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品质存在认知维度上思维能力较差,情感维度上社交认知不足,公正维度上自信心缺乏,节制维度上自制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构建科学的交往平台,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要完善公正的评价制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要提高学生自省意识,从内心知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增强自制能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2-0095-03
  一、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家对积极品质的阐释在不断完善,上世纪末“积极品质”被心理学家首次提出。在本世纪初,塞利格曼在其《积极心理导论》一书中提出了“积极个性”与“积极价值”两个名词,在此之后,塞利格曼又在其《真实的幸福》一书中用“积极品质”对这两个名词进行了统一的概括。“积极品质”之所以能够被含括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内,就是因为在心理学理论中,准确地对“积极”与“品质”这两个词语进行把握与阐释[1]。我国心理学家任俊在其《积极心理学》一书中重点解释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反对仅仅研究心理问题的消极式心理学;二是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要从影响心理的积极因素入手;三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于心理问题的研究要从积极方面入手,并且从研究中得到积极的意义[2]。
  综合上述理论,本文认为,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指高校学生在发展中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相互影响下促成的含有正向意义的可修正的心理特征。再综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征,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具体可以这样定义:拥有正常智力且学习兴趣热烈;拥有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拥有坚韧的意志且能够自控;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且能够科学地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3]。
  (二)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与心理品质情况,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一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与主要价值观比较模糊,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较为缺失;二是我国高校学生目前在学习兴趣方面存在着普遍的短时性、被迫性和情绪波动起伏大等情况,体现了高校学生意志不够坚定的特征;三是部分高校学生在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后,过度追寻舒适安逸的大学生活,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时光;四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于高考结果不能积极乐观的解释的情况,在步入大学校门后就一味地从心理上否定自己,断定自己不行,对待未来缺乏信心,也缺乏积极面对的勇气。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就亟需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高校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
  以积极心理学侧重的积极价值取向为基础,本文选取南京市N高校,随机选取不同专业学科的高校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该校学生的认知、情感、公正以及节制这四个维度进行测量,由此获得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并将获得的结果进行分层,对此进行现状分析。本次问卷共设题目25题,其中认知维度的题目共8题,为1,3,5,6,8,10,15,17;情感维度题目共5题,为2,4,9,11,16;公正维度题目共6题,为7,12,13,14,18,19;节制维度题目共6题,为20,21,22,23,24,25。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收回225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根据调查问卷的情况,相关维度的现状分析如下。
  (一)认知维度现状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力这四个方面。本次关于认知维度的题目共8题,1,3,5为创造力方面;6,8为好奇心方面;10为热爱学习方面;15,17为思维力方面。这8个题目下设三个选项,分别为“好,一般,差”,收回210份有效问卷,最终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认知维度层面,调查问卷中反馈结果是创造力、好奇心以及热爱学习这三个方面都表现良好,而在思维力方面认为好的比例较之前三个方面有明显的下降。由此可见,就认知维度而言,高校学生目前亟需提升的是思维能力方面,而在创造力、好奇心以及热爱学习这三个方面则需要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所侧重的加强。
  (二)情感维度现状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在感受爱、爱与友善以及社交认知这三个方面进行体现。本次有关情感维度的题目共5题,2,4为感受爱方面;9,11为爱与友善方面;16为社交认知方面。同样的,这5个题目下设三个选项,为“好,一般,差”,收回的210份有效问卷,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情感维度方面,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为感受爱、爱与友善这两个方面都体现良好,剩下的社交认知方面较之前两个方面也仅仅是有所不足,通过设置的第十六题题目“你认为毕业后经常性的同学聚会是好是坏”来看,社交认知的不足,可能是高校学生对于高校里的社交并没有从长远的层面出发所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高校学生除了要培养他们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外,还应当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之间感情联系的长久性。
  (三)公正维度现状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公正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在团队精神、正直公平以及领导力这三个方面进行体现。本次有关公正维度的题目共6题,7,12为团队精神方面;13,14为正直公平方面;18,19为领导力方面。与前两个维度相同,这6个题目下设三个选项,为“好,一般,差”,收回的210份有效问卷,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公正维度方面,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是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认为在团队精神与正直公平方面都表现为“好”与“一般”。在领导力方面,通过设置的题目“如果让你主导一场活动或者工作,结果将会如何”来看,高校学生之所以会认为自身领导力较差,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平时缺乏领导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由此,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培养时,除了要培养他们的能力之外,自信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有了自信,才能更好地發挥高校学生的能力。   (四)节制维度现状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节制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在宽容、谦逊、审慎以及自制这四个方面进行体现。本次关于节制维度的问卷题目共6题,20,21为宽容方面;22,23为谦逊方面;24为审慎方面,25为自制方面。与前三个维度相同,这6个题目下设三个选项,为“好,一般,差”,收回的210份有效问卷,最终结果如表4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节制维度层面,宽容、谦逊以及审慎这三种积极心理品质,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认为自身良好,而在自制方面,部分学生则表现不佳,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繁忙压抑的高中生活之后,步入大学的高校学生外在管束骤然缩减,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开始寻求安逸舒适的生活,从而体现出自制能力较差。由此,培养高校学生的自制力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否则,部分高校学生很难在高校生活学习中有所作为,最终荒废了高校生活的大好时光。
  三、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一)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高校可以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实践课程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启发学生,在课堂下,设置多个具有实践性质的创新实践项目,让课程教师牵头,鼓励学生分组开展实践,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使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实践中他们既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解决问题,既可以培养创新合作的勇气,又可以从实践中有所收获,提升思维能力。最终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将高校学生的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掘知识的力量,最大程度地锻炼实践的技能,学生的思维认知得到了丰富,从而更具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与信心,积极面对未来。
  (二)构建科学的交往平台
  作为学生聚集地,高校应当率先行动起来。首先,高校可以以开设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社交礼仪的知识,在理论层面丰富高校学生的社交认知,使高校学生具备在不同社交场合进行妥善交流的知识;其次,鼓励高校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寝室,融入校园,融入社会,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在实践中拓宽社交圈子;最后,高校还应当建立完备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提供心理咨询,疏导高校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阻碍,从心理上引导学生提升社交能力。
  (三)完善公正的评价制度
  我国高校目前评价制度的现状是只重视前期计划的制定以及后期评价结果的处理,而对于中间的过程却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这样一来就往往使得评价过程缺乏监督,流于表面,从而不能合理、客观地反映评价结果[4]。因此,高校要提高校内公正评价的氛围,在高校学生心中塑造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成立公正评价监督平台,组织专业且经验富足的老师组成平台评价团队,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科研等作出公正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制定高校学生评价申诉办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结果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既能够体现高校学生在评价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够反向促进评价制度的发展,提高学生参与公正评价的积极性。
  (四)提高学生自省意识
  当下,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自制能力不够,这就使得他们喜欢追求安逸舒适,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光,更有甚者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改变高校学生自制能力差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自省意识,通过科学的自我反省,知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5]。而要做到深刻的自我反省,首先就要有坚韧的毅力,敢于直面学习生活中的多种困难,敢于向别人承认自身错误;其次,提高反省意识还需要寻求外界的监督,如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聆听老师以及同学们合理的劝诫等;最后,自我反省意识的提高还需要高校学生汲取外界发人深思的经验教训,为己所用。
  四、结语
  找到与发挥人的优势与美德是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激发主动性与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措施,打开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野。现代社会中,各界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高度的关注。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既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水平,也能够为培养心理健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本文从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出发,研究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高校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劉晓敏.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9).
  [2]崔洪波,陶剑飞.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8(7).
  [3]林蓉.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融合的价值探索和实践途径[J].高教学刊,2019(16).
  [4]吴焰,张卫平.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李厚仪.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应用——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探索[J].统计与管理,2017(12).
  作者简介:路璐(1987—),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7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