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世界瞩目,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问题之一就是粗放式增长现状需要改变。公共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是公共管理创新的基础,用公共管理创新协助经济发展。但是现阶段,公共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公共管理主体单一、管理方法滞后、协同意识不够、模式需要完善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将法治思维贯彻到公共管理中,完善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制度等等,以期让公共管理创新更好地协助经济发展。
  关键词:协同发展;公共管理创新;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9-0001-02
  引言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大,中国经济体量在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即目前经济增长以粗放式增长为主,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同时经济增长的效率以及质量有待提升。基于这种背景,由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可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本身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因此政府提出通过加强公共管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让经济与公共管理职能共同协同发挥作用,推动经济有质量、全方位地发展[1]。
  一、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公共管理创新的定義。公共管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要求,在快速经济发展时期,公共管理制度应当辅助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要求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原有的公共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此外,为了更好发挥公共管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更好发挥公共管理制度的协同作用。公共管理创新指的是依据对公众利益需求的评估与确定,对现有的管理制度以及思维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性实践,例如对公共管理制度的修改与完善等。黄雷和叶勇提出,公共管理创新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观念创新。行政当局需要转变思维,突出服务思维,关注人在管理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将法治思维贯彻公共管理进程始终。二是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更为关注公众实践,将公共管理进行落地。三是实践创新,时代在不断变化,对于公共管理实践也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实践需要与时代同行,适应时代以及经济发展要求[2]。总之,公共管理创新就是需要从思想理念到制度以及实践的全方位创新,让公众的利益不断得到保证,更好驱动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的定义。经济发展在经济学中属于宽泛的词语,不仅意味着经济体量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生活的提升。从广义来说,经济发展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经济量的增长,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经济量的增长;其次,是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其属于经济发展中结构的改进;最后,是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一点,意味着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效率以及质量得到保证,经济可以更为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范围越来越广,其具体定义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经济发展都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三,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公共管理的实施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国家机构、非营利公共组织以及其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并提升公共利益。
  首先,公共管理创新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共管理是政府主导,针对社会公众的需求,根据经济发展的状态以及方向进行的全面管理。一方面,公共管理创新可以直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创新可以协调社会公众各个群体的利益,属于社会再分配的重要范畴。我国经济属于市场经济,主要依托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分配,这种分配下容易出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公共管理正好可以解决这些相关问题,公共管理聚焦于社会公平,利用公共管理工具实现资源的再分配问题。聚焦于公共问题的解决以及创新,可以弥补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创造更好、更稳定的市场环境,服务于经济的发展[3]。
  其次,经济发展为公共管理创新提供基础。公共管理是基于社会资源以及公平原则进行的再分配,缺乏经济的支撑,则公共管理实践犹如空中楼阁。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社会公众资源也不断累积,有更多的资源可以进行分配。公共管理则是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再分配,进行资源配置,保证公平基础上提升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总之,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公共管理创新有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更稳定的环境,而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经济主题,他们发挥的作用不一样,追求的利益之间也存在差别,利益之间存在交叉与竞争。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公共管理在其中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二、公共管理创新实践现状分析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论述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作用,但是在实际中,公共管理创新实践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以下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公共管理主体比较单一。公共管理需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问题,各方的利益以及需求都不一样,面对日益增多的利益群体,需要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从中协调。但是在现阶段,公共管理创新主体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力量在其中协调,非营利性组织等团体在公共管理作用的发挥仍然比较弱。目前发挥力量的仍然是单一的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水平取决于该主体,主体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公共管理水平,面对多方的利益群体,单一的主体也难以从中进行有效协调,最终影响公共管理水平。   第二,公共管理方法滞后。政府目前作为公共管理主要实施方,现阶段主要采取强制性的方法进行公共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公共管理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大家愿意去参与公共事务,充分发挥自己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但是,政府目前实施的管理方法不适合公共管理发展需求,无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无法对公共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实践,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对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意识不强。意识属于思想,会直接指导社会实践。经济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创新协同作用的发挥要求越来越高,虽然现阶段公众的公共意识觉醒,但是对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经济发展作为主要考量标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依然作为地方官员业绩的考核标准,经济增长自然而然成为主要追求的目标,也就忽视了社会福利等公共事务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公共管理中,公众的监督是其中重要部分,但是现阶段的公共管理实践中,政府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公众在公共管理中的参与度低,公众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公共管理,公众需求与公众管理匹配性得不到保证,公共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四,公共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公共管理可以提升公众对于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满意程度,这一命题是以公共管理正确有效实施为前提的。在实际中,公共管理以教条形式进行管理,对公共管理中的各个步骤进行详细规定并实施,缺乏灵活性。此外,经济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的,与其协同发展的公共管理制度也需要其用市场机制进行运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当前公共管理方面政府参与程度太高,市场在其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未发挥到极致。
  第五,统一的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制度是公共管理行为的标准,它可以保证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在实践中,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尤其是涉及到跨区域的公共管理制度。由于我国行政区域多,各行政区域相对独立,而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极容易在不同区域下有不同的经济管理制度,没有相对统一的公共管理制度协调各地的公共管理服务,经济是在各个区域流动的,基于这种情况,各地地方公共管理制度难以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4]。
  三、公共管理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理论上,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协同发展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两者仍处于不对称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公共管理创新。但是在前期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遗留了很多社会以及公共问题,经济要不断发展,就必须平衡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提升公共管理水平,让公共管理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就是让经济继续平稳地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一,将法治思维贯彻到公共管理中。法治代表的是社会的进步,是社会有序运作的重要保证。在前期公共管理中,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等推进,不利于公共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也无法顺应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需要。21世纪,依法治国,以法治代替人治,提高管理的公正性。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应该转变公共管理思路,加强法治在公共管理中的建设,让公共管理有法可依,用法律保障公共管理的运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公共建设以及水平提升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第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制度。公共管理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推进社会建设。对于公共管理制度来说,这一制度的建设应站在公众的角度,符合大多数公众的利益。将政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实施方,同时应该相应建立监督制度。一方面,监督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制度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提升公众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贯彻政府的执政理念,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公共管理监督的完善,可以有效保证大多数公众的利益,提升制度的有效性。在公共管理制度中,可以面向社会广泛招募监督员,在制度实施前,对制度进行听证,收集公众意见,从监督人员构成以及监督工作开展两方面完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三,创新公共管理措施。管理措施是影响公共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管理措施应该与时俱进。首先,公共管理措施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公共管理措施要面向公众,符合不断变化的公众的需求。公共管理措施一成不变,纵使执行得再好,也难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更有甚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创新公共管理措施不仅要根据经济发展趋势不断进行调整,与经济发展趋势保持步调一致,还要采用最新的技术辅助完成解决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如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借助社交媒体等方式收集公众意见,结合公众意见进行公众管理,提升公共管理效率。
  第四,公共管理过程中扩大参与主体,发挥非政府力量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中,核心的参与者是政府,负责公共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实施,这一现状导致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政府的力量过于强大,由于政府的管理面过于宽广,其管理机制以及水平落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要扩大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非政府力量包括非营利性组织,他们的管理聚焦点强,但是覆盖面广,如在社会中已经普遍存在艺术、慈善、教育、环保等各项主题的非营利性组织,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公共管理参与主体扩大,可以更为有效地推进公共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社会的公平性。
  第五,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管理中。在前期公共管理中,主要还是以国家政府作为主导,计划痕迹比较明显,对于市场以及经济发展要求反映速度慢。而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机制在其中运作,公共管理同样需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机制下,意味着将竞争思维引入公共管理中,市场对公共管理活动进行优胜劣汰,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适应市场效率的公共管理措施才能存留下来。公共管理创新需要协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也避免了公共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六,政府要在公共管理中充分贯彻服务思维。现有的公共管理理念中,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公众只能被动接受并执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制度,无从选择,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容易导致公众对公共管理制度以及执行的不满。将服务思维贯彻到公共管理中,让市场带动公共服务,将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领导角色转变为服务角色,保证公共管理市场的正常有效运转,提升市场运作效率。政府需要保证公共管理制度的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参考文献:
  [1]  郭俊杰,陳启豪.促进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协同发展[J].经营与管理,2017,(3):148-150.
  [2]  黄雷,叶勇.公共管理创新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5):62-63.
  [3]  陈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相关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109-110.
  [4]  张哲,夏慧.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8,(3):82-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4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