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高年级作文指导心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根据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用“读”、“写”结合,坚持不懈地丰富词汇,积累语言,降低习作难度,以指导片段小练笔为入口,循序渐进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逐步放开约束,发挥语言个性,塑造不同的习作风格。
  关键词:阅读 习作 语言 指导 练笔
  在我们少数民族农村,因为方言的影响,加上社会文化落后,家庭教育落后,汉语语文教学很困难,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这些落后地区,就算是小学高年级的写作水平也比不上城市文化发达地区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甚至低于他们的低年级。比如,壮语语序就和汉语语序大不相同。学生的语言习惯,在家庭和学前已经形成习惯,影响着今后的语文学习。学生在校园内是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一走出校门就是浓厚的方言土语的语言环境,这对学生的语言影响非同小可。签于此,我在农村学校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在摸索、交流中不断总结经验。现在我将小学高年级作文指导总结如下。
  一、长期的语言积累
  学生作文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词汇,无话可说,表达不出本意或者表达不够清楚。在识字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词汇,通过听写、默写、说话、游戏等积累词汇。坚持每天积累3至5个词语,在诵读、识记的基础上理解,运用,连词成句,练习说话。在丰富词汇的基础上积累好词佳句,并逐步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习作上表达自己的意思,完成佳作。长期积累,持之以恒。每天了解一个成语,并和同学交流分享,这样成语就能更快,更多,更好的积累。每天背诵一句短小的名言警句,一年就能够背诵365句。一旦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写作就能够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不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积累经典佳作的写作技巧。阅读精彩片段,学习积累作者的表达顺序,写作方法。比如学习外貌描写,先选取经典佳作为范文阅读,从中梳理作者抓住人物的什么特征,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有条理的描写。然后按照这个条理让学生就类似的人物进行人物外貌描写小练笔。这样,在积累语言的同时积累写作技巧,内化成自己写作的方式方法。
  二、以“读”促“写”,“读”与“写”结合
  “读书百遍,而义自现”当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的时候,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就会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画面,进而指导学生复述。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的情景,甚至默写出来,就能促使书本语言内化。学生在这“语言重组”中学到作文语言,提升习作水平。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一组关键词语,通过换词法进行描述类似情景,甚至多个情景,以至熟练掌握某种写法,进一步内化书本语言。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整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去观察、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事物的类别→性能→用途。然后鼓励学生用这种说明方法,写一篇类似作文,比如《新型电灯》。学生在认真完成习作的同時,进一步理解、内化课文《新型玻璃》的内容以及结构。
  三、化整为零,降低习作难度
  指导学生写好片段作文,意义重大。对于那些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写好片段小练笔是不可或缺的。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扩写或续写,完成片段小练笔。这样,既能巩固学习课文内容,又能进行低难度的写作训练。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曹操知道此事后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指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完成续写片段小练笔。
  将生活细节融入习作,指导学生将事情写具体、生动,完成片段小练笔。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学生却有不同的写法。他们有的只言片语,一笔带过,生硬僵化;有的能把事情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用词,准确把事情写具体、生动。例如“爸爸割草”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怎么做,其间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通过指导,那些写得简单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的习作修改。上午,爸爸在草地上割草。他穿着工作服,带着手套,弯下腰,左手拦腰抓住杂草,右手拿着镰刀沿着弧线水平挥动着割草。他偶尔站立着伸伸懒腰,接着继续埋头割草。只见他脸上滴下豆大的汗珠,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大约过了一个钟头,爸爸把一大片草地都割完啦,立即把镰刀扔在一旁,坐在草堆上喘着粗气。
  学生能把片段作文写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连段成篇,完善整篇作文。根据学生的基础,适当增加难度,提高要求,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引导自主发展,塑造不同风格
  当学生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教师要陆续放手,由微观、具体的指导转化为宏观,泛化指导。当初按照“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怎么做→结果如何”的习作入门指导,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调换顺序,或详或略,增强表达效果,并结合相关课文解释说明。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间并不是简单而规矩地放在文章前面,而是高容量地穿插在整篇文章中,占了课文的大量篇幅。为了表现父亲挖掘的漫长和艰难,突出父亲坚定信心,表达伟大父爱。趁此机会,教师布置学生以《等待》为题,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完成习作。
  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思考方式都存在差异。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形成语言特色,塑造习作风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1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