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花蕊 图雅 额尔敦乌日图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巴尔虎右旗畜牧业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牧区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认为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优化经营方式,降低成本提质增效,大力提升品牌效益,强化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高规模效应,多途径补齐畜牧业发展短板,为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牧区  畜牧业  发展路径
  转变畜牧业发展路径是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供更多优质特色绿色无污染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放心食品需要。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提升农业发展新动能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和总要求,结合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实际,在质量兴牧、绿色兴牧、品牌兴牧的基础上推进产业兴旺,加快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本文通过对新巴尔虎右旗畜牧业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牧区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咨政建议。
  一、新巴尔虎右旗畜牧业基本状况
  新巴尔虎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边陲,呼伦贝尔市西部,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全旗土地总面积24840平方公里,其中草场总面积3429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3328.56万亩)。全旗总人口近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2%以上。现辖3个镇、4个苏木、51个行政村,其中牧业嘎查42个, 是传统的草原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坚持“建设养畜、产业转型、稳定发展、持续增收”的发展路子,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调优畜牧业生产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畜牧业转型升级并已初见雏形。2017年年末牲畜存栏数为1354133头(只),其中,牛存栏数为79951头,比上年增长22.7%;羊存栏数为1246864只,比上年增长8.4%;肉类总产量为23121吨,比上年下降7.3%,其中牛肉产量为5361吨,羊肉产量17740吨;牛奶产量为6100吨,比上年增长133.72%。积极推广合作社型、养殖小区型、家庭牧场型、大户自建型、联户带动型的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和规模化养殖。目前,全旗共发展各类合作社136家、 “四型”生态家庭牧场41家,年销售收入已达到615万元以上,辐射带动牧民达2104户。现有肉类加工企业有10家,年加工能力160万头(只)。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2008年,“巴尔虎羊”三大国际体系认证、有机羊养殖、加工基地通过认监委审核验收。2011年,“西旗羊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呼伦贝尔草原优质肉羊的代表性产地。
  二、牧区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畜牧业“一羊独大”问题仍然突出,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新巴尔虎右旗是以传统草原畜牧业为主地区,五畜中以饲养小畜为主。经过多年的努力,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但短期内仍难以改变“一羊独大”局面。据2001—2018年统计资料,小畜头数增长22.77%,比重为90.5%;大畜头数增长1.75%,比重为9.50%,(详见上表)。可见,牧民饲养小畜头数一直有增无减,“一羊独大”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调整。而相对单一结构,更容易受制市场变动的影响。2014—2016年的羊肉市场价格走低,牧户利益受损便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教训。
  (二)畜牧业生产成本高而效益低,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随着畜牧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和畜产品价格的波动过大使畜牧业生产面临巨大挑战。2014—2016年内蒙古活畜收购价格的连续下跌和2015—2017年新巴尔虎右旗连续3年的干旱,使牧民养殖成本逐年增加,牧民收入受到影响,甚至亏损经营。加之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链条短,牧民从中间环节获利非常有限。其原因,一是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不断发展,但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多数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畜产品加工中,牛羊肉加工多是以屠宰分割后进行新鲜牛羊肉的销售,或者是冷冻加简单包装;奶类制品多是制成奶豆腐、奶皮子、奶油和黄油等,产品种类少且缺乏创新。二是缺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随着自助游的迅速增长,不仅使旅游活动变成了可以探入到草原牧区各地的没有固定路线的自主旅游,也促进了牧户游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督而增加了牧区环境压力。并且牧户游的季节性较强、规模小、产品单一,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吃住点,少数有夏季看草原、骑马、骑骆驼等体验项目,旅游资源丰度不足,资源的同质性强。三是新巴尔虎右旗地处偏远,特色产业较少,适应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完善,发展电子商务中人才资源尚显不足等等原因,全旗电子商务和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较低,规模偏小,总体尚处于落后状态。
  (三)品牌影响力相对低,畜产品优势和特色仍未被挖掘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安全、生态、优质、绿色的畜产品品牌已逐渐成为人们消费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积极探索科学养畜、产业转型、持续增收的发展模式,在培育特色畜产品品牌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自主创新打造了 “巴尔虎羊”和“西旗羊肉”等品牌。但除此之外,仍存在其他畜产品品牌优势不明显,知名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一是畜产品品牌经营主体规模较小,自主发展能力不强。目前,新巴尔虎右旗多数加工企业仍处于低水平、小规模发展阶段,多数畜产品加工企业仍以初、粗加工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精深加工、二次增值产品少。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的自我积累、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弱,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大宗、中低端消费市场,还未开拓优质、优价的高端消费市场。二是宣传策划力度不足,將品牌推广等同于在媒体上投入广告,对品牌塑造上缺乏系统的、长远的规划,没有将畜产品品牌和消费者建立有效的联系,缺乏品牌运营的经验和人才。
  (四)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牧草储备能力亟待加强   新巴尔虎右旗气候条件独特,一年四季中除了夏季降雨量多外,其余三个季节降雨量较少,尤其是春季风大,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容易发生旱灾。春旱一般发生在4-6月上旬,正值牧草返青季节,干旱导致牧草返青期推迟,产草量减产。而秋季降温速度快,霜冻期早,冬季寒冷而漫长,极易遭受白灾影响。特殊的气候条件,加上牧民饲草料储备能力十分薄弱,一旦遭受“旱灾”或 “雪灾”,牧民极易遭受损失。除自然气候因素外,还有牧区防灾减灾机制不完善,快速反应欠缺;牧民储草意识差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加强。
  (五)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牧民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牧民合作经营意识越来越增强。然而,从牧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状况看,多数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实际运作、有效益的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只是个空壳儿。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制度不健全、带动牧民致富能力弱,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多数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仍未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以合同订单、入股分红等方式联结的比例较低。
  三、牧区畜牧业发展路径选择
  (一) 适度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畜牧业產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依靠资源禀赋消耗、拼牧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式发展道路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必须调结构、优布局、提质量、增效益。因此,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对供过于求的畜产品调减,对供不应求的畜产品调增,从而使畜牧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完善、优化升级。按照“增大减小,少养精养”原则,实施“稳羊增牛”战略,适当调减肉羊产能,调增肉牛产能,建立优质肉牛产业带,降低经营风险,优化、升级产业内部结构。通过“一减一增”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进而使畜牧业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进而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拓展畜牧业多种功能,促进牧区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把产业融合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牧区、牧民。通过推进畜牧业与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畜牧业发展道路,促进畜牧业的横向发展。一方面,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的跨界优化配置,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畜产品加工质量,尽快改变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的局面,逐步实现畜产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转变,促进畜产品生产、加工融合发展,进而构建畜牧业与第二产业(加工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畜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苏木嘎查旅游,创意牧业、牧户体验等旅游精品工程,使之成为繁荣牧区、富裕牧民的新型支柱产业。还要结合牧区实际,引导和扶持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互联网+畜牧业+精深加工业+配送中心”和“互联网+家庭牧场+配送中心”等模式,完善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畜产品流通效率。
  (三)增强“品牌兴牧”观念,提高牧区畜产品品牌带动效益
  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传统优质畜产品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行具有地区优势和特色的名优品牌工作。一是加大对畜产品品牌化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及有关部门着力构建畜产品品牌化经营管理发展长效机制,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引进和完善生产经营综合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品牌为依托,把自然资源、企业资源和牧民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与牧民之间成为利益共同体,将分散生产的畜产品和集中的消费需求进行高效的衔接,增强畜产品的竞争力,建立畜产品品牌。二是加大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通过多媒体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有效提高优质畜产品收益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的同时,也做到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的优质畜产品和面向低中端消费市场的大宗畜产品有效分离,从而打开国内国际高端消费市场。
  (四)加强牧区防灾减灾能力,补齐畜牧业发展短板
  一要进一步完善牧区草料市场动态平衡机制。自治区级统一领导,各旗县根据年景,动态调控草料供应数量,在特殊年份,有效保障牲畜草料缺口,及时满足所需。二要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牧草储备设施,为增强牧区抗灾减灾能力和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要进一步加强草牧场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等生态建设工程,有效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强天然牧草供应能力。
  (五)强化新型经营主体能力,引导提升辐射带动力
  新型经营主体是畜牧业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因此,应积极探索发展牧区新型经营主体,并强化其辐射带动能力。一要通过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建章立制工作,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内部工作协调能力。二是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专业大户)+加工企业”经营模式,建立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与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一条龙产业链条,实现合作分工、共存共赢。
  参考文献:
  [1] 王关区,刘小燕. 有效提升内蒙古农牧业发展质量的思考[J].实践,2018,(4).
  [2] 吴珍彩.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畜牧业发展思考[J].现代牧业,2017,(3).
  [3] 张学刚. 内蒙古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理论研究,2017,(6).
  [4] 王均良.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畜牧兽医,2017,(3).
  [5] 陈晓林.经济结构调整中青海畜牧业发展的不足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
  (作者单位: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7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