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分析及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立定跳远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项目之一。提高学生立定跳远成绩,首先分析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因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技术、身体素质训练。我们清楚,完整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关键和技术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注意什么问题?如何组织实施教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任教的6个班级,396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立定跳远有关方面的文章。
  2.分析法
  分析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
  3.教学探究
  通过教学探究与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
  4.数理统计法
  统计396名学生立定跳远的测试数据,得出相应的数据统计结果。
  二、动作技术分析
  (一)站位
  站位:两脚平行与肩同宽,符合力学原理。
  (二)预摆
  预摆包括静立、蹬地上摆、下摆下蹲三种过程:
  1.静立
  支撑反作用力等于体重。
  2.蹬地上摆
  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叫超重现象。
  3.下摆下蹲
  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叫失重现象。
  从上分析可知,预摆次数多于2次,学生克服超重和失重现象频率过高,不符合力学原理,且易做成学生心理紧张,令动作技术变形。而手经前上摆致最高点同时尽量提踵,形成前脚掌着地支撑,稍静止后,匀速下蹲,手配合下蹲动作由上经前向下向后摆,上体稍前倾,形成跳起前的动作。这样更符合力学原理,学生不易紧张,同时为起跳做好充分准备(预摆一次)。
  (三)起跳
  两臂从后向前上向做有力的摆动时,两脚用前脚掌迅猛蹬地,膝关节充分蹬直,这是起跳的蹬伸阶段。这个阶段由身体重心下降到最低点并开始蹬伸时刚蹬离地面为止。在这个阶段中,在蹬伸时间h内,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发生了一个位移S。显然这是一个加速过程,加速的结果,使人体获得一个腾起的速度V。设开始蹬伸速度为零,根据匀变速直线支运动基本公式,得:S=at2,a=2S/ t2;而V=at=2S/ t2×t=2S/t。
  由上述公式可知,要获得较大的腾起速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蹬地时间,另一方面要增大蹬伸中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的位移。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立定跳远训练时,如何减少蹬地时间,同时如何增大蹬伸中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的位移,是教学中的关键和难点。
  (四)腾空
  腾空是人体作抛物线运动。设立定跳远距离为S,腾起速度为V,蹬地角为a,根据抛物线运动公式可知:S=V 2sin2α/g。从公式可知,决定立定跳远的距离远近,与腾起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蹬地角度sin2a成正比。腾起速度看“起跳”中论述,现谈谈蹬地角度。根据S=V 2sin 2α/g计算得,蹬地角a=45°时,立定跳远成绩最远,但考虑到影响立定跳远众多因素,学生在立定跳远时的蹬地角度难取45°。由于立定跳远是斜向蹬地的,因此蹬地时的支撑反作用力F会分解成水平分力Fx和垂直分力Fy,而水平分力Fx=Fcosa。从公式可知,蹬地角度愈小,水平分力愈大,有利于取得立定跳远好成绩。在教学运用中,蹬地角也不能太小,因为水平分力Fx实际是地面对人体的摩擦力,蹬地角度的大小也受到地面静摩擦系数u的影响,即要求Fx≤uFy。根据三角函数公式tga=Fy/Fx≥1/u可知,如果静摩擦系数u较小时,蹬地角不能太小。在立定跳远练习中,有不少学生起跳时,蹬地角太小,造成起跳打滑,不能很好地完成立定跳远动作技术,从而影响立定跳远成绩,就是这个原因。从上计算可知,立定跳远起跳时的蹬地角a是0°≤a≥45°, 根据人体结构特点、教学实际和学生身体素质、体型、身高,蹬地角不能太大或太小,建议是15°≤a≥25°,因为tga= H/S (H是身体达最高点时,身体重心离地面的高度;S是身体达最高点时,身体重心的投影与起跳点的距离),所以a=arctg(H/S)。
  (五)落地
  我们清楚,身体过最高点后,要屈膝、收腹,使小腿前伸,做好落地准备,如何实现这个动作技术?
  1.从转动惯量分析
  我们知道,转动惯量I= m R2 (m是人体质量,R是人体绕髋轴转动的半径) ,若要减少转动惯量I,必须要减少人体绕髋轴转动的半径R。所以,起跳时充分蹬伸踝、膝、髋使人体成为一直线后,要屈膝(减少半径R),就是为了减少转动惯量I。
  2.从转动和角动量分析
  屈膝,使下肢产生了一个角动量Iw(I是转动惯量,w是转动角速度),这个角动量绕髋轴转动,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可知,上身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绕髋轴转动的角动量Iw,使角动量与下肢的角动量相抵销,这样上身的躯干要主动向前屈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学生身体过最高点后,要主动向前压躯干,使着地前的双腿前伸,这样,既延长了腾空时间,也使学生在不改变重心抛物线轨迹前提下,提高成绩。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时,由于屈膝、收腹、伸小腿动作幅度过大,而躯干主动配合前压不及时或幅度过小,使下肢产生的角动量大于上身所产生的角动量,从而迫使向后跌。所以,屈膝、收腹、伸小腿与躯干前压是否默契,是教学中又一个关键和难点。
  三、教学探究
  分析清楚动作技术后, 使我们清楚影响立定跳远技术的因素,为此设计教学如下:
  (一)基本动作技术的探究练习
  站位的练习、蹬地的练习、摆臂的练习、下肢与上肢配合性练习。
  学生掌握是否掌握好基本动作技术,对立定跳远的技术发挥和成绩的影响非常大。
  (二)针对性的探究练习
  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后进行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完整地学会立定跳远动作技术。
  四、数据统计
  任教學生396人,立定跳远考核成绩平均分:初二第一学期70.1,初二第二学期80.4,初三第一学期93.7。
  五、结论
  总之,分析清楚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了解动作技术的难点、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设定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练习,对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是事半功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0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