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金光

  摘要: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环境,父母的自身修养将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通过以上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以期望每位父母担负和重视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影响
  家庭教育以培养人为目标,是全方位展开的。幼儿又正是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父母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用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及家庭类型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以引起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在现实中,每个幼儿的个性是不同的,作为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来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笔者在金宝宝幼儿园调研的时候发现园里有个幼儿很倔,如果稍微不按他的想法来,他就会立刻不高兴,对你所做的一切不敢兴趣。只能和他用最温和的态度来和他说话。以此例子可以看出,幼儿行为表现的不同离不开父母的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又比如笔者见过一个幼儿自己在玩闹钟,突然对闹钟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将那闹钟拆开研究,父母则与他一起寻找答案。和幼儿参与到一起,共同发现其中的秘密。对于这种幼儿的先天的好奇心,如果得到正确引导,很容易发展成为勤奋好学、进取心强的良好性格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儿在遇到一点点困难的时候,父母看到他们完成不了就急忙去帮忙,无形中使幼儿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再遇到任何事情时他们会认为父母可以帮他们解决,渐渐的幼儿自信心会减少,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成,也就失去了勇敢尝试的机会和欲望.
  在快乐家园幼儿园,笔者实地采访一个托班,发现老师发给他们雪花片后有的幼儿连尝试都不愿意,直接把雪花片拿到你身边让你帮他插,这样一来,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就少了。稍遇困难,未经努力就向成人或者是同伴乞求帮助,他们往往会说“我不会”、“我弄不好”、“我不行”,不想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尝试。这些都是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多包办,或对父母依赖过多有关.
  (二)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家庭的物质环境是由家庭的经济收入来决定的,良好的物质环境会对幼儿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可以让幼儿更多的了解和接触未知的世界,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最基本的知识。
  父母应尽力为幼儿专设一个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和环境,并让幼儿自己参与布置,专门为幼儿提供放置学具、图书和玩具的地方,室内通风良好,以保护幼儿的视力和身体的健康。
  家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尤为重要,幼儿生活在一个家庭氛围良好的环境中,父母在子女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拥有一个民主的气氛,那么幼儿凡事就会和父母商量,渐渐地他会形成一种开朗、积极的态度。相反如果幼儿生活在专制的家庭环境中,幼儿的合理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容易使幼儿形成压抑、暴躁的心理。
  调研中幼儿园有个孩子放学了不愿不和他妈妈走,妈妈就很不耐烦,就对他说:“再不走我就不管你了。”这样的方式肯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个别严厉的父母如果幼儿稍加不听的话,父母还会动辄打骂,日积月累,造成孩子性格内向,可能会抑郁成疾。
  (三)特殊家庭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特殊家庭如离散家庭,这类家庭是伴随婚姻关系解体而出现的一种特殊家庭。父母离异一般来说对幼儿健康成长将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出现家庭教育的严重偏差。离异的家庭的幼儿的心理会表现为孤僻、撒谎甚至敌视他人。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在遭受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下,他们的心灵遭受创伤,而且自信心受挫。离散家庭的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教育给予共同的关心。
  在笔者家附近的农村里,有一个小男孩由于父母的离异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没有文化辅导不了他的学习,而且他做事很胆怯,看着别人的臉色行事。生怕哪里做的不对受到别人的指责和谩骂。有时他会很调皮,奶奶就会动手打他以此来约束他的行为。对于这样的家庭势必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总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为幼儿创造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和方法。家庭教育不仅对幼儿的个性和性格方面有影响,还会对幼儿的人格及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的每一个十字路口,父母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助其快乐的成长。父母应遵循育人的规律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理性施爱并给予正确的家庭教育。全面、科学、有效、合理的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才能真正让幼儿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第24~25页.
  [2]郑健成:《学前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第24~25页.
  [3]汪乃铭 钱峰:《学前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第144~155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