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土地流转下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土地流转改变了原有的人地生产关系,使农民从土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城乡发展的建设者,实现了身份到职业的转变。文章从劳动力转移的内生诱因入手,通过对转移现状的探索与分析,发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社会保障缺失、阶层分化、人才流失、农地非农用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资源分配、创新职业农民培养以及完善农业监管四个方面入手,针对性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职业农民;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和生产要素,历来为人类社会所重视。马克思曾把土地比作生命的源泉,威廉·配第则把土地视为财富之母。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来说,土地是温饱线、养老田、资本金、安心土。中国无农不稳,农民无地不稳。土地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关系着农民生存的根本。
  土地流转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农户保留农地的承包权,依法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原则下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组织耕作经营,分享土地价值溢出红利。通过土地的流转,脱离土地的农民转变为土地增值的债权人,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耕农形象,意味着从土地经营中下岗。
  1 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1 进城务工
  在城镇一体化的进程中,进城务工成为失地农民的一个选择。土地流转加速了农民从日常的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从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业领域,实现了身份、职业、生活方式的转换。他们中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努力,再学习再就业,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最终选择脱离了农村留在了城市。还有一部分在城市积累了一定的经商经验以及资本技术后,由于熟知家乡的经济环境,在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选择了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1.2 新型职业农民
  土地流转让愿意种地的农民或组织获得了集中连片的土地,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下,成立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农地农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变革了原有的小农生产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另有一部分农民则转化为被雇佣的职业打工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邻里的帮扶关系,转变为雇佣和被雇佣的工作关系。从传统小农经济的耕作者转变为新时代的职业农民,身份的转变使农民成为职业的代表,不再是过去落后愚昧的代名词。
  1.3 复兴农村的现代服务产业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复兴农村的现代服务业是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农村的服务产业承载着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任。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就是产业振兴,只有农村的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如同有了有源之水。土地流转释放了禁锢在土地上的过剩劳力,农村的服务业为闲散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再就业机会,实现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的合理流动,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1.4 新兴产业的崛起
  土地流转加快了农村新兴产业的崛起。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农村也在科技进步浪潮的推动下出现了新产业、新业态,比如农村的网购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自媒体运营等,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吸纳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选择。土地流转推动了中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土地流转同时也释放了大量了劳动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以及农民生活品质提升问题成为当前的一道难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部分农民看到了再就业的商机。在政府政策引导支持下,部分农民凭借天生对互联网和国家政策敏锐的嗅觉判断以及自身努力投身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蓝海创业浪潮中,结合农村的特色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兴产业,实现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产业化的升级,实现了剩余劳动力再就业。
  2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社会保障缺失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绝大部分地区得以完善。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土地规模化需求日益迫切,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据国家土地利用情况的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农民承包地中35%已经流转,相当于在全国2.3亿户土地承包户中,有近7000万户已经把自己的土地或多或少地流转给他人使用。土地流转让更多的农民从原有的土地生产关系中走了出来,形成数量庞大的农村待转剩余劳动力。然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社会保障在应对农村出现的新形势时却出现了错位。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矛盾点。农民流转土地虽然获得了土地的溢出红利,但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土地所赋予的保障权。由于各地地租收益的差异性,与日益上浮的物价水平相比,农民所获的地租收益完全不能抵消物价上浮带来的冲击。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流转了土地而有了实质性的提升。所以农村的社会保障对于农民来说,尤其是对于流转了土地的农民来说更是救命的稻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生存、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农民现阶段享有的社会保障,仅仅是停留在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基础上,并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城乡之间的差异性,让农民仍然活在失去土地经营的焦虑和不安中。
  2.2 农村内部阶层分化
  土地流转必然带来农村内部阶层分化及贫富差距的拉大。土地流转事实上是进行制度改进以获取更多收益的过程。在现代农村的生产体系中,土地流转让一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周期性经营的束缚,从土地劳作的活动中走了出来,转向从事收益更高的非农产业或职业,成为农村中的白领阶层。从土地转入看,流入土地的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从原先从事小农生产的农民转变为拥有庞大产业的农场主,实现了财富和地位的提升,成为农村群体中的新贵族。然而,被动流转土地的那部分农民大多因为缺乏职业转变的技能、资源和机会。在失去土地后,除了依靠土地流转换取的地租收益和现行农村基本保障外,没有其他更好的谋生渠道,生活际遇可能出现倒转,临近于贫困的边缘地带。   2.3 农村人才流失
  土地流转让一部分人脱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的束缚,成为独立的群体。由于城乡之间在发展资源和机会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在城镇化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把进城作为他们将来职业出路的首选。相对于留守的农民而言,转移出去的无疑是乡村中的精英,不仅年富力强,而且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更高(甘满堂,2011)。农村人才的不断外流,意味着农村留守农民大都文化素质较低,劳动能力较弱,农村人才智力呈现空心化或者空洞化的趋势(赵泉民,2008)。在眼下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人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在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人才流失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缓新农村建设和开发的进程。
  2.4 农地非农用危机
  土地流转让土地集中在少数群体或组织手里,成立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思维意识的转换,原来的农民转化为职业化的新型农民,商业化行为日益突出。商人逐利,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为了众多经营主体经营者的首选。为了追求土地的最大产出率和劳动的有效生产率,现代农业经营者存在改变土地生产用途,也就是土地的非农化用途。土地的非农化短期内可能为经营者带来可观的收益,但从国家层面和长远来看将严重危害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3 政策建议
  3.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离土农民无后顾之忧
  打破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补齐农村社会保障的短板。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耕作中释放出来,他们在选择新的出路的同时,也需要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仅局限于满足于农民的基本生存、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基本社会保障性服务。为了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形勢,尤其是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新的保障需求,新型社会保障应是建立在以广大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不断适应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的全方位保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形势下,建立城乡统筹的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让流转了土地的农民有新的依靠,使城市的优质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同时成立流转土地流转保障基金,以政府财政补助和村民自筹募集资金,形成长效机制,防止农民的短期行为。
  3.2 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协调内部资源分配
  土地流转让长期依赖土地的农民从土地的日常经营工作中下岗,自谋生路。农民阶层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对农民自身的发展和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都是有利的。然而,由于农民自身禀赋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差异性,导致了农民内部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如何平衡农民的内部利益诉求成为当务之急。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破解农民内部二元结构分化,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只有农村产业兴旺了,农民的生活才有更好的保障。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让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闲散劳动力有了可以提升家庭生活品质的机会。统筹农民内部资源的利益分配,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植力度,通过政策优惠、技能培养、资源倾斜等,鼓励和支持这部分群体自主创业和再就业,实现资源效益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化解内部矛盾,和谐共赢。
  3.3 创新职业农民培养,为乡村留住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土地流转一方面解放了土地上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间接地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外流。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的加入。人才流失原因众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地差距。近年来大部分农村地区人才的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的振兴。为了转变这种不利局面,实现乡村的振兴,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思维观念,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创新培养新机制。完善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家政策扶植和补贴,让职业农民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高薪职业,吸引人才回流。积极鼓励和扶植能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开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撑。对于农民自身来讲既实现了财富的累积,也有了身份的重大转变。
  3.4 完善农业生产监管机制
  鼓励土地生产的多样化经营并不意味着农地非农用。建立完善的土地预防和监管机制,严把国家耕地红线不动摇,杜绝农地非农化经营。在农地农用的范围内,鼓励农村经济多元化化发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4 小结
  土地流转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提供了集中连片的土地,满足了现代农业对土地的刚性需求,发挥了土地的规模效益。二是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合理的流动通道,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针对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如社会保障缺失、人才流失等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要打破城乡保障的二元结构,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三产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统筹内部资源分配,协调内部矛盾;三是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新机制,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四是落实监管机制,农地农用,鼓励多元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参考文献]
  [1] 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现实与理论[J].上海经济研究,2003(01).
  [2] 王文彬.农村人才集聚的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
  [3] 陈中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双重驱动的农地流转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0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