗”时,译者若将其翻译为“bad dog”,将无法正确传达含义,而将其翻译为“stooge”,虽然传达意义,但原文含义被改动,也将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2.客套语、问候语差异
   虽然在英汉语言体系中,均存在客套语元素,但双方所使用的语言逻辑各不相同。中国人将谦卑、谦虚作为品德,在接受他人夸奖时,会使用“没有没有”“班门弄斧罢了”等语句。当译者将原文按照意义进行翻译时,英语读者会认为文章的语言模式存在问题,既然认同他人对自己的夸奖,那么使用客套语的意义是什么。汉语言中的问候语,同样无法令西方人理解。例如,汉语中常见问候语为“你要去哪儿?”人们并非对对话者的目的地具有疑问,而仅将该句作为开展对话的契机。但当译文中出现“Where are you going now?”时,西方人会认为自己受到打扰。因此,在客套语方面也会出现翻译的准确性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存在,需要人们对不同的语言文化进行理解,才能消除翻译准确性问题。
  结束语
   综上,文章以英汉文化差异为主,针对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方在多个方面均能够对翻译准确性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几乎均具有解决途径,希望各个翻译人员在查阅本文后,能够对文化差异以及翻译要点产生全新印象。
  参考文献:
  [1]刘延玫.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评《英译汉理论与实践——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0.
  [2]戴婷婷.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校园英语,2017(27):180-181.
  [3]石洁.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的关联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6,23(5):39-41.
  [4]李振营.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下论茶文化思维在政论英语翻译中的实践[J].福建茶叶,2018(4):273-2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