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表现,也是衡量文化素养和品德的标准之一。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进行素质化教育,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拥有对今后产生重大影响的习惯。针对初中学生的教学,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教育 习惯培养 积极意义
  作为初中生,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与国家建设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道德素质,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的良好习惯,建立好的品德素质。
  一、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风潮和观念都蜂拥而来,社会风气的不良方面将会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其中的各种网络和平面媒体中的资讯信息有些不是健康积极的,这将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在文化逐渐全球化与扩散化的背景之下,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被外来的想法入侵,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经历的事情少,对事物的认知缺乏一定的判断,因此,很容易受到例如拜金主义、攀比思想、奢侈主义等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违法犯罪的人还会不时去诱惑、欺骗初中生做一些不好的事。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良好的习惯与行为,能够使得他们在遇到事情拥有良好的处理方式,避免误入歧途。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孩子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时,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学生会在心理与行为上出现排斥或者是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它们的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还在发展,是非观念和自我判断能力都在建立之中,如果家长与教师不对学生加以合适的引导,那么学生就会出现一些逆反心理,这将会使得学生在处理人际以及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家长和教师如果在学生小时候就给予良好的习惯培养教育,那么学生在一些事物的认知是清晰的,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语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的思考与独立的人格。
  二、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策略
  1.加强校风班风的建设
  教师要想在初中阶段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就要重视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学生的周围环境进行优化,只有好的环境与熏陶,才能够使得学生具有更好的习惯养成。教师与学校要一起合作,优化校园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强学生之中的校风和班风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建立好的习惯,受到良好的影响。学校校风与班风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外在环境部分的建设,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加强绿化与美化,多种一些花花草草,不仅美化校园,而且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是有益的,试想,如果学校的环境像一片垃圾堆,每天的角度之中散发着臭的气味,那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会产生不耐烦的心情,在与他人的相处之中也是不利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使得学生获得好的体验,从而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们的心理得到陶冶。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校内部关于板报、宣传栏、公告展板等的设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板报或者是宣传栏的责任制,低年级学生可以负责小型的板报,让学生用粉笔描绘出他们的世界,高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较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负责宣传栏内容的布置与设计,多在宣传面板宣传和展示优秀的人物事迹,这些事迹可以分为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的,学生将好人好事写在宣传栏之中,或者张贴一些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县级优秀人员的事迹,等等,让初中生自觉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或者,学校还可以实现高年级与低年级共同完成宣传的设计,让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活动,在这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互帮互助能力,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
  2.加强学校社会的联系
  教师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对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生总是要进入社会之中的。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的同时,还要注重与社会之间的练习,让学生感受社会和家庭的公德氛围。教师可以对好的社会公德与模范榜样进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有关的好行为,加强对正确舆论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在建立好的习惯。例如,在现代的社会之中,网络是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在网络之中经常会有一些舆论与谣言,有的人不清楚事情的缘由,还会在留言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言论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告诉学生形成规范自己言行的习惯,不要随口发表自身的意见或者是使用不好的语言针对他人,引导学生将文明的道德观念融入社会生活中。
  在现实的生活之中,教师可以与学校一起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进入社会生活之中,让亲眼所见与亲耳所闻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每一年的春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活动,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游玩的过程之中,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将会让他们有所改变。在活动之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会进行交流,这是学生在日常学校之中难以被发现的优点得以突出,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表扬,“小明同学很有生活常识,知道出门带水杯”等;在许多的社会参与之中,学生也是有所收获的,在过马路的过程之中,学生们在马路中间时人行横道绿灯变红灯,但是后面的车辆没有准备行驶,也没有按喇叭,而是等待学生走后才缓慢行驶,这样的经历对学生的感触是很大的。与社会的接触,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规范自我行为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3.结合文学经典读物
  很多未成年人的犯罪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是学生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应当给予学生重要的保护,各尽其责,把握重要环节,将学生不良习惯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初中生实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规范与培养目标,在教师等教育者的教育下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与行为素质,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实现教育的全面素质程度。在我国的教学之中,许多教师喜欢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做的不好,就会开始啰嗦地讲道理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应当在现代的教学之中被摒弃。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与模式,让学生自觉主动接受习惯养成的教育,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就说明小时候的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在实际的教育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经典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素質,从而促进初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在做人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宽容理解、和谐诚信的行为习惯;在做事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坚持的好习惯;在学习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乐学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诵读孟子的经典,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经典之中感受“善”的良好信念,让学生可以在书籍的指导下形成一定的意识,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在实际的初中教育阶段,提高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伦理的教育,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自觉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从而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世界之中能够保持自我,坚守自己的原则,健康快乐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7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