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视写作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线语文教师要直面写作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问题,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写作能力;语文素养;作文教学
  小学中年段处在写作起步的关键阶段,学生刚刚从低年段的看图写话过渡到写作,由于跨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归纳起来,学生存在以下三大难题:没有兴趣、没有素材、没有方法。部编教材在写作安排上呈现了不少亮点,如能力序列化、编排立体化、题材生活化、指导具体化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螺旋上升。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按年段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走进生活,培养学生“观察与想象”的能力
  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学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或者目睹过的事情,学生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张化万老师对写作作了具体的阐述:那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写作年段要求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只有用心去观察与思考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师眼中的缤纷世界》就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小手摸、鼻子闻,甚至是嘴巴尝来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写作与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本单元安排了一篇动物、一篇植物的课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解到阅读教学中,《搭船的鸟》抓住翠鸟的外貌描写和捕鱼时的动作描写,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观察把翠鸟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写出来的。《金色的草地》则围绕作者在早上、中午、傍晚如何细致入微地观察草地在不同时段颜色变化的美。正因为有了观察方法的渗透、具体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才能举一反三。在指导《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笔者与学生共同制作了一份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选定好人物后,对该人物进行为时一周的观察记录.把他(她)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作为本次单元写作的素材。观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做好学生观察的引路人,反复训练。
  部编教材编排的立体化,为学生创设更多写的机会。三年级教材一共设计了十次左右的小练笔,小练笔高频率出现为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想象能力也是小学写作的重要能力之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敢想、会想,在想象中遨游。依托课文、抓紧契机、具体指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三年级《秋天的雨》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教学中笔者利用课文提供的四个句子作为学生想象的支架,分步训练来达到最终目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模仿写几句话。第一步:秋天的雨把(紫色)送给葡萄,( )像( )。第二步:秋天的雨把( )送给( ),( )像( )。第三步:秋天的雨把( )送给( ),( )像( )。秋天的雨把( )送给( ),( )像( )。秋天的雨把( )送给( ),( )像( )。有了分层逐步推进,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作文实际上是学生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内化要读书,要积累语言材料并进行实践运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课内积累语言,在博览群书中积累语言,在举一反三中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纵观学生的作文,教师发现中年段学生由于语汇量储备不多,作文如白开水般无色无味,很难找到语言精彩之处。因此,教师要把功夫放在平常的课堂、生活中,要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中不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重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储备量,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好词好句的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言传递者,所以教师要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盏指路灯。语言积累是件枯燥乏味的事,如何让乏味的文字刻在学生的脑海值得教师不断思考。十九大后,经典文化之风再次吹遍大江南北。过去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下来,学生忘得快。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和运用的兴趣,重在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途径和搭建更多的平台。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大都被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师可以利用古诗儿歌吸引学生,每节语文课前的课间时间播放一首给学生听,古诗词天天在学生耳边响起,学生自然记得牢固。在平时的作文课上,笔者也常常鼓励学生学会引用古诗句、名言警句和课文优美的词句。语言积累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才能越来越丰满。
  (二)巧运用
  积累了语言,还得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翻看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书面用语不正确,语病连篇,修辞和优美词句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一次《秋天的图画》的写作指导观摩课上收获良多。教者分了三个环节。首先播放了一组秋天的图片,要求学生在看每张图片时思考用什么好词、好句来描述。学生在本单元语言积累的大门被打开了,好词好句不断涌现。描写天空:“天高云淡”“晴空万里…‘蓝蓝的天空像一片大海”。描写果园:“果实累累”“瓜果飘香”“红红的苹果像教师的脸蛋”。描写田野:“五谷丰登”“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教者善于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而不是空洞地从技术层面指导写作。当然,让学生的写作精彩起来,还有很多的方法,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学生的语言积累要足够丰富,继而需要教师从技术层面指导学生如何加工。所以,平时的语言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积累的好词好句恰當地运用于写作中,学生的作文才是活的、富有文采的。
  三、点石成金,培养学生“交流与修改”的能力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普遍重视指导研究而忽略讲评。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深深体会到作文讲评课的重要性。相比指导课,讲评课更多是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从中找到提升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现时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作文课后帮助学生批改作文上,学生的作文被密密麻麻的红色所代替。渐渐地,学生对教师的批改麻木了,对写作失去了自信心。另外,个别教师为了追求精批细改,往往是到了学生对作文已经忘却时才下发作文与学生进行简单点评。新课标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要求。所以要想把作文这块“顽石”点成金子,需要通过作文讲评课来培养学生“交流与修改”的习惯。
  在上讲评课前,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关注三个点:亮点、缺点和训练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努力的方向。写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写出一篇作文,最希望得到欣赏。欣赏是打开学生写作的源泉,所以,找亮点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找出作文的缺点,为后面的训练点指明方向。讲评课上,教师安排三个环节:第一,对全班作文的共性优点和缺点进行点评,继而鉴赏优秀作文,为后面的修改做好铺垫。第二,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作文的亮点、缺点和训练点。第三,学生通过与同桌交流自我修改作文。作文讲评课是指导课的升华,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讲评既是对学生的欣赏又是一个挑刺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让学生从中找到写作的方向。
  总之,观察、想象、修改是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只有培养好各项写作能力,学生在写作的路上才会少一点崎岖,多一点平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7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