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机”可贵生态无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杭邦华 尤展

  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全国唯一的有机食品基地县、国家食品安全政府特别贡献奖……一张张“名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时期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宝应县将优越的生态条件作为县域经济的强势竞争力,大打有机农业牌,不仅将有机农业打造成高效农业和富民产业,更推动了绿色意识深入人心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宝应,改革开放之初,既无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又无苏北地区的政策优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一直困扰着宝应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对有机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而宝应水网密布,生态优越,有着发展有机农业的得天独厚优势。为此,宝应独辟蹊径,顺应市场需求,充分依托生态优势和“四水”(水稻、水生植物、水产、水禽)地方特色,前瞻性地发展有机农业,将有机农业打造成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1999年全县第一家有机食品企业中宝德园有机农场成立以来,宝应稳步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发展有机农业对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03年宝应出台了江苏省首部有机产业发展规划,不仅为全县有机农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还明确要求全县范围内禁止新上化工项目,着重发展清洁产业。目前,全县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了三级标准,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土壤未检出重金属,全县地表水全部达到生态功能区要求。着眼于有机农业集聚发展,宝应又成立了江苏唯一的省级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与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有机农业核心区实行两区合一建设,集中打造全县有机农业发展的核心板块。通过培育有机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有机农业品牌,宝应有机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也得到有效提升。全县初步形成东荡有机水产及水生蔬菜、运西有机稻米及有机水产、沿运河有机果菜及花卉苗木三大产业带,发展有机农业基地规模10.8万亩,涌现出水仙、泰基、正润、康乃健等一批规模企业,创建了“宝应湖”、“宝应泰基”等一批有机产品品牌,在周边各大中城市开设了50多家有机农产品专门店。宝应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基地。
  随着有机农业发展平台的逐步建成,科技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大幅提升,在宝应大地上,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各显神通,竞相风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机农业风生水起的秀美画卷。
  
  生态旅游引领农业发展
  
  江苏正润生态园可谓独具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项目。正润生态园是由上海正润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集生态旅游、生态住宅、生态产业示范于一体的有机农业项目。生态园拥有原航运林场和周边村庄近10000亩土地及沿宝应湖4500亩水面,借助有机农业形成了独特的“农游结合”模式,通过开拓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以有机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推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原先生态园一直在为自产的有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而随着旅游项目的逐步开发,正润生态园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水”、“绿”、“野”、“趣”四大主题渐成规模,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好去处,每年吸引20万左右的游客前来游玩,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难题也迎刃而解。游客们不仅在游玩之余采购部分有机农产品,还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很多有用的市场信息。下一步生态园将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搭建有机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全县的有机农产品在园内进行销售,同时在上海、南京等地和相关客商合作开设销售窗口,进一步畅通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规模集约提升传统种植
  
  有机水稻种植是宝应有机农业中的重头,占到全县有机农业基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种植有机水稻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以降低原先地块上的化肥、农药残留,为了保证品质每年只能种一季,而且施加有机肥、绿肥以及生物治虫的费用较以往的化肥、农药花费更高,同时种植有机水稻的地块最好能够相对独立,防止周围地块施化肥、农药对其的影响。这对规模集约种植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宝应的有机水稻种植规模都比较大。如康乃健公司的有机农场,其水稻种植面积接近1500亩,且位于一块独立的圩区。除了施加有机肥外,还利用豆类作物根系固氮的作用,在地里种植豌豆作绿肥。有机水稻种植期间,采用稻鸭共作的方法,在每亩稻田里放养15只鸭子,让鸭子在稻田里捉虫施肥。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虽然种植有机水稻产量只有普通水稻的一半,而且只能种一季,但在宝应当地市场有机大米零售价格达到每公斤20多元,是普通大米的6-7倍,再加上田里放养的鸭子可以卖到约100元一只,每亩总的收益可以达到种植普通水稻的4--5倍,如果大规模种植,效益颇丰。而总部在北京的宝应泰基公司其有机水稻种植规模更是高达6000余亩,年产量约200万公斤,加之拥有较为完善的销售渠道,收益更为可观。科技品牌驱动产业升级
  位于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的江苏水仙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主要从事中华绒螯蟹、中华鳖和大宗淡水水产的苗种繁育、养殖、加工以及淡水水产新品种研发、新技术示范、新模式推广。公司非常注重科技的应用,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研示范基地,并和国内许多著名高校紧密合作,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研究生工作站。2006年,公司生产基地被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认证为有机产品基地,他们制作了有机水产生产标准,推行工业化养殖。在生产中,公司对清塘、苗种投放、投入品投放等环节,全程记录跟踪;在销售中,该公司建立产品批号系统,将每批产品的生产塘口、起捕时间、起捕数量等编入批号系统,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为了让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他们注册了“宝应湖”商标,该商标2004年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公司生产的“宝应湖”牌有机蟹、有机鳖更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供不应求。其中,“宝应湖”大闸蟹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十大名蟹”、“江苏省名牌产品”,并在香港、上海及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推介会上获得金奖。公司养殖的4只装有机蟹,一度卖到了800元一盒,除了在国内销售,还成功打入新加坡和港台地区。循环经济打造低碳农业
  在实践中,宝应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有机农业的发展,以饲料、肥料和沼气为纽带,先后总结出多种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位于夏集镇的养鸡专业户王庭余,养蛋鸡6万多羽,有着较好的收益。有了资金如何投资,让老王费尽了思量。他在宝应县城买了门面房,想找一个投资项目,可是找了半年多也没有个好项目。老王的眼光又回到了他的养鸡场,鸡粪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何不利用“鸡一沼气一稻”的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种植有机水稻呢?为此,老王成立了庭余有机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建起了沼气池,将鸡粪放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不光自家可以烧饭生火,还无偿提供给周边十余户人家使用。同时,又以每亩800元向同村农户租下400余亩耕地,搞起了有机水稻的种植,将沼渣用作有机肥,沼液不光可以当肥料,还能杀虫。此外,他还购置了烘干机等设备建起粮食加工车间,机器用的电就是靠沼气发电。老王的鸡粪沼渣肥力远远高于普通有机肥,水稻的产量也比普通有机水稻高出一截。经过2年转换期,今年就可以收获到通过认证的有机大米,老王对秋天的收获充满了憧憬。
  责任编辑:尤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