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本细读为学生提供畅游在语言海洋的机会,充分融入作者构造的语境中,提高学生品读语言和感悟深意能力,并在“咬文嚼字”中丰富认知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本文从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细品语言结构意蕴以及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等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望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103-01
  【本文著录格式】丁岚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04):103,105.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听、说、读、写等多方面技能培养。阅读是小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文本细读能使学生耐心且细致地推敲和分析文本涵盖的艺术价值,深入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对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所谓文本内涵即文章内容呈现出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或蕴含的某种精神、信念、情怀等,只有深入文本才能充分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跟随着文字感受作者跌宕起伏的灵活,达到内化情感和理解课文等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时需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社会环境;语文教材收录课文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有着不同的年代背景,挖掘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环境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才是文本细读的主要目的。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丹麦童话故事,收录在语文教材中存在些许争议。大部分语文教师针对此类文本编入教材表示不解,如果从文本细读角度品味这篇课文就会理解作者创作动机。作者所处的1848年的丹麦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很多儿童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安徒生这篇童话真实刻画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又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作者出身贫寒,才对弱肉强食和贫富不均的社会有着较深的感受,因而在童话故事中充满对穷人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哀怨以及对希望上帝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深切愿望。如果从当今角度品析文本,依旧可以发现即使生活在小康社会中也有很多贫困者,如果可以对贫困者施以援手,那么这个社会则会变得更加美好。课文中的小女孩在饥饿时会幻想烤鹅,寒冷时幻想热腾腾的火炉,然而现实中她没有亲情却想念奶奶温暖的怀抱,没有欢乐却看到五彩缤纷的圣诞树。对于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儿童而言,虽然生活贫穷,却不能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社会背景加以剖析就会发现这篇课文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是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其次,文化背景。教材第八册以“艺术”为主题进行编排,课文《伯牙绝弦》深刻阐释中华文化,更是描写友谊的经典文章。虽然全篇只有77个字,但每个文字有其精妙之处,例如“志在流水”中的“志”并非局限于“高山”与“流水”,教师可引入成语“杨柳依依”“明月皎皎”‘“清风徐徐”等使学生深入理解琴师的高超技艺,最重要的是感悟伯牙远大的理想和高山流水的缘由。
  二、细品语言结构意蕴
  相关研究指出,语文学科文本细读并非发现人文价值和思想感情等因素,真正目的在于借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并尝试运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文本传递的情感体验。首先品味诗句:以《长相思》一课为例,从这篇诗词中就感受到清风徐徐,心灵与心灵间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沟通交流,开启身在征途心在家园的无奈与痛楚交织的情感之旅。教师在具体讲解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搭配音乐为学生朗读整首诗词,让学生想象纳兰性德征途的生动画面。学生在教师的配乐朗读中对诗词中“抬头仰望”“辗转反侧”“跋山涉水”等成语产生全新的感悟,更体味出纳兰性德在远离家园从军征战中对家园和故土的无限思念;其次挖掘细节:相关教育者指出,文本是具有生命力的事物,教师在文本细读中应细致入微地解读文本并找出其中关键结构和词语,做到精准细读和解析文本,由此一来就体现文本细读价值。再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该篇课文的题眼是“深”,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我鼻子一酸”挖掘细节,如龟裂的手、震耳欲聋的噪声、母亲塞给我钱的动作。语文教师紧抓“震耳欲聋”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促进感悟,使学生置身于“震耳欲聋噪声下”营造的恶劣环境,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相结合,有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荡起心中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在挖掘细节中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充分锻炼对词汇和语句的语感和敏感力,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三、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虽然小学生年龄偏小,但个性、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思想感知、文化底蕴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在选择阅读读物和阅读方式时也会有不同需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打破传统主导形势,尝试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权利,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常言道:‘萝卜白菜,各有各爱’,不同学生对相同文章其喜爱程度自然有所不同,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当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利后就会大幅度提高阅读兴趣。以《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课文中有段话这样描述:“金黄色是给田野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这段文字不仅展示绚丽的色彩,语言描述方面也富有情趣,对色彩敏感和心思细腻的学生而言,阅读这段话好似补充营养剂,滋润干枯的心田,在反复朗读中充分体会美妙的语言文字。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善于将课文内容和学生思想感情相融,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能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单一枯燥的现状,引导学生推敲文本,用心感悟文本以及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将解读落实到实处。再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就着重讲解和分析课文语言,首先通过换词法修改原句,要求句意不变,即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将句中的“损失”替换为“价值”,由此挖掘原句中涵盖的深层意义并深化理解。通过变换句型训练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扩展思维,为多层次和多角度发言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紧抓“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主题开展教学。通过运用生动的过渡语让学生逐层思考文本并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和思考文本语言,引入和圆明园有关的奇珍异宝、名人字画等资料。课文简单描写圆明园文物和景色,无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座皇家园林的魅力,语文教师就让学生在课外阅读《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圆明园以立体的形象活跃在学生大脑之中,在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同时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朗读课文时就会深深对圆明园的现状产生惋惜和痛心之情。
  四、结语
  总之,文本细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只有仔细研读文本和触摸文字才能和其无障碍沟通对话,再将研读中信息转化为自身语言传授给学生,使其充分理解文本意蕴。语文教师应理清文本多层次结构,关注文本语言表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艳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
  [2]旷俊华.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7(24).
  [3]文本细读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9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