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康复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些年以來,得益于群众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维护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是现今高校教学任务中一个关键性环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就是运动损伤的出现。本文基于对运动损伤产生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探讨了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并对出现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防护和降低损伤比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运动损伤  肌肉拉伤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044-02
  1  运动损伤的一般规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维护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些人用调整饮食结构配比来改善他们的身体情况,而有些人选择用锻炼的方式来达到他们改善身体素质,并完成健身的目标。然而从长远来看,当身体无法适应运动的强度时,就会产生对身体难以扭转的伤害,这不仅对身体健康并无好处,也存在损害器官机能的可能性。因此,在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之前,必须了解该项体育活动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配套的体育项目。
  1.1 运动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特点
  运动损伤的出现与特定运动项目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其中也有一些规律可以用来参考,避免更多损伤的产生。造成损害的主要原因是在运动进程中,由于存在双方的对抗情况,有许多快速停顿以及急速转体之类的动作,这些体式必然会影响腰腹部位的肌肉。如果这种运动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在锻炼之后,也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调整身体肌肉和维护核心部位的状态,必定将出现腰部肌肉紧张损伤症状。显然,为了达到健身的效果,我们不仅需要依靠运动,而且还必须具备分析运动规律和护理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检测到运动损伤并迅速处理。
  通过比较和分析损伤区域与运动事件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损伤区域主要是运动过程中的某些常见动作引起的,因此,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着某些定律,即某些关键动作以及频繁出现的动作可能对运动的相应部分肌肉造成损害[1]。比如足球运动时的惯常损伤部位就是射门时常用的脚踝和相关的关节部位,篮球运动的投篮动作,包括跳跃和跑动等,会对脚踝和周边关节造成损伤,同时如果传球期间力道强度过高,容易撕裂韧带和损害半月板。此外,长期进行的对抗性运动也会导致组织损伤,比如肌肉拉伤等。
  1.2 运动损伤与身体部位
  根据资料内容分析,运动过程中可能的损伤部位大多集中在腿部肌肉和下肢关节,多数学者都对此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得出了结论。由于身体结构和直立动作时的压力和位置,腿部在运动时需要承受许多倍于身体本身的重量,如果超过了下肢端的正常负载,则会导致下肢端肌肉和关节的损伤。一般在正常走路动作中,膝关节就必须承受1.5倍于身体的重量,在跳跃时,膝盖需要承受约8倍的重量如果运动不能做到标准化或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运动偏差,就会很容易损害下肢肌肉和关节。运动准备是减少下肢损伤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细致的热身运动,才能确保肌肉运动的足够能力,减少运动过程中受伤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且活动范围小,肌肉伸展的目的无法实现,导致灵活性降低,这也是产生下肢关节损伤的一条重要原因。
  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一般规则,比如体操项目中的肩关节动作、排球运动中的摆动手臂、游泳运动中的击水等等。网球的关键动作是手腕的弯曲和伸展,在击球时球的力量被反馈到手腕,若有动作不标准的情况就会产生肱骨及相关部位的磨损和炎症。标枪运动的关键动作是投掷,手腕肌肉在运动时经常收缩并释放相当的力量以保证投掷标枪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手腕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期不间断的重复运动就会导致肱骨内上髁炎等症状[2]。统计各类运动损伤出现情况后得出结论,肌肉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案例,其次为关节损伤,再次为骨损伤。肌肉损伤最常见的部位是腰部、手臂和大腿等肌肉集中的位置。肌肉紧张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运动失误就会导致肌肉拉伤,甚至运动前热身训练不标准也会增加肌肉拉伤的可能性。关节损伤也属于常见损伤情况,大部分的下肢类运动,如足球、篮球等高强度下肢运动都容易损害关节。骨损伤多为骨折,在一般运动中并不高发,主要伤及上肢及下肢的长骨[3]。
  2  运动损伤原因
  2.1 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即由于学生局部运动过量,长期接收外力反馈引起的损伤,这种情况多出现于运动量比较大的学生群体中。腰和膝盖是慢性劳损的最常见部位,很难移除和治疗。产生慢性劳损还和训练不当、方法不够科学以及没有对损伤及时关注和反复损伤有关。
  2.2 暴力损伤
  暴力损伤有一定程度的突发性质,往往是因对手的下意识行为或故意犯规行为导致,多发的损伤情况是肘部和膝盖的碰撞,造成突发性的致损。该类损伤常出现挫伤和皮下出血,导致血肿或瘀斑外露。
  2.3 不科学的训练
  由于训练方法不规范,学生经常因此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一般来说,较少运动的学生因技术动作不标准,整体动作缺乏连续性,并且在遭受碰撞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导致一些本不该出现的损伤情况出现。
  3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
  运动损伤产生后,需要消除肿胀、疼痛并积极配合相应的康复活动训练。只有恢复了身体的全部正常机能,患者才能继续进行常规的训练活动。在现实训练过程中,根据特定运动项目的关键性特点,掌握相应的训练防范知识和运动标准,尽量减少和避免产生运动损伤[4]。掌握必须的体育知识和健康教育,强化自身体育运动项目的标准性,进而减少体育运动中的可能损伤。
  3.1 心肺耐力训练
  为了能够确保运动过程的安全性和秩序性,可以选择通过慢跑改善心肺功能,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肺运动是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核心项目,慢跑等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耐力。
  3.2 防止肌肉萎缩练习
  肌肉萎缩和缺乏柔韧度是在训练过程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关键性因素。为了避免这些损伤可能性因素,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比如利用小型训练装置如哑铃,保持一个固定的手持哑铃的体态,增强肌肉力量和承载强度[5]。
  3.3 关节活动度练习
  一般说来,热敷和按摩是可以改善损伤状况的,此外还有部分物理疗法也对关节活动度的回复起到一定的帮助。需要关注的是,即使技术措施是正确的,过多的运动量也会导致运动损伤,肌肉力量不足是损伤的一个关键因素,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是现阶段高校体育训练内容中的一项必须提上日程的重要任务。
  4  结语
  通过对各类运动损伤成因的大致分析可以得知,通过运动的规范化和精确的热身,可以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形成。在损伤产生之后,也可以利用一些有效的康复手段,来尽快达到恢复的目的,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流程设计和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得军.跳跃类项目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J].田径,2013(10):56-57.
  [2] 肖存峰,杜东旭.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康复性体能训练恢复研究[J].智富时代,2015(S2):328-329.
  [3] 郑进贵.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22):125-127.
  [4] 张坦,孙涛,吴佳学.对我国普通高校课外体育运动损伤的调查及损伤项目地域性差异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86-89.
  [5] 孙涛,周永明,李松,等.对湖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85-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