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素养培养导向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行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不丰富。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和紧迫,必须以职业目标为基础,明确德育课程目标;以职业内涵为抓手,优化德育课程内容;以职业要求为导向,丰富课程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拓展校企协同德育平台。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靖国华(1878- ),女,河北邯郸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浙江 宁波  315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东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18-ZXLL1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9-0074-04
  高职院校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在全民思想观念变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实践证明,在具备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尚品格、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职德育课程的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手段提升德育课程的育人效果。现阶段,高职德育课程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薄弱环节,为了培养出具备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人才,需要深入研究德育课程改革。基于此,本文对职业素养培养导向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促进高职德育课程良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课程目标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影响着德育课程的质量,对高职学生个人成长与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表现为:一是德育课程目标界定较为模糊。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探讨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个人素质、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养成,在教育教学、就业工作中做到技术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当前,对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的认识和界定不够清晰,在制定课程目标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将理论观念向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形成作具体转化。二是德育目标与高职学生基本情况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家庭背景、心理素质、专业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相比于本科学生,其自制能力、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这就要求高职德育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在确定德育课程目标时直接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课程目标,也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课程目标,出现教师主导性过强的问题,德育课程目标缺乏针对性。三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滞后。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加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然而,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在知识结构、情感价值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仍沿用以前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课程内容不合理
  一是德育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当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相同的德育教材,难以体现学生之间文化水平、专业方向的差异,难以兼顾德育的共性与个性,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二是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开放性不足。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政治、哲学、法律等内容基本不变,难以突出德育的特色,限制了学生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三是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当前德育课程内容政治性过强,内容偏向于理论,课程内容不太贴近“90后”“00后”高职学生的生活,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德育课程内容与职业的融合度较低。目前,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德育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仅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乏味、理论性的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校本内容来看,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的内容较少,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不合理使其育人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不丰富
  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理论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这种德育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的心态。尽管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尝试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制作的教学课件不够美观,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课件内容的实效性不强,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达到德育课程的目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不能较好地使用教学资源,教育形式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内外德育实践活动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职业素养培养导向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路径
  (一)以职业目标为基础,明确德育課程目标
  当前,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从源头入手,合理调整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德育的前瞻性、针对性与层次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德育工作。
  在制定德育课程目标时,一方面,要在国家发展要求、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教育工作者们要立足于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国家发展形势、专业发展现状,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企业提供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立足区域发展实际,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德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律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因此要结合行业需求、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与教学方式,提升德育课程目标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注意渗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确立德育课程目标。在教育政策的宏观指导下,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目标,而非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德育课程目标,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本校特色。高职院校德育目标要使德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实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德育理论自觉外化为行动。具体包括: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借助优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加强德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要在各个学科、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发挥专业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二是要关注德育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考虑到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载体,结合学生生活进一步深化课程目标,提升德育的感染力。
  (二)以职业内涵为抓手,优化德育课程内容
  第一,构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优化课程内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其内容大多不受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缺乏吸引力。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整合现有的课程内容,筛除部分重复、陈旧的内容,合理增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如就业、心理健康、婚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要加以整合,如根据学生实际,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问题为抓手,整合相关内容或专题,提高课程教学灵活性。另外,要重视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通过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可以将教学课堂搬到现场,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现场学习革命精神,感受时代发展;或者是举行宿舍文化展示、校园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增加职业道德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必须抓住学生职业发展这一重点,结合市场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以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能力要求等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职业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同时,高职院校要以职业内涵为抓手,将职业规范等纳入德育课程内容中,课程内容要强调爱岗敬业、集体主义、创新意识等,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适应未来职业特点的道德素养、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的毕业、求职奠定基础。
  第三,可以增设辅助德育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人文类或职业素养类选修课,实现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德育内容。在具体课程实施中,要充分体现德育的重要性,将课程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确保课程教学不脱离学生需求,不脱离实际生活。除此之外,对于这类辅助德育课程,学校与教师要重视教学计划、教学时间与教学方式的安排,使其育人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断充实德育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客观需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当原有的课程与当前形势不适应时,应该根据社会、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此同时,要认清校本教材的侧重面,兼顾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入研究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其作为辅助教材更好地协同德育课程发挥育人作用,以满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以职业要求为导向,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第一,在理论课程方面,一是要加强交互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特长等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改变过去乏味、沉闷、单向的教学模式。二是可以采用活动导入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社会公德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不同的学生表演乘车让座和不让座情形,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社会公德的要求;在讲述职业道德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面试,由学生担任面试官,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的角度考察前来面试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哪些行为会影响求职,哪些行为是违背职业道德标准的。三是引入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根据本节德育课程的内容,搜索相关资料,最好以学生身边或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浏览、分析、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实践课程方面,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素质的要求,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对德育课程内容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前来讲学,向学生展示工匠技艺、个人事迹,使学生透过这些感悟工匠精神,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四)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拓展校企协同德育平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高职院校应抓住契机,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内涵,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拓展校企协同德育平台,推动德育课程改革。第一,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设德育实践基地,探索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德育工作的经验,积极主动挖掘校企双方的德育资源,不断深入推进校企德育工作交流互动。第二,建设校企交流与协同网络平台,平台设计把握系统性、综合性、功能性的原则,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就德育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等方面话题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对人才的要求。第三,邀请企业人员前来讲学或举办专题讲座,丰富高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形式。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的了解,提升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德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思想,立足实际,加强对德育的研究,以职业目标为基础,明确课程目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等调整教学手段,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強德育合作,多层面推动德育课程改革,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冬丽.浅谈高职德育课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01-103.
  [2]谢雪梅,卢桂霞,李民华.贯通培养背景下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55-57.
  [3]白国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视角下的中职德育课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20):27-29.
  [4]韩献珍,宋长江.职业素养培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探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6-59.
  [5]马琳.融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4):80-81+84.
  [6]李赟,黎鲲.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问题透视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53-54+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4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