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特殊时期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思考与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无情地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大学生作为社会强而有力的群体影响着整个国家,其生态意识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或是社会文明程度体现都是刻不容缓的,选题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培育路径,希望在当前特殊时期的大背景影响下大学生能够对生态意识有所觉悟。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意识 培育
  引言
  2019年的“年”让人难忘,一场公共卫生事件袭来之速度和规模令人始料不及、触目惊心。面对伤痛和损失,人们定当重新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思考环境生态破坏带给人类的苦楚,痛定思痛,全民应警醒自己提升生态意识的重要性。至今,各类病毒安全事件成为全球性挑战,使得各国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扰乱,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等。与此同时,一系列困扰也暴露出部分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中生态意识缺乏的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再次反思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类事件通常与自然、生态联系紧密。环境是全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此次公共卫生事件虽然至今在科学上仍然没有查明传染源,但却表明很大概率源于野生动物,由此,人们更应审视生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人类是时候意识到健康也取决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此次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些也使得笔者对群众生态意识提升的重要性有了深层次的认知。生态环境问题急需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提升对自身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生态意识的提升是使命要求,是时代要求。尤其每一次的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作为高校一线教师,有着教育教学优势,促使作者认识到环境教育问题不可回避,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高兴之余又是矛盾的,因为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应运而生,并呈现日益严重趋势。尤其当下的环境生态破坏的大背景下,人们应该有所察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免疫力、对我们能否在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地球上生存产生了影响。正所谓“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全民尤其是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刻不容缓。为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课题组在此期间通过网络开展调查工作,希望通过此次初步调查,能够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生态意识认知,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1.当代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生态的基本知识缺乏关注度。如问卷中“发现污染环境行为,向环保部门举报应拨打什么电话”,只有40%正确率;再如“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只有39%正确率。通过数据分析,大学生对此类基本常识性生态知识了解不容乐观,高达60%的大学生没有关注生态的基本知识。
  大学生多数能认知到生态正遭受考验。如问卷中“您的家乡目前的生态环境情况是”,53%大学生选择“一般”,29%选择“好”,而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好”;“近十年来,您的家乡生态环境情况是否有明显改善”,81%的大学生认为“是”。以上数据能够看出,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破坏,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2.当代大学生“生态建设”责任认知情况
  当代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缺乏主动参与性。如问卷中“您平时会关心生态问题,生态建设吗”,50%大学生认为“会”,47%认为“不好说”,3%认为“不会”;再如“您会主动参加一些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环保活动吗”,70%大学生选择“想过但从未尝试”。以上数据可分析,大学生有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也深知自己应当去传播生态文明,但是更多时候处于心动多于行动之上,主动性不强。
  3.当代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行为”表现状况
  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仍需培养。经多年对学生的观察以及近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知道应当保护环境,也深知一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会影响自身素养。这都体现了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生态文明行为最能够直接体现生态文明素质。问卷中设计“当您早上上课在教室吃完早餐后有垃圾或者您在教室上课有自己的垃圾时,您会”,绝大多数选择“扔到教室后面的垃圾桶或者随身带走”,但也有少数选择“放在桌子下抽屉里”或者“不小心扔到了地上,但不闻不顾”;再如“你了解垃圾分类吗?您会按照垃圾分类扔垃圾吗 ”,62%大学生表示“了解,按照垃圾分类扔垃圾”,29%表明“了解但实际随便扔”,9%表明“不了解,随便扔”。数据统计表明,多数大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于行动中,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曾留意观察身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发现学生就餐餐厅回收餐盘处堆满了满是剩菜剩饭的餐具;夏季,空荡荡的教室里风扇运作不停;下课离开教室不关灯等现象。这也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仍需培养。
  二、大學生生态意识培育遇到的问题
  1.学校教育层面
  首先,我国生态教育起步晚,“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教育方针于1992年才提出,使得生态培育落后,导致很多高校不够重视生态意识教育。其次,多数高校把教育精力投身到“专业课程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甚至未将生态素养培育纳入课程体系中。或者只是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进行生态教育,却未涉及生态意识培育等深层次内容,甚至对生态培育内容以及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此方面教育趋于形式主义。问卷中“您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91%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可见,生态教育在高校层面还是薄弱的。最后,加之多数高校重视和鼓励教师“教科研研究”,这也使得教师在生态意识教育方面缺乏研究,从而导致生态意识教育师资不足。这能呼吁高校:保护生态是时候从高校教育做起了!   2.大学生自身对生态意识认知层面
  首先,大学生作为社会重点关注对象,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模范,然而由于现实毕业就业的压力,导致多数大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生态意识深层次认知不足,如在无旁人注视时,一次无意的乱弃垃圾可能抱有无所谓态度,认为自己的一次不环保行为不能够影响生态建设大局。其次,大学生虽然潜意识里知道应该保护环境,但是却未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责任,不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再次,对于已开设的生态素养类实践课程可能也只是流于形式,参与相关生态环保实践活动较少。最后,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淡薄,对于此,很多大学生表示这跟自己专业无关,不需要也不想要去了解生态法律,从而某些时刻可能已经对环境保护产生违法行为而不自知,甚至自身遭受生态权益侵害也不懂得用生态法律维护自己权益。
  3.社会影响层面
  社会给大学生造成的生态意识薄弱影响不容乐观。经济在快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物质生活的满足感,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却是对自然资源的不留情的消费,甚至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成为相互矛盾体。首先,基于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大背景分析,多数此类事件曾指出与滥食生动物有关。由此感慨,社会上对于野生动物的违法交易行为,有的人热衷于收藏野生动物牙齿等,有的人热衷于野生动物皮质衣饰等,各种过度地破坏、肆意猎杀野生动物导致生态失衡,种种滥杀滥食野生动物等于切掉生物链条上一个主要的环节,生态严重失衡。继而,与大学生生活更加贴切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大量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无一不在影响着大学生,使得大学生产生经济重于生态的意识。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在不愁吃穿的现状下产生食物浪费等资源浪费现象,尤其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导致很多资源浪费的同时却不以为然、不为所动,这些不良风气也就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
  三、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路径
  1.充分利用课堂进行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
  第一,创建大学生“生态素养”公共课。 生态意识并非人类生而有之,而是基于后天培育。“素养”养成,其实是一定的文化和修养养成。生态素养,在笔者看来,是经后天学习从而养成具有生态文化和生态修养的品格,目前,很多高校注重大学生素养养成,开设了诸如传统文化素养、德行素养、艺术素养等课程,以主题讲座形式面向各个专业学生进行全员素养养成培育。而开设生态素养课程的高校很少,高校应当考虑开设生态素养公共课,注重大学生生态素养养成。
  第二,发挥“两课”育人优势。将生态意识培育作为思政课程中重要板块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加强生态内容在思政课程中的建设,起到生态价值引领作用,用思想理论引导学生生态觉悟,开启学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助力的明灯。同时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生态环境的部分提炼讲解,开设相关生态意识培育的相关专题,启迪学生生态意识,创新课堂内容,融入生态实践教学,将第二课堂引入教室。以公共安全事件带给人们无限伤痛引发的生态感悟为例:将特殊时期抗击保护群众的感人事迹以视频形式播放,直击学生心灵,配合教师讲解,唤起大学生对生态的觉悟。
  第三,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师资力量。很多高校开设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专业,学校可依托现有资源,组建一支高水平生态意识培育的教师,引导所有教师重视学生生态意识培育,鼓励教师参加生态学、生态教育等研讨会以及将生态意识培育纳入相关教学研究项目中,鼓励教师对此展开策略探索,提升教师对学生生态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知以及提升教师生态素养知识。不同的专业要创新教学手段,将生态意识知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丰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同时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
  2.鼓励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生态意识培育实践活动
  生态意识培育应该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育人工作。在将生态意识理念融入课程理论教学之余,也应当引导大学生注重组织或参加各类与生态环保实践相关的活动。如开展一次生态入乡村的暑期社会实践、一次生态环保我先行的劳动课等,在生活中切身践行少用一次性餐具、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等。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会、班团等资源,多开展班会、知识比赛相关宣传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共筑绿色梦。
  结语
  一次次公共卫生事件的袭来希望能够警醒全民注重生态意识,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未来社会的主力,能够真正落实生态价值观的养成,用自己的生态行为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履行自己的生态责任,带动身边的力量去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牢固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急切呼吁大学生生态觉醒。
  参考文献
  [1]張云飞.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基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狙击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21-26+167.
  [2]谢东宝.论提升当代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现实意义[J]职大学报,2014(05):82-85.
  [3]王中华,张学芳,刘明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泰州高校为例[J].轻工科技,2019(12):182-183+187.
  [4]马洪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社科纵横,2017(10):86-88.
  作者简介
  李远远 (1990.05—)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5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