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口老龄化:21世纪的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勤

  人口老龄化浪潮已遍及全球。从国际范围看,老龄问题是21世纪公认的世界性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龄问题也日益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即成为老年型人口,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200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口将持续迅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5%,2030年进一步升至24%,2050年则将达到33%。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高龄化增长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各种问题统称为“老龄问题”。“老龄问题”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随着个人逐步衰老所带来的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要和问题,国际上称之为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国际上称之为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从微观来看,在社会经济迅速转型背景下,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国的老年人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1.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仅在城市中普遍建立,但经历了几十年低收入就业期,老年人的积蓄很少,工资改革和物价的调整,导致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退出了生产领域的老年人容易陷入贫困。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而广大农村老年人尚处于社会安全网之外,他们的收入保障问题更加严峻。
  2.保健与照料。高发病率与低收入的特征使得老年人的医疗问题突出,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人的增多对照料服务的需求增加。然而,以子女供养为主的家庭养老制度面临危机。一方面,由于妇女广泛就业、代际分离、劳动力流动、工作压力等多方原因,极大加重了子女供养、照料老人的负担;另一方面,文化领域中的变化导致青年人中赡养父母的道德观念日渐淡薄,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变得难以奏效。各地老人因得不到子女赡养而引发的案件逐年上升,老人被遗弃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在广大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更为突出。
  3.住房与环境。自从住房制度转向市场化后,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有限,许多人无力买房,不得不居住质量较差的住房。老年人的住房与年轻人的住房呈现两极分化倾向。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青年拥向城市,老年人被留在农村,他们失去了传统的家庭支持,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时难以获得所需要的照料。
  4.精神健康及心理。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家庭环境,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也产生巨大影响,独居、丧偶,增加了孤独感和寂寞感。老年人中精神性疾病的发生增多,抑郁症、老年性痴呆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5.闲暇生活。离开了尽享天伦之乐的大家庭环境,漫长的退休时光如何度过,成为老年人群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寿命的延长以及近几年的早退休浪潮,使得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6.安全。衰老、独居、脱离社会、缺少文化,导致老年人常常成为各种犯罪、抢劫、诈骗等活动的牺牲品。由于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商品经济的拜金主义的冲击,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每况愈下。歧视、排斥、虐待、遗弃老人,甚至对其实施暴力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尊严和生命受到威胁,老年人被迫自杀的情况各地均有发生。
  人力资本的缺失以及社会转型中各种外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风险,承担着更大的社会改革成本。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作为一个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社会问题,老龄问题不解决好,必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及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方面的问题
  从宏观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会带来深刻影响。突出表现在:
  1.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每100名适龄劳动者相应的老年人数)仅有16%,预计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需要保障的人口迅速增多,不断上升的退休成本对财政带来挑战,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极大的压力。目前,离退休费用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面临的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显著加大。老年保障支出的加大,将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
  2.医疗保险制度。老年人对卫生保健服务需求高于其他人群,一般来说,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其他人群的3~5倍,这无疑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压力。以美国为例,老年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并不多,但是占政府支出的比例非常高,医疗保健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直线上升,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技术和康复水平,减低医疗费用,成为世界各国在人口老龄化时代普遍需要解决的难题。
  3.劳动生产率。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劳动力老龄化容易给技术更新和行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困难,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受影响更为严重。
  4.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老年人口的增长会使老年生活用品和老年服务的需求增长,社会面临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新任务,需要增加对退休金、医疗保险、卫生设施、老年福利机构和服务的投资,相应减少对生产部门、教育部门的投入。
  5.社会服务。空巢家庭浪潮席卷各地,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老人家庭的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随着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中痴呆、卧床者大量增加,照料老人,特别是照料那些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而城乡家庭养老条件却明显不足。全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老年长期护理已经成为城市中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发展趋势看,老龄化使得高龄老人增多,许多家庭出现两代老人需要供养的情况。另一方面,生育率降低减少了家庭供养和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家庭结构,加大了家庭养老的压力。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陆续进入老年期,今后几十年,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将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老年长期照料的社会成本往往非常高,负担很重,人口老龄化形势预示着我国未来养老的挑战是巨大的。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些压力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普遍。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叠加,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改革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三、做好老龄工作,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一)联合国的行动
  中国老龄问题的解决与国际大背景分不开。上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大会通过了联合国系统老龄工作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目的在于促进世界各国重视老龄问题,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敦促各国政府创造条件,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本次大会的召开把老龄问题正式提上了世界事务日程。

  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了第二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大会确定了21世纪老龄行动的指导思想:着眼于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老年人的潜能造福社会,实现积极的老龄化,促进代际平等与团结。会议发表了《国际行动计划》,要求各国制定三大优先政策。第一优先是“老龄化世界的发展”,使老年人必须充分参与发展过程并平等地分享它的好处。第二优先是“促进老年健康与福利”,通过个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创造支持环境,将健康和福利带入老年。第三优先是“确保能动而支持的环境”,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能动的环境。这三个“优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报告还指出,政府在“行动计划”概括性建议付诸执行方面负有首要责任,同时,非政府组织所起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二)中国政府的行动
  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之后,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为常设机构。从此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老龄工作。世纪之交,党和政府更加重视老龄问题,1999年成立了由28个部委组成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的老龄工作,并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等重要纲领性文件。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指出,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正确处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加快体制创新,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协调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老龄事业,认真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了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协调高效的老龄工作体制。并积极推进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为老服务网络和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老年用品市场,进一步营造了敬老、养老、助老和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进入“十二五”时期,面对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形势,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把握老龄事业发展规律,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面临的而又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作者: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郭建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3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