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及史料实证素养已成为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基于此背景,文章立足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提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方法,望能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史料实证 高中 历史
  一、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解读
  如今,核心素养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风头话题。国内在推广核心素养的同时,结合了国内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旨在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的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最能呈现史料学科中的韵味,若想对史料实证进行研究,就务必着手于史料,因为史料是史料实证研究的根本。在对历史进行探究时,必须做到求真求实,以史料为基础,把满足史实标准的资料视为证据,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历史见解与能力。重视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新课改以及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亟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寻和获取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
  以下是对“史料”和“史料实证”两者概念的界定,具体如下:
  1.史料
  对于史料的概念,各学者均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如我国历史大词典中将史料定义为编纂与研究历史的材料。我国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将史料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此种定义过分强调史料就是历史痕迹、遗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然而,在《重新审视“史料”的定义问题》一文中,张连生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史料,是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具体历史事实原貌的资料。由于这一定义对史料的解释较为全面,既指历史遗迹又包括体现事物原貌的文字史料,因此,本文更认可张连生的观点。
  2.史料实证
  所谓史料实证是指对取得的史料进行严格甄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分析,努力再现历史事实的方法及态度。它不但明确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要求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收集史料—辨析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解读史料—总结规律”的顺序进行。由此可见,史料实证不光是一种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史料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收集、整理、分析及运用史料的能力,掌握史料实证的内涵,同时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拓展其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其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其核心素养,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學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史料实证素养为依托,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活化史料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历史学科所记录和阐释的是有关人类活动进程的一系列事件,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能够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亲近化,活化历史教学,进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二,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是以史料为载体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史料的解读与分析,能够让高中生从时间、地点等相关要素出发,逐步强化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条完整的空间轴,形成较高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
  1.转变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要是教学,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师都应时刻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现,只有如此,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果。”历史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及自身的主导作用,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史料实证思想,如此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借助史料处理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及学习效率。
  首先,历史教师要提高对史料实证教学的重视。在设计教学时,应深入挖掘教材,选择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及客观性的史料资源,并将其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其次,由于在新课改环境下,高中历史课本中增加了较多的史料教学元素,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史学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进而调动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史料实证的思想充分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史料的真实性及科学性,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进而提升其历史分析能力。
  2.注重学生的自主收集
  历史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收集史料信息资源的机会,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历史纪录片、考古现场、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当事人访谈等方式去收集相关的历史材料,使其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甄别信息和应用信息,从而培养其史料收集能力。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考证与甄别,通过不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史料实证方面的历史核心素养。
  3.采用丰富的史料
  陶行知先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曾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由此可见,新鲜、有趣的事物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选择新颖、有趣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材料,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史料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意识。但由于历史课本内容存在局限性,部分史料的呈现较为简单,缺乏丰富性,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对史料的分析与探讨。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与经验,对史料进行有效填补与完善,提高史料的丰富性,进而发挥史料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进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收集一些同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叙述以及动画等,推动学生“神入”历史情境,获得历史认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史料进行实证分析,形成历史的证据意识。教师还可进一步点拨学生运用对比互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当下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思考所获资料的真实性,发现漏洞,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更好地获得真正的史实。   4.开展有效的教学提问
  陶行知先生曾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在历史课堂中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史料实证教学时,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乐于动腦,积极回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求真精神。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上课的侧重点放在知识的讲解上,并未在课堂上进行过多的互动,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合理运用史料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能不断汲取除课本之外的新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认识。此外,还能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及理解能力,使单向教学逐渐向双向教学过渡。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以及音像史料等均为常见的史料。还需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设定,避免出现问题难度过大或难度过小的窘境。同时,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从而逐步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5.引导学生解读史料
  教师应当从引导出发,逐步增进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兴趣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更好地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解读什么、如何解读以及为什么解读这三个部分来引导学生解读史料,进一步锻炼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能力。其中,“解读什么”指的是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解读。“如何解读”指的是通过三个科学步骤来完成史料的解读:第一,信息的提取;第二,要点的概括;第三,批判理解。“为什么解读”指的是通过借鉴历史来解读史料,加深并增进学生的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
  6.加强史料实证题材的训练
  在史料实证素养学习中,学生不但能从中获取史料知识,而且能增进其自身的辨析能力,以做到重现真实历史的目的。近年来,史料分析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高,可见史料知识的学习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可在以往新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中挑选出与该节课内容相近的历史题目,以强化学生史料实证题目的解答与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给学生带来四点优势:第一,能够使学生结合不同的史料信息,判断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第二,能够使学生在图片型、数据型以及文字型等不同史料中提取出正确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第三,能够让学生在第一、二种优势的基础上,重构历史;第四,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或课堂中遇到的史料问题,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以2018年全国高考试卷为例,开放性试题文献史料主要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在《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中的看法:“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在史料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其展开了实证辨析,深刻评论和阐述了西方崛起的理由,并能够以自身的观点充分论证了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与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带来的积极效果。通过借助高考命题等相关史料实证题材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而且提升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四、结语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料为载体的必修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论证、分析来汲取历史知识及增进历史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指导学生合理收集各类史料,并分类整理和甄别信息,做到去伪存真。充分运用史料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上能够运用实证的方法尝试解决,并基于对现有史料的分析得出自身对历史的客观认识,真正做到“论从史出”,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江年国.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实证刍议[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8):72-73.
  [2]王建峰.史料实证视域下史料选用策略——以“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为例[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2):26-29.
  [3]季芳.聚焦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J ].江苏教育研究,2016(11):18-19.
  [4]徐永琴,何成刚.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4解读与教学建议[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2):45-51.
  [5]肖勇.立足高考真题,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8):15-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1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