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核心素养,语文课堂什么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雪霞

  【摘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出炉;2017年,核心素养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发布。这两项研究成果,让一线教师对“语文课要教学生什么”这一问题有了更清楚地认识。要实现“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目标,语文课堂一定是快乐的、书声琅琅的、有故事的、有思维的、有语言训练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参加一次培训时,省教科所的王毓新教授问了我们三个问题:什么是语文?语文课要教学生什么?你认为教好语文的标准又是什么?已经有十几年语文教学实践的我竟不知怎么回答。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出炉;2017年,核心素养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发布,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构建这四方面的内容。这两项研究成果,让我对“语文课要教学生什么”这一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今天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快乐的
  传统教育中有一种吃苦文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就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苦熬过程。所以每年高考季,我们都会看到纸花飞舞的场景,这不只是学生解压的一种方式,也说明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体会到快乐,也谈不上自由全面的发展。
  被很多人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牛顿”的斯宾塞,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群孩子从小河边跑到教堂,告诉第一群孩子先跑到的会得到糖果,告诉第二群孩子落后的会受到惩罚。结果呢,第一群孩子比第二群孩子跑得快。从这个实验看出,把跑步当成快乐的一件事比当作命令速度要快。因此,要实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目标,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是快乐的。班上有一个叫付××的男孩子,父母都是做服装生意的,平时对孩子监管不是很严,加上孩子性格好动,所以书写一直比较潦草。这学期开学第一天,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书写态度有所好转,我立刻给予了肯定。孩子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说我写字很认真,一笔一画,我心里美滋滋的,好高兴!”当天晚上孩子妈妈将孩子的日记发在朋友圈,并配了这样一段文字:“加油啊!原来孩子是夸出来的!爱他,就夸夸他!”只有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他才乐意这样去做。这几天孩子每一次的作业都特别认真,与上学期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以此看来,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快乐的,学生一定是被认可的,有成就感的,每一天都在进步的。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书声琅琅的
  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像语文这样如此畅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记成功失败,记感动失落。那一个个美妙的文字,平平仄仄地排列着,演绎出世间绝妙的声韵节奏。但是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习惯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将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一篇优美的文章不仅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毫无意义。以前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80后”作家韩寒曾“细心地完成”了自己文章的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其实,在我们的百姓中,习惯把“上学”说成“念书”,“念书”顾名思义就是“出声地读书”。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一定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范读、个别读、齐读、配乐读、表演读、问读、评读\比赛读,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理解文本、走进文本,淡然的还它一个淡然,悠长的还它一个悠长,火热的跟着一起燃烧,活泼的就一起欢笑……在琅琅书声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发展审美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有思维的
  “蛋蛋鸡蛋的蛋,调皮蛋的蛋,乖蛋蛋的蛋,张狗蛋的蛋,马铁蛋的蛋。”这几句诗选自儿童诗《村小识字课》。在我们读这句诗时都不自觉地笑了,简单的语言将我们带回了童年的课堂,原来普通的课堂也是这样诗意盎然。在我们开心地笑过后,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也有一些忧虑,我们会发现《村小识字课》每一个生字的学习方法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比如“哗啦”这两个字,我们如果像《村小识字课》那样教:“哗哗哗啦的哗,啦啦哗啦的啦。”学生可能连“哗”和“啦”都会混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用游戏的方式,请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模拟小猫、小鸽子、小狗的声音,接着出示标有序号的三组汉字“1喵喵”“2咕咕”“3汪汪”,猜一猜小猫、小鸽子、小狗的叫声分别是哪一组汉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说出拟声字的构字规律后,再来猜猜“哗啦”这两个字的读音,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答案。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而且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課堂一定是有故事的
  2012年12月8日凌晨,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时就提到自己为了听说书人讲故事而被母亲批评的事。莫言能获得如此成就与这一段听书经历不无关系。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忽略故事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一定不要忽视老师在故事中的引领作用。书架上一本被搁置了好久、无人问津的故事书,只要我们老师一读,学生立刻会去读,而且是争着抢着去读。前几天,我在班里给学生分享了《女娲补天》,这两天教室里出现了好多本《中国神话故事》。在“得阅读者得天下”已成共识的今天,作为语文老师,不必说教,念故事,念经典故事给学生听就行。听故事,是“习得”语言的渠道,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听故事、讲故事中,传承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有语言训练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构建,这四项核心素养,并非全部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比如思维,不仅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也是数学学科的重中之重。但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一定是语文学科的根,是语文学科的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能力不是看出来、演出来、讲出来的,而是在语言训练中“练”出来的。
  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主要教学内容分别如下:第一位老师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呈现了颐和园的美景,学生不论是看到长廊的图片还是昆明湖的视频,都是惊叹声一片,逼真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的课,下课铃声如同一键清零般,在学生的脑海留下的东西几乎没有多少。第二位老师紧扣住以下三个问题:“课文介绍了哪些景点?”“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一处美景,为什么?”在厘清课文表达顺序、充分感知语言精美的基础上,创设“我当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表达顺序、积累的优美语言运用到语文实践中。两个老师执教同一篇课文,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这只是一个认知过程。而第二位老师,设计的是学生表达的活动,这一表达过程是阅读过程,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思维全程参与,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经验。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学语言、用语言,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姓“语”。
  要让学生核心素养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在课堂落地生根,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大家都这么做,大家都改变了,整个大环境也改变了,就创设了新的大环境,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就成了信念。我们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责任感,我们教师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