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亿平教授行气利水法治疗特发性水肿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王亿平教授任职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任职主任医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兼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并从事肾脏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10余年上。王教授认为特发性水肿的关键病机在于气滞,根本病机在于水停,加之病久夹虚夹瘀,治疗方式要求疏肝利水、活血行气利水。
  【关键词】行气活血法;特发性水肿;王亿平;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4..02
  特发性水肿即心、肝、肾系统疾病,低蛋白血症、过敏及静脉或淋巴管限塞等原因导致的水盐代谢紊乱综合征,当前尚未明确病因,该病常发生在20-50岁的育龄妇女,发病机制通常和毛细血管通适性增强、内分泌功能失调及直立体位反应异常有关[1]。王亿平教授在长期治疗水气病的经验中总结出以行气为本, 主要采取利水疗法。对于伴瘀、伴虚患者,辅助以活血通络、健脾益肾之药。笔者有幸随导师坐诊,从中习得了众多重要的经验,记录并总结其中的经验,希望对该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推广。
  1 理论渊源
  传统医学认为特发性水肿为“水气病”的一类,属于“肤胀”、“肿胀”等范畴。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所述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将水和气归纳为一类,气行即水行,气滞亦即水滞,通阳化气,从而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 可见,治疗的要点在于疏泄气机,达到行水的目的。
  且其配伍中常佐活血化瘀之品,以求气行瘀化而水肿自消。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及:“……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强调治“水”不忘治气,认为水病为标,其本在气,治病求本。
  人体内,水是无法自行运进的,主要是通过气而运行。因此,水气病身气化功能失常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肝、脾、肾等器官功能,其中脾肾亏虚为本,以气滞水停为标,均和血络瘀阻相关。脾为所有生气之源,起到运化水液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是气的根源所在,具有蒸腾气化之功,主要负责身体的体水液代谢。《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肾之开合促进脾之运化并调节水液代谢。此外,《诸病源候论· 十水候》曰:“青水者,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其根在肝”,肝膽尽管并不直接参与到水液代谢之中,不过肝胆主疏泄气机,只有气机调畅,才将有助于三焦水道通利,一旦肝存在疏泄不足,也将导致气机不畅,水无法良好运行。《金匮要略》谓:“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可见,血瘀也会导致水停。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过程是通过气化作用达到肝的疏泄,脾的运休离不开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反过来讲,气化功能的实现 ,离不开机体脏腑的协调。只有肝功能完好,气机条畅才将有助三焦通利,脾气良好运行,从而推动水液代谢的良好运行。综上所述,气可生津、载津、摄津,是推动水液运行的强大动力。气虚会导致运化无力,气滞侍引发气化失常。气虚气滞均将引发水停,水停会引发气阻;且气滞、气虚将引发血瘀,“血不利即水”引发脾肾肝气血同病水症候。
  2 特发性水肿的病因病机
  基于中医水肿的认识,多咎于肺、脾、肾三脏,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所载:“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治水的方式也多采取宣肺、健脾、益肾三法[2]。王教授认为特发性水肿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临床意义来讲,患者发病年龄和发病特征多为40岁左右女性,大多与月经周期及情绪波动相关,其病机单纯从肝脾肾三脏失司不能完全解释,其与肝郁气滞及血络瘀滞常因果相依。王教授认为特发性水肿病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所引致,加之饮食劳倦,复感外邪等外界影响,均有机会引发肝气郁结的问题,出现气机不畅,气化无权,淤血内阻,水液滞留体内而致水肿。
  2.1  气滞是关键病机(肝郁、气虚、血瘀都能气滞)
  王教授认为: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气滞是导致水肿发生的关键。肝主疏泄,肝气调达,疏泄正常,则气畅水行,反之肝气郁结,气行不畅,水液滞留肌肤腠理之间,引发水肿等问题出现。脾脏运行功能和肝的疏泄密不可分,脾主要负责运化,其司升清降浊,肝木乘克脾土、脾失健运导致水津无法四布,易因此溢肌肤,引发水肿。气机不畅,气血不通,气滞而血瘀内阻,三焦水道代谢失常可加重水肿,进而引发水肿的反复出现,迁延不愈。
  2.2  水停是根本病机(特发性水肿的根本是水停止)
  王教授认为水气病的发生根本病机是水液运行不畅,或泛溢肌肤,或留于腠理。水液运行首先经胃,再经脾气散精上输于肺,然后散于全身,再下输膀胱,经肾之气化则输布排泄。《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中云:“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外属水,络为经,若瘀血不去,便会形成水肿。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导致滞留产生瘀[3],瘀阻气滞且水停,气滞水停,均发水肿。
  2.3  病久夹虚夹瘀
  王教授指出水与血可相互倚行,互化互生,水气病久之可引起血瘀,而血瘀可使水肿进一步加重,故而有“血不利则病水”的说法。《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云:“三阴结谓之水”。肝、脾、肾功能失调使气化无权,多因素结合而造成气滞、血瘀、水停,引发水肿问题。水肿的病机上多表现出本虚标实的特征。本虚和脾、肺、贤功能失常相关,其中脾虚情况较为多见;而标实者多为气、血、水相互瘀结。
  3 治 疗
  气逆则降气,气虚则补气,气滞则行气。在特发性水肿发生、发展病理的进程中。由于肝失疏泄、脾失转运,肝失宣降而出现气滞、水湿内停的情况。可见,针对特发性水肿的冶疗,应采取利水消肿、活血行气的方式,达到调理五脏,促进气机和调的作用,从而达到冶疗的目的。
  3.1  疏肝行气利水(实证)
  治法:疏肝解郁,使气行水行肿消。   方药:丹栀消遥散,加味逍遥丸,杏仁、桔梗、枳壳、郁金、黄芪、柴胡、炒麦芽。
  3.2  补脾益肾利水(气足才能行气)
  治法:健脾燥湿,化气行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五皮饮合决水汤加减,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味,真武汤合五苓散,金贵肾气丸,六君子汤,当归芍药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济生肾气汤加味,人参归脾丸,辅以茯苓、炒白术、炒山药、薏苡仁、续断、杜仲、牛膝。
  3.3  活血行气利水(虚实夹杂)
  治法:活血调经,祛瘀止痛,行气利水。
  方药:黄芪、白术、党参、泽兰、当归、莪术、鸡血藤、益母草、红花、泽泻、冬瓜皮、玉米须、茯苓皮、大腹皮。
  4 病案举例
  五皮饮加减: 通过五种药物,共同起到利水消肿、理气健脾的作用。这五味药均取皮,有助于帮助排出人体皮上水气。
  初诊:患者,女,48岁,易于心烦、易怒体质,有5年下肢水肿史。患者初次病情出现是由于家庭矛盾,导致心情烦燥且下肢皮肤紧绷 ,晨轻暮重,并长期情绪不佳、病情在劳累和经期前后会加重,双下肢按之出现凹陷。患者自述伴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症,常出现午后烦热的现象,口苦口干,多夢,双侧眼睑浮肿并感觉发紧,观察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泛溢肌肤。
  治法:疏肝行气,清热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茯苓皮15 g,桑白皮10 g,白术20 g,玉米须10 g,王不留行10 g,陈皮12 g,大腹皮10 g,姜皮10 g,党参15 g,黄芪15 g,车前子12 g,赤小豆10 g,生地15 g,猪苓15 g,黄柏10 g,知母10 g,泽泻10 g,柴胡10 g,郁金15 g、用水煎服至250 mL,日1剂,煎服,五碗水煎成一碗送服,早、晚各服一次。
  复诊:患者主诉双下肢水肿、下肢皮肤紧绷感减轻,失眠、头晕等证改善,舌淡,苔薄白,脉弦。故继续服五皮饮合柴胡疏肝散加减8剂,诸症消失,随访12个月未复发。
  5 小 结
  王教授认为,特发性水肿病位主要在脾、肝、肾部,病机在于气滞、水停、夹瘀夹虚,行气利水法为王教授的临床常用方,方药安全、精简、标本同治,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化湿、活血行气,以行气为本,以利水为标,同步治理,并依据不同患者兼症随症治之,体现了“辨证施治”之中医特色,通过标本兼治、攻补兼施、除湿和胃、活血消肿、益气淡渗的法则,最终可有效消除水肿,临床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刘   挺.李世平医师治疗特发性水肿经验[J].陕西中医,2017,38(9):1277-1278.
  [2] 李   婷,张绍开,崔雪峰.越婢汤治疗不明原因水肿的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02):126-127+129.
  [3] 徐常吉.古今医家经纶汇编[M].朱胤龙,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6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