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田慧

  摘 要:幼儿科学教育对于学龄前幼儿汲取知识、认识世界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合的科学教育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认识身边环境、汲取更多的日常科学知识以及丰富其自身生活体验。针对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教师应当在教育过程当中适当融入科学教育内容,并以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幼儿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还可以切实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023-02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教师通过对幼儿的支持和引导,来促使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过程。而幼儿科学学习则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及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也就是说,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事物与常见现象进行感知、观察,进而使幼儿对该现象进行探索,达到发现问题、找寻问题并最终初步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整合利用身边相关材料,组织幼儿开展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激发对身边科学现象的求知欲,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对其进行阐述。
  结合自身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要使幼儿的科学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应采用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在诸多教学方法中,“主体换位法”“活动引导法”对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颇有成效。
  一、适时采用“主体换位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部分中指出,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考虑到学龄前幼儿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故而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应当采用灵活新奇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幼儿注意力,以有效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求知欲望,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展开创设良好的环境。
  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尝试将以往常用的“教师为主、幼儿为辅”适时调整为“幼儿为主、教师为辅”,从教学效果看,此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该适时将幼儿调整为活动主体,教师只充当辅助、引导角色。活动前期,由家长帮助孩子一同搜集整理活动所需材料,之后在教师引导下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如此一来,由于前期准备全程是由幼儿在家长、老师的帮助引导下完成的,因此,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就会积极配合教师,并能够主动地对相关现象或问题进行探索和提问。此举既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可以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
  以笔者在中班科学活动中开展的《神奇的泡泡》为例,该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和幼儿进行语言互动,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动肥皂泡主题,并在切入主题后准备好相关器材(吸管、铁丝网、小铁圈、笔杆等),然后将活动的“主导权”交给了小朋友们,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反复实验当中不断激发出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使其好奇心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得到满足,教师则进行适宜的指导与说明,“动”与“教”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加深了幼儿对于肥皂泡的认知,而且由于其一直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因而对于围绕肥皂泡诞生的一些科学知识也就能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部分教学环节的主体应是幼儿,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和帮助作用,扮演的是纠正幼儿操作失误的角色,而绝非是发布命令的角色。活动应当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只有让幼儿亲自参与实践才能不使科学教育活动流于表面。当然,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还应该注重激发幼儿自主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对此,在带领中班开展《转陀螺》这堂科学课程的教学时,笔者先带领幼儿制作出了不同形状的折纸陀螺,制作完成后带领幼儿进行转陀螺比赛。通过比赛让幼儿注意发现不同形状的陀螺旋转快慢、时间均不相同,以此启发引导幼儿探究发现关于陀螺的一些现象,当幼儿独立完成这些问题后,自然会产生成就感,而对于这堂课要求幼儿了解的一些科学知识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握了。
  二、灵活运用“活动引导法”
  活动引导法就是幼儿教师通过活动来对幼儿各种行为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此方法可以用在幼儿园日常随机教育上,亦可用于幼儿园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方面。不同于谈话法、情景法等其他教学方法,活动引导法是幼儿园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时的是一种动态方法,具体操作需要结合实施对象、实施内容等相关因素。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进行幼儿科学教育要通过创设适宜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和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结合活动引导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以游戏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在各种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当中,最受幼儿欢迎和喜爱的无疑是以游戏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这和幼儿现阶段成长的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而科学教育活动可以说是十分适合以游戏形式开展的一个活动领域,因为其丰富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参与度。比如,在《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等和光影有关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踩影子”“手影小动物”等游戏方式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得幼儿在参与“踩影子”“制作手影小动物”游戏中明白光影之间的关系,并可以进一步通过观察、分享交流在一天当中物体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不同所产生的变化。
  (二)结合提问法、谈话法等静态教学方式
  提问法和谈话法是幼儿园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用来引出主题的主要方法,教师所抛出的问题往往都是激发幼儿求知欲的引子。只有充分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通過谈话法或是提问法来激发其寻求答案的欲望。
  在设计问题时,要更符合幼儿心理特征,不应出现一些超出幼儿认知的抽象概念。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为了引导幼儿学习了解物体的磁化现象,教师可以于课前准备教学要用到的材料(如磁铁、铁钉、铜针、木棍、纸页、布料等)。在幼儿通过游戏认识到磁铁的特性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关于磁化的问题,但是问题尽量避免出现“磁化”这种抽象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具体描述使幼儿理解抽象概念,此时我们可以设计如“那么这些东西被吸铁石(磁铁)吸了以后会不会也能变成吸铁石呢”之类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设置“假如妈妈的针掉在地毯里该怎么找”的情景。通过设问、追问等方式加强幼儿对磁铁在生活实际中的认识。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活动开展
  以幼儿的生理特征来看,颜色丰富的画面以及和谐的声音对幼儿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根据此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活动中设置一些颜色鲜艳的背景画面以及和谐动听的背景音乐。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幼儿感官,使其集中注意力,并且可以更加直观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幼儿对教学活动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区角设计,在园中专门开辟出一个科学领域的活动区;亦可通过组织幼儿观看科普性的动画片。总之,活动引导法在组织实施科学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动态的方法,可以结合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幼儿教师结合本园实际灵活应用。
  三、结束语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可以丰富幼儿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幼儿了解身边事物、探索周边世界和掌握基本生活常识;还能塑造幼儿良好的世界观,使之对周围人或物形成粗浅的认知。而在幼儿科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该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应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独自探索事物、观察现象、手脑并用,于体验当中了解基本的科学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雏形,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郁敏.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
  [2]赵天姝.浅谈面向幼儿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1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