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审计共享信息“一张网”的实现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要求,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审计数据共享成为未来审计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五点共享机制的实现途径,为未来实现审计共享信息“一张网”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信息 大数据 共享机制
  审计工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免疫系统”。随着市场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时代,大数据改变我们收集处理数据的方式,但大数据信息在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审计监督工作带来障碍,提高审计共享信息“一张网”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信息共享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遏制企业运用大数据信息进行的违规行为,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
  一、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1.审计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储备,高端审计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审计建设的瓶颈。若想实现审计信息“一张网”,前提条件是让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跟随时代的需求而有所提升,熟练运用计算机云技术和共享平台,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的意义。因此,可以对现任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软件运用的专业性培训,或者在高校中添加专业性课程,使学生了解现阶段审计模式的改变,能够运用审计软件查找信息。
  2.伴随着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发展,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对被审计的工程项目进行深入了解,我国在进行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审计前,通常会对审计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或聘请专家辅助审计,但这种形式通常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若想改善这种情况,第一,增强审计人员对所审项目的专业熟知度,审计人员不可能也没有精力熟知所有工程项目,这就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分类,改进人才培养计划。审计机关可以联合高校开展方向性审计人才培养计划,比如结合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学科知识与审计专业知识结合授课,培养水利建筑方向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不仅能够减少审计人员的负担,还可以提高审计质量。第二,建立审计人才库,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分配,将审计人才送往其擅长的审计方向岗位进行就职。第三,可以创建复合型专业审计小组,小组中包括各项目专家和优秀的审计人才,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协调,提高审计小组工作成效。
  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内部审计在我国监督体系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外部审计很难把控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企业在信息化平台录入的数据信息的真伪难辨。因此,需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配合,内部审计是审计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能够保证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降低审计风险。
  首先,若要实现审计信息共享,构建审计“一张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应当强化对接、积极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审计结构共享。并且内部审计应当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地监督,预防管理层违背道德进行逆向选择,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记录的信息是真实准确的,提高审计的成效。其次,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在被审计单位中,内部审计人员发布的审计结果通常会受到公司管理层的干预,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改变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让内部审计部门脱离管理层的控制,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单独领导,提高审计信息的準确性。最后,若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级较多,组织结构链条较长,其内部审计监督重点通常集中在上层组织,会增加审计风险,需要将内部审计监督覆盖到基层单位。同时,要求基层单位的数据信息处理方式与上级组织统一,以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现信息共享。
  三、对审计数据库进行整理分类
  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审计数据库也应运而生,但由于政府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所应用的管理系统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各种数据的储存形式各有不同,使得审计数据很难统一,面对统计标准各异审计数据信息,审计人员也会无从下手。异构审计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整理,仍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样的结果难以体现大数据的优势,反而成为审计工作的累赘,影响审计效率。因此,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署的信息资源标准进行分析,对比现有的审计信息资源实际情况,构建审计数据中心信息分类标准并进行规范的资源编码。通过分析设计审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根据数据的内容和特色,可通过检索关键词提取数据),可以根据核心元数据内容来提取审计信息。同时可以制作审计信息资源目录以便审计人员进行查找,对目录体系的内容进行实时更新,最大限度的为审计人员提供服务,解决异构数据的困扰。
  四、适当放宽审计权限
  目前,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关键性审计信息资料会被公司冠以“涉密文件”,从而拒绝审计人员的审查。虽说公司总是存在重要性文件不能对外公开,但其中也不乏管理层为遮掩公司内部问题所找的借口,使得很多信息真假难辨。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许多审计软件对重要信息都设有审计权限,审计人员无法了解信息资料的性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明确“涉密文件”的标准,或指定规章制度,要求公司对涉密信息进行登记,在政府部门进行报备,以此来降低重要信息掺假情况的出现。同时,为了能够提高审计的全覆盖,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审计部门更多的权限,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成立审计委员会小组,使其方便审查上级政府部门的审计信息。再者,让审计人员跟踪工程或项目的的建造过程,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
  五、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
  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能够起到监督和评判的作用。然而,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仍不健全,导致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公众很难了解到审计监督的结果和成效,而审计结果又容易受政府部门的干预,通常公告的审计结果都是经过“过滤”后的结果,降低了公众的参与程度。因此,应加大审计的公开力度,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来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双管齐下,做到审计工作全覆盖。
  参考文献:
  [1]夏宏.实现审计全覆盖方法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01):42-45.
  [2]刘国常.审计治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基础防线的定位和优化[J].会计之友,2012(22):4-7.
  [3]林忠华.联网审计:困难与对策[J].开放导报,2016(03):65-69.
  作者简介:甘美泉(1995-),女,汉族,籍贯:黑龙江哈尔滨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审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9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