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坚

  [摘           要]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落地,中职学校得到较快发展,但生源的多样化、差异性和生源质量的变化,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关乎学校的发展稳定,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加以研究、探讨。根据“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追踪其成长背景和过程,做深入调查,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对策。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82-02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导致了问题学生多、差异大、学生事务繁杂,问题学生是教育管理中的重头戏,如何对待和处理也是现代中职学生管理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在生理发育正常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行为举止、价值观念等方面偏离常态,比同年龄段其他学生落后和表现不足的学生。
   一、对中职问题学生的调查
   课题组通过对2017级、2018级学生中受到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的496名在校生进行调查,追溯其成长过程,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服务中心、学生科的老师汇集“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并由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学校医务室、安全保卫科等部门进行集中核实、诊断,形成了阶段性成果《问题学生的表现汇集》,经课題组进一步甄别、整理归纳分类,选择了80名典型学生作更深入调查分析,编印了《学生成长背景调查表》,每位学生匿名填写,通过谈心活动,与每位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深入了解情况。利用双休日、假期时间进行家访,邀请家长到校听取汇报、相互交流,并利用家长接送学生的机会和通过新的交流方式(如电话、QQ、微信等)沟通,充分了解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召开座谈会,邀请任课教师、学管老师、宿舍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座谈充分了解问题学生的表现和变化情况,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问题学生的具体表现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生表现零碎、繁杂,呈现出复杂性、偶然性,经调查整理,486名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目标不明,无所事事
   具体表现为动力不足,态度不端,积极性不高,懒散懈怠,不思进取,死气沉沉,缺少青少年应有的勃勃生机,混日子思想严重,基本的学习任务难以完成,学校和班级要求难以做到,行动滞后,呈现出典型的“拖延症”。
   (二)基础不牢,学习困难
   表现出学习上的落后,厌学现象严重,听不懂,学不会,上课睡觉,玩游戏,做小动作,或扰乱课堂秩序、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等,上课时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深入不下去,课后不交作业,不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育缺位,行为失范
   表现出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差。道德意识缺失,养成了不良习惯,如烟瘾、网瘾、喝酒、赌博等坏习惯,不懂交往礼仪,不善交流。
   (四)认识错位,是非难辨
   随着信息获得的多元化、自媒体的盛行、传播的便捷,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而难以取舍,特别是微信、抖音等新闻图片、视频等使少数学生误认为都是正常的、真实的,很容易接受、模仿,行为怪异等现象屡见不鲜。
   (五)个性张扬、藐视法纪
   有的学生性情暴躁,看似正常的小事就会引起很大的冲突,太过感情用事,行为冲动,自己控制和调节能力差,做事不考虑后果。
   (六)言行不一
   问题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家长决定来校学习的,学校选择、专业确定等都非学生自愿,有的是迫于无奈才到中职学校上学的,学生在与家长、老师、同学反映问题时说法不一,甚至大相径庭、态度各异,知错不改,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百般辩解。
   (七)心理障碍,交流困难
   敏感、偏激、自我保护意识强,不愿与人交流等,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不接受教育,逆反心理严重,有戒备心理,自卑感强,不愿与人交流,老师上课提问、互动等环节一言不发,与人交往稍不如意易产生报复意向。
   三、问题学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看似偶然的问题表现,实际背后都有成因。总结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差异及综合因素的影响。
   (一)就家庭方面的影响
   1.家庭不和谐,家庭教育缺失
   有的家庭关系不和,经常打闹;有的家长有不良行为习惯或道德问题,坑蒙拐骗、吃喝赌博,贪玩不上进等影响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的是单亲家庭或父母双失的孤儿,基本的生活教育缺位,基本礼仪、交往、文明行为教育缺失,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学生第一课,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家长观念陈旧,重男轻女
   “女子无才便是德”“放任自流,树大自直”“再穷不能穷孩子”等观念,造成了对教育不重视,只是物质上富足,花钱充裕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形成。
   3.家长配合不够
   各种原因,有的家长教育管理孩子能力不足,水平有限,管不了;有的不愿意管理,孩子送到学校,把一切推给学校了事;有的无时间,有的长期不在家,鞭长莫及。    4.教育方法欠妥
   有的以罚代管,暴力代替教育,缺少耐心、恒心;有的缺少身体力行,说一套做一套;有的家长思想境界不高,谈问题、看事情充斥负能量等。
   (二)学校层面
   1.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实效性差
   在初中以前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以分数论英雄,不重视政治和品德,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理解错误或过于片面化。有的学校在师资分配上让一些老弱病残、需要照顾的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的老师担任德育教师,以管代教,思想工作不深入也降低了教育效果。
   2.急功近利,求稳怕乱
   对学生教育管理,只想管住不出事,有的严防死守,有的开除了事,有的姑息养奸,出了事故则求稳怕乱,息事宁人,有重形式、轻效果之嫌。
   3.模式单一,多元化教育不够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涵盖初中毕业生、复转军人、务工返乡人员、新型农民等,实际招生已经没有门槛,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经历各异、成长背景和情感体验等差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仍以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应对日趋复杂的学生,这是不适应的。
   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入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没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基础,学校、老师、学生不能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接触,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就无法实现零距离就业,更谈不上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社会层面的问题
   1.社会观念
   受传统人才观影响和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认为学生上高中升大学是成才,上职校是无奈。在评价模式和标准方面,习惯于唯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
   2.没有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教育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社区配套措施不够;学校周边环境不尽如人意;对家长教育、培训缺失,没有家校合作体制机制;法律滞后,对问题学生的处理不足,学生出了事故简单归因于“学校没有管好”。
   3.學生个体差异原因
   受到遗传、早期教育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天生好动,有的好静,有的孤僻等性格原因。
   四、中职“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关爱”和“爱心教育”
   对待问题学生,首先要厚爱,要理解、尊重,真诚相待,以爱感化。“问题学生”多数都缺少关爱,家庭、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要有真爱,进行“滴灌式”滋润问题学生心田,进行“爱心教育”,产生互动,赢得学生信任。
   (二)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就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将学校影响、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融合起来,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配合学校;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感受社会现实,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情感体验;社会要开放相关教育资源,请老师、家长、学生去学习、去服务、去锻炼,真正创建全社会配合的育人机制。
   (三)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的前途和发展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科学的规划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提高行动效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制订人生规划,在引导学生对环境、对自己、对社会有一个认识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效地自我认识,形成对自身的定位,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改和调整,逐渐形成从业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
   (四)实施多元化、差异化教育
   学生的多元化、差异化现实决定了中职学校要实施多元化、差异化教育,因材施教。美国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正确对待问题学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研究后提出,智力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并初步界定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八种主要职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修正了以往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成为“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石。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转变观念,改变“一刀切”的做法,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某个领域的天才”,对其进行科学的学业与职业规划,改变评价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对问题学生,因人而异地给每位学生架一座桥,铺一条路,让其“各得其所、各有所学、各有所长”。
   (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沟通交流
   经过应试教育的失败和中考的失利,或者长期缺少关爱,遭受冷漠;或因老师及家长的疏忽,“问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都不高,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每位教师都责无旁贷。通过沟通交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同学、老师和集体的温暖,他们的心理负担、负面情绪才能得以舒缓,才能拥有直面困难的自信、顽强拼搏的精神,改正错误去掉毛病的勇气,才能身心均衡,健康发展。
   (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应在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找出原因,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要经常研究学生关心的问题,探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学生易接受新事物,我们也要多学习了解,能跟学生打成一片;通过分析一些社会现象,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模拟问题的情景剧,让一个个问题和道理在学生演练中得到阐释;创设五年、十年、二十年后与老师相遇,与同学聚会的场景,通过畅谈感受,让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增加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灵秀.中职学生家庭教育:问题诊断与建设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2(34).
   [2]郭坚,周新献.多元化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研究[J].河南科技报,2017(10).
   [3]冉升学.追寻智慧的教育[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