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适应性心理护理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行以适应性心理护理的影响。方法 将人民医院工会3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5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15例患者行以适应性心理护理,对照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从焦虑以及抑郁评分上来看,护理干预前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行以适应性心理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以缓解不良情绪,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适应性心理护理;高血压;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1
  高血压心脏病指的是高血压并发心脏病,通常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病程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则容易并发心脏病。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病情严重,会出现气喘、劳累、咳嗽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因高血压心脏病病程长,需要长时间甚至终身用药,因此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增加心理负担,影响临床治疗,因此需要做好护理干预措施[2]。本文分析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行以适应性心理护理的影响,报告如下所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人民医院工会3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分成两组,病例从2018年9月~2019年4月择取,按照数字随机法分组,对照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63-73(67.85±3.25)岁,病例择取病程范围为2~12(7.52±2.82)年;研究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64~75(67.49±3.36)岁,病例择取病程范围为3-13(7.49±2.90)年;在临床资料对比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本研究对比结果有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15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及运动护理等。研究组15例患者行以适应性心理护理:先了解病情,再掌握人格特征,基于此与患者建立融洽、信任的医患关系。通过催眠治疗技术开展放松训练,让患者保持放松且愉悦的心情进入睡眠状态,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同时也使患者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在对患者躯体疾病进行了解之后,结合患者心理症结,开展家庭排列,同时此种方式让患者了解自身心理、身体问题,通过对自身行为做出改变的方式来适应疾病,同时在家庭排列中,可以通过宣泄、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患者将自身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进入角色之后,正确面对自身疾病,接受现状,并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1.3 临床观察指标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焦虑情绪,评分越高焦虑越严重;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抑郁情绪,评分越高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x±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干预前,研究组焦虑评分为(55.8±12.0)分,抑郁评分为(57.4±12.3)分,对照组焦虑评分为(55.9±12.1)分,抑郁评分为(57.4±12.6)分,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评分为(35.0±10.3)分,抑郁评分为(34.3±10.2)分,对照组焦虑评分为(44.3±12.6)分,抑郁评分为(46.5±12.7)分,研究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論
  临床中,伴随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改变,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治疗中,心理干预非常重要[3]。针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的开展,可以使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改善,使患者对疾病的绝望感、恐惧感得以消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并正确面对疾病,这样可以使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得到调节,对临床治疗有利[4。同时,心理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避免出现心血管危急事件。
  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行以适应性心理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以缓解不良情绪,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杨 云.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07):264-265.
  [2] 孙福华.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6,29(08):152-153.
  [3] 黄映年,宋佰艳.适应心理护理应用于高血压病性心脏病的作用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04):49-50.
  [4] 潘海飞,刘海燕,傅军民.适应性心理护理应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01(05):236-237.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