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要挡住教育启迪智慧的光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人类所有的发明当中,教育是最伟大的“发明”。人类发明了教育,让人成其为人,让每个人有机会、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让所有其他的发明成为可能。人类依靠什么发明了教育,并通过教育发明了世间万物呢?可以肯定的是,人类依靠劳动经验、生活技能、社会习俗、民族传统、社会制度、文化知识、文明礼仪等发明了教育,但最根本的还是依靠人的智慧,即人的聪明才智,因为智慧是人性中最闪亮的光芒,是人最本质、最需要依靠的秉性,是人类生命中最强大、最难以预测的力量。
  人类历史绵延数千年。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人类的命运在万千世界的流转中起伏跌宕,保持着自我调节、不断进化、主动革新的姿态。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精神的进化是人类进化的主体姿态,而精神进化的“基因”来自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即“智识力”,包括感知、体验、思考、反省、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方式。“智识力”作为人类的“累积性遗传”和“社会性习得”,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人始终保持着人类的基本样式,不至于发生种类的退化和异化,并且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神奇、越来越不可思议。人类“智识力”的培育、发展、保存和传播,必须依靠人创造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担负起促进人类精神进化、主动革新和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神圣使命,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长”。
  人类依靠“智慧”“智识”和“智能”将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他物、与一切外部世界区分开来,保持人之为人的本性、天赋和姿态,不断地反省、改造和完善自身,让个体生命的成长更像一个健全人的样式,更像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更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哲学家奥勒留说:“一株无花果树的工作就是做一株无花果树,一只狗的工作就是做一只狗,一只蜜蜂的工作就是做一只蜜蜂,一个人的工作就是做一个人。”在人类智慧光芒的指引下,人不断地追求独立、丰富、自由和超越,追求更加美好、更有意义、更加幸福的未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认识和改造人的世界,让人类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文明,更加优秀。这样的历程,恰是教育发展的历程;这样的生活,恰是教育追求的生活。人类教育实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播撒智慧的种子,呵护智慧的幼苗,守候智慧的花蕾,期待智慧的果实。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交相辉映的进程,让人类智慧生命之树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人类智慧生命必须经过人的教育实践的传承和发扬,才能世代延续,生生不息。人类教育事业必须弘扬智慧的本职,激发智慧的能量,让智慧之光普照世间大地,润泽万物生命。教育一开始就具有启蒙心灵、启迪智慧的秉性和品质,它旨在引导受教育者在习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智慧生命的营养,将作为学习材料的知识锻造成各种智慧的才华,让人类自身不断成长、壮大和升华。《坛经·忏悔品》云:“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人掌握常识、习得知识、获取才华的成长过程,便是热爱智慧、创制生活和寻求光明的过程。如果教育丧失了启迪智慧的光彩和明亮,那么它就无法完成启迪、传播、分享人类智慧的根本使命。
  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爆炸”成为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有人综合计算,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一百年间的知识总量,超过了以往一千多年的知识总量。而最近数十年来,全世界的知识总量,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总量,七到十年翻一番。人类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为人的学习提供了无限广阔、无法估量的资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和选择性。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知识中心”“知识崇拜”“知识霸权”等价值取向及其教育制度设计,干扰和制约着人的智慧发展,导致人的智慧发展的弱化、虚化甚至异化。现代知识社会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如知识的客观性、公共性、符号性、法定性、统一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知识急剧增长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严重冲突,人们在习得、获取既定知识的同时,其智慧尤其是创造性潜能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开发,长年累月、含辛茹苦地学习书本知识,并没有带来心智的澄明、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智慧植根于教育的本性,乃因智慧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实则可指“人是智慧的动物”,因为“理性”是人的智慧的核心或关键部分。智慧根源于知识,但知识不应该遮蔽智慧。知识需要走向智慧,润泽智慧,启迪智慧,成全智慧。在人类社会早期,“知”与“智”是不分的,“知”即是“智”,“智”即是“知”。古人云:“日日知,日日新,日知即为智。”智慧的勃发往往潜藏在日积月累的知识学习过程之中,一旦获得他人提点、自主领悟以及时机的成熟,它将会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辉。人作为智慧的存在者,或者人成为智慧的存在者,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基本的、相互关联的层面。
  人作为理性智慧(思想)存在者。人之所以被称作“万物之灵长”,乃因人是“会认识、会思考、会想象、会创造的动物”。人不能飞,但人的思想能飞。这一点是其他所有动物无法比拟的。由于人会思考,尤其是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思考,人类产生了无限丰富、无与伦比的伟大思想。这些思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奇妙的、前所未有的“人的世界”,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关系,而“思考”本身也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样式,成为人的最重要的能力和本领。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在中国哲学的知识殿堂之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警句。思考有多深,人的认识和探索就有多深;思想有多远,人的创新和创造就有多远。
  人作为价值智慧(意义)存在者。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生死是个问题,活着必有意义。人生的根本问题不是生命的有限性,而是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价值是客体存在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交互的、复杂的关系。任何价值和价值观都来源于客体存在,但它的实际产生则是主体基于自身需要对客体存在的感受、判断与选择。因此,价值和价值观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统一,是思想观念与生活实践的统一。人作为价值存在者需要有智慧,因为人作为主体基于自身需要观察、判断和选择客体存在,不能是随意、盲目、机械的,需要有明智、机智和睿智,当价值饱含着灵动的、丰富的、整体的智慧时,价值生活才可能是科学的、健康的、和谐的。
  人作为实践智慧(生活)存在者。在西方哲学中,智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总体性知识,即完满的或整体的知识;二是指导生活实践的智慧和艺术。在古希腊,智慧最初是指与直接的生活实践有关的认识和能力。智慧首先是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明智,如对生死的理解、对生命目的的反思、对行为方式的斟酌、对实践事务的判断和洞察,以及对价值取向的决断。当我们提及智慧的时候,更多的不是在讨论抽象的问题(虽然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是处理复杂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教育活动培育人的实践智慧,旨在培育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和解放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休闲等社会活动中的智慧。
  人类教育发展史是一部致力于让人的发展充盈着智慧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人格”“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历史。虽然这种努力艰苦卓绝,期间充斥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抗拒和困境,甚至发生过严重的倒退,但不论何时何地,不论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挡住教育启迪学生智慧的光芒。
  责任编辑  姜楚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