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描写让主旨更显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皮照明

  《秋天的怀念》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把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个万念俱灰的“我”写得栩栩如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赞美,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指导学生紧扣描写来理解这一主旨。
  一、语言描写凸显母爱伟大
  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全文共有12处语言描写,这些语言描写把“母亲”的爱、“我”的任性写得非常真实。
  比如,在讲授第1段时,笔者让学生轻声朗读“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但学生读来读去,不知这两句话到底要说明什么。于是,笔者设置了三个小问题:①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轻声阅读?②“花儿都开了”中的“花儿”是什么花儿?③为什么要去北海看花儿?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找出答案——对于脾气暴躁的儿子,母亲只能轻声安慰;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借助下文,也能找出答案——菊花;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就感到棘手了,有学生说“北海的菊花好看”,有学生说“北海的菊花可以治病”。这些说法与作者所表达的本意相去甚远。于是,笔者出示了几个描写菊花的诗词名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学生立即发现:菊花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它凌霜盛开,象征着坚贞不屈、顽强刚毅。而母亲在“我”暴怒无常的情况下,在“我”因“双腿瘫痪”而对生命绝望时邀请“我”去看北海的菊花,正是想借助菊花的坚贞鼓励我坚强地活下去,母亲希望“我”能像秋天的菊花一样顽强,凌人生之霜,傲生命之雪。这一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细腻的爱。
  在讲授第3段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析语言描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的妙处。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认为,这两句语言描写说明了母亲在得到我的允诺后,非常高兴,但又怕我反悔,于是再次强调“明天”。这种理解显然与母亲的本意不符。于是,笔者特意把“就明天?”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标点来阅读,学生立即读出疑问语气,还有学生读出了商婉语气,笔者趁势引导:这是母亲在和我商量,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尊重和真爱。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其他10处语言描写都进行了仔细研读,都能认识到,语言描写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母亲伟大的爱和“我”的任性。
  二、细节描写突出母爱细腻
  细节描写是散文常用的描写方法,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秋天的回忆》时,笔者着意引导学生紧扣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挖掘中心思想。比如,文中有三处“悄悄地”和一处“偷偷地”,这几处细节描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是问题,答案也差强人意:都说明了母亲不愿打扰我,有意给我留下发泄痛苦的时间和空间。但对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和“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两处细节描写,学生理解得就吃力了。于是,笔者针对这两处细节描写,出示了两个小问题:①“侍弄”是“用心地照料”意,为什么母亲“用心地照料”的花会死呢?②“敏感”是什么意思?你有“敏感”的经历吗?经过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明确回答了两个问题:①因为母亲把心思都用在了“我”的身上,不再用心去“侍弄”花了,所以,花都死了。②每个人都有“敏感”的地方,特别是那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比如,视力不好的人对“瞎、盲”敏感,较胖的人对“肥、胖”敏感,等等。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回到前面的两处细节描写上,在理解第1个小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了“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的内涵:说明母亲虽然热爱生活,但是,面对双腿瘫痪的儿子,她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照料她所喜欢的花了,她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儿子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在理解第2个小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也有了独到的认识:母亲担心“跑”和“踩”之类的字眼会勾起既不能“跑”也不能“踩”的“我”的伤感,引起“我”的不適。这个细节表现了母亲的细致、周到和对儿子的爱。
  三、动作描写彰显主旨思想
  《秋天的怀念》有很多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主旨思想服务的。所以,从动作描写中可挖掘出本文的主旨思想。
  在讲授课文第1段时,笔者重点讲解了“我”“暴怒之下”“砸玻璃”“摔东西”“捶打腿”以及母亲“躲出去”“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等动作描写,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心理状态,分析母亲动作背后的含义。对于“我”的动作描写,通过阅读文本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了“我”的心理状态——双腿瘫痪,对于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太可怕了,也太残酷了,“我”已生无可恋,“我”对生活已经绝望。而对于母亲的动作描写,学生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笔者便让学生在上讲台即兴表演,通过表演,学生明确了:母亲之所以“躲出去”是想让“我”一个人好好发泄自己的痛苦,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尊重;而“扑过来”则写出了母亲的速度之快,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心;“抓住我的手”中的一个“抓”字更表现了母亲担心“我”做傻事的急切心情,舐犊之情跃然纸上,这个“抓”是其他任何一个动词所不能取代的。
  笔者在讲授第3段时,特别用PPT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动作描写所蕴含的深意。有的学生说“母亲怕阳光太强烈”,有学生说“母亲怕外面的风吹进来”。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明显不符。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先分析第3段的前两句:“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学生很快发现:一个“独自”说明了“我”的孤独,一个“飘落”表现了秋天已经到来,这两个词说明了人在秋天是容易孤独的。于是,笔者又引导学生回到母亲的动作“挡在窗前”这个问题上。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终于理解:“母亲”之所以“挡在窗前”,是因为她知道,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最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特别是秋叶“飘落”,往往给人一种生命即将结束的伤感。为了不让“我”“逢秋悲寂寥”,见叶落而伤感,她才故意“挡在窗前”,这种母爱既细腻又伟大。
  (作者单位:潜江市白鹭湖管理区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0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