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人才培养状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条件。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现状的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感知状况,以及大学生在现行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能力状况;进而发现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创新思维普遍较低、知识运用机会较少、创造能力欠缺和言语表达能力较弱;由此提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改革的对策建议,基于兴趣导向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专业教师团队、建立课外科技团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更多交流表达机会,健全丰富考试内容和学生评价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2-0154-02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学生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之一,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风向标。从创新创业角度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分析,从中看出人才培养方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从不同方向进行分析影响力的大小,并可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设之中。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现状调查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也是重中之重。[1]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和培养方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以期能够推动高校教育培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次调研采用网络问卷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210份。调查的基本情况中,性别比例为47%的男同学,53%的女同学;年级占比情况为大一的占21%,大二的占24%,大三的占43%,大四的占12%。校内的占60.27%,校外的占39.72%。
  (一)大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感知状况
  据调查,74%的同学认为本校的课程安排比较合理,26%的同学认为本校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在对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模块的了解情况调查发现,37%的同学完全不了解,49%的同学一般了解,仅有14%的同学非常了解。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来看,理论课占比81%,实践课只占29%,而且,理论课中创新创业的课程占比不是很大,仅占29%。调查显示,78%的同学比较喜欢实践课,22%偏好理论课,在这其中72%的同学喜欢指导老师带队实习的方式,38%的同学喜欢实验课的方式。9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积极进行创新创业,84%的同学认为创业实践中专业知识很重要,但只有51%的同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创新创业类的课程,46%的同学认为本校人才方案对自己的创新创业帮助不是很大,54%认为自己自由选修的课程对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而不是学校硬性要求上的课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状况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和文献,[2-4]将本研究中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设定为三个方面,一是创业认知与意向,二是创新维度,三是思维能力,其中的创新维度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四大维度。创新知识包括基础知识、见识广度、知识运用和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力、表达能力、适应力、学习新事物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创新动机、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挑战性;创新人格包括责任感、抗压性、独立性、好奇心、兴趣、团队意识。
  从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和意向调查来看,对创新创业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人群占比分别为34.72%和41.67%,而比较不感兴趣和非常不感兴趣的人群占比分别为11.11%和1.39%,可见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的人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创新创业感兴趣程度非常高。从创业想法的角度来看,经常有创业想法和偶尔有创业想法的人群占比分别为33.33%和44.44%,几乎没有和完全没有的人群占比分别为2.78%和4.16%,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也是比例很高。
  虽然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很高,具有创业想法的人也很多,但是从对创新创业了解程度来看:对创新创业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群占比分别4.16%和23.61%,而比较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占比分別为23.61%和11.11%,还有30.56%的人群为不确定,可见创新创业的意愿虽然比较强,但是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对于创业者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学校则需要在培养计划中加强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普及,大学生很愿意和比较愿意接受相关教育的人共占为77.78%,比较不愿意和很不愿意的共占比为8.33%,接受教育的意愿也很高。
  综合来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兴趣程度、重视程度都还是很高的,只是在相关知识的了解方面有所欠缺,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则需在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教育方面着重加强。
  从不同年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对于自身的创新知识、能力、精神、人格四方面的评分均值比较高,到了大二时期则突然降低,大二至大四是逐年升高的状态。
  从不同年级创新思维均值对比来看,大一的学生数值最低,可能是由于创新思维的测评并不完全是自我评价,而是通过一些问题去侧面反映的数值,大一学生之所以对自身评价较高,可能是因为自身对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较低,到了大二对这些指标的评价标准有所升高,则认为自身的能力还有所不足,所以评分整体下滑,但到了大二至大四又会逐年升高。
  从学生对于自身的创新知识、能力、精神、人格四方面的评分标准差来看,大一比较高,而大二至大四大部分是相对较低的,标准差较高,说明各项指标的离散值比较高,大一同学对于各项指标的评价差距较大,大二至大四普遍逐年降低,离散值降低,均值的代表性升高,在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的影响下,大学生都各项创新能力值都趋于相同。由此可见,大学的培养计划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性,但是学生的培养可能具有同质化的现象。   二、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本次调研中发现,高校的培养计划对于大学生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在创新创业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综合来看虽有提升但还是有所不足之处,基于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不够了解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创新创业很感兴趣,并且很多的学生也有过创新创业的想法,大部分也比较愿意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接受创业理想培养,虽然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比较强烈,但在对创业相关内容的了解却低了很多,有意愿却无了解,则有可能是在知识获取的途径中有所不足,可能是学校对于创新创业相关内容的教育程度不足,缺乏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并且专业的教师和教育体系。
  (二)学生的创新思维普遍偏低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岳晓东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一文中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障碍: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所以本次调研将创新思维作为一个调研板块,所有大学生在此版块中评分均值为10.17分,而满分为26分,可见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是很低的。
  (三)学生知识运用的机会比较少
  除了视为标准化的问题还有知识无活力化的话问题也需解决,知识需要有活力就需要进行运用,象牙塔里的知识与现实情况发生冲突永远都是象牙塔里的知识有所不足,所以需要理论实际相结合,来弥补理论之不足,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到自身创新创业之中,知识需要运用就必然需要有知识运用的机会,在本次调研中知识运用和知识运用的机会两个题项的得分均值分别为3.52和3.29,相比较其它题项得分很低。
  (四)学生的创造力比较缺乏
  创新创业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为创造力,有的创新也是源于创造,[5]本次调研在创造力评分均值仅为3.57分,大学生创造能力还是有所欠缺,无创造也很难谈及创新。
  (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
  現今社会每个人交际圈都在逐渐扩大,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也免不了与人交际,免不了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测量的均值为3.40分,得分也还是比较低的,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被很好的表达、阐述出来就如笼中之鸟,很难得以实现。
  三、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建议
  (一)基于培养学生兴趣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
  现在大学生很难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兴趣又是非常好的一位“老师”,有所喜好才是学习和探索的最好、最持久的动力,所以学校应当在学生大一刚入学期间就要争取让其建立自己的学习兴趣,那种生硬的知识应当从其学科的有趣之处开始讲解,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持续的、主动的钻研学习。
  (二)引入“问题教法” “研究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
  打破课堂上那种以老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引入“问题教法” “研究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教学内容会比被动式学习更加记忆深刻,从长久的教育来讲更为有利。
  (三)建立专业教师团队,鼓励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加强建设专业的教师团队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积极创新、敢于创新。适当开设一些培养创造力的有关课程,如思维科学 、创造心理学除了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适当开设一些培养创造力的有关课程 , 如思维科学 、创造心理学、哲学、艺术鉴赏等,这些课程看似与专业课程无关,但实际上是提高了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知识灵活性、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对创新创业重要培养方式。
  (四)建设以课外科技团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
  在正常课程之外,可以建设以课外科技团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让老师带队、学生辅助一同进行课题研究,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知识运用的机会,并且有老师带领也不至于让学生毫无头绪的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是会增加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研究结束之后还有可能增加学生的知识运用之后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研究以及创新的渴望度。
  (五)给予学生更多当众表达交流的机会
  表达能力的欠缺是可以通过经常的锻炼来进行提升,这种锻炼则需要有足够的锻炼机会,老师在课堂中就可以增加学生当众表达讲解的机会,并在学生表达之后予以一定的评价和指正,让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和进步。
  (六)建立全程性、多形式的学生评价机制
  学生从小学上学以来评价体系基本都是源于考试成绩,虽然到了大学这一评价体制有所改善但依旧有所不足,考试内容要部分脱离死记硬背的概念,增加知识运用方面的考试内容并予以批改指正,评价机制也应具有全程性、多形式,综合考量学生各方面能力,考核机制也应严加管束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雍莉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6):71-74.
  [2] 韩 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21-123.
  [3] 宋晓丹,万哨凯.专业建设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52-54.
  [4] 商云龙,王 芳,王陶冶.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52-155.
  [5] 尹 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责任编辑:马 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3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