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语文学科立场的情感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兰

  摘要: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在各学科都可以渗透,而语文课程由于其课程性质,教材特点等先天存在着进行情感教育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语文学科特点证实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在语文课堂上促进情感教育的原则。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立场 语文阅读教学
  
  1、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情感教育,是把个体的情感状态与发展置于教育的活动下,对人的情感施以教育的理论和引导,促使个体的情感健康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个体智力、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地产生新质,促进个体成长,走向新高度。同时也把人的心理机制、情感机制与生理机制综合考虑,研究其一起协调发挥作用的条件、要求以及效果。情感教育要求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和倾向,形成新的、积极的情感品质。它应该,也必须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情感教育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有涉及,而语文课程由于其品质与立场的特性,存在着较为丰富的情感教育的因素,大量情感蕴含丰富且情感倾向博大积极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入选语文教材,促使学生去领略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这种情与情的交流,是一种熏陶,潜移默化,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有组织有序列,从而教学效果必然有更显著。语文情感教育,是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情感教育的特点、方法,结合语文教学的性质与原则,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施以语文审美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进他们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
  2、学生对情感教育的需求
  2.1情感是人的基本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是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具体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的需要等等,在前面各低层次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也是对情感的需求。因此,教学活动必须是伴随有强烈情感因素及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乎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淘汰下去。这是人的需求,同时也是人类的进步。
  2.2情感教育是人格形成的催化剂
  情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学生的成长需要情感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情感的力量是超乎寻常的,它可以使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也可以使人意志消沉,精神没落。如果学生在受教育期,情感得不到关注,得不到寄托或是安抚,对于其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宜的。在学校里,教师是与学生心理距离较近,一个在学生面前常常面带微笑的教师、善于给学生积极鼓励的教师、能欣赏学生小小进步的教师,都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会使学生从心底里把教师当作楷模,从教师的言行中受到陶冶和感染,也会从教师身上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依托,这对其完整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2.3 语文阅读中学生需要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读者也是作品创作的参与者,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读者的个性化解读才是作品的最终归宿。语文课堂上对于文本的讨论不存在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经验总结、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解读,这样的解读带动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这也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在与作者和作品的交流中期待着情感的共鸣以及情感高潮,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而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因素,学习兴趣更浓,学习的内驱力会增强,学生也能保留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达到对语文课文的更深刻或者更多元的解读和领悟。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讲,
  情感教育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3、语文学科立场
  3.1语文学科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其中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人类文化,包括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精神信念、道德品质以及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同时,“人文性”还应体现人本主义,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语文教育必须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人物、深刻而细腻的情节熏陶感染学生,使之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3.2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就语文这一科而言,情感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美,即语言美、道德美、情感美、形象美等,通过对美的体验来唤起情感高潮,达到与文本、作者、编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大多数为文质兼优的典范作品,它们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等美的结晶,读后齿颊留香的优秀篇目比比皆是,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元素,对于陶冶学生性情,涵养他们的心灵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以及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学作品真正融为一体。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利用学科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审美情感教育,融情感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和无尽的吸引力,才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把学生引向真、善、美的轨道。
  4.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欣赏作品正是与文本对话、接受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实现“以情会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利用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与高尚的心灵对话。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4.1、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感染和影响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带动,师生之间也相互影响。和谐的情感教育氛围应该是轻松自由愉悦的,师生之间沟通顺畅,学生之间积极探讨,整个课堂是一种融洽的、活泼的秩序。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就必须营造出情感交融、心灵相通的氛围。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应时时注意把握自己的情感,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始终铭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4.2引导学生感景悟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做学生求知过程中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知识的主动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让学生进入情景,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使学生受到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进入文中的角色。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音乐,可以借助感情细腻丰沛的诗文词句,还可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总之方法多样,要根据具体的文章考虑学生的状态来设计。这种特定的情景诱发的感知,是一种浸润着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特定情景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巩固,以此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其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信心和乐趣。
  4.3、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真正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基于这一点,教师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质,尽可能地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经常让学生对你的教学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教师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经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所以对于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或是正统的形式,只需要一个理念――有意义的多变和有目的的组织。在此要强调教学方法,是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手段的高明与否直接影响了实现效果。但是不能把手段看成是根本,教学方法是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组织有序的手段高效地获得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的有趣新颖多变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和求知欲,从而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且高效,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所以,教学方法也显得特别重要。立足于这一理理念,教学方法应该可以走出一条开阔自由的大道。而学生,也会因为情感被唤醒带动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特定的情景氛围,这样的感同身受,如身临其境,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尽得攀援之情趣,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愉快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赞可夫.和教师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5]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