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园欺凌现象的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文 王金荣

   摘要: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社会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其中校园欺凌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在被欺凌者的身体和精神上都造成了损害,同时欺凌者做出这一过激行为也体现了其价值观不健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种行为对维护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有着不利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分析,探求预防和整治这种行为的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行为分析;对策
   近些年,有许多校园欺凌案件的发生使人们瞠目结舌。在很多人印象里,校园都应该单纯美好的,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在学校里那段珍贵的回忆。但是,出现的各种校园欺凌案件引起人们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可怕的事情频频发生。而且,校园欺凌现象向着出现的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隐蔽性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因此寻找解决方案和措施刻不容缓。
   一、校园欺凌与道德失范
   (一)校园欺凌与道德失范
   校园欺凌是指学生间一方对另一方由于某种原因做出超出常规的行为,对另一方造成身体上、精神上的伤害以及财富上损失的一类事件。而道德失范从表面意义上说,就是其道德观念缺失从而造成一些不规范行为,因此道德失范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校园欺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因此整治校园欺凌行为对整治道德失范行为具有重大意义,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具有重大作用。
   校园欺凌具有的特征:
   1. 发生在学校或者学校周边的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攻击性行为。
   2. 一般欺凌者都是蓄意的并且长期反复的实施欺凌行为。
   3. 以被欺凌者的身体、财务、性等为欺凌目标。
   4. 欺凌者通过语言、行为、网络等各种途径对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二)校园欺凌的构成
   校园欺凌包括欺凌事件涉及到的人、实施的欺凌行为以及欺凌事件发生的地点。其中,欺凌事件中涉及的人又包括欺凌行为的实施者、欺凌行为的承受者和欺凌事件的旁观者。欺凌者是施加欺凌行为的一方;被欺凌者是承受欺凌行为的一方;旁观者可分为协助者、起哄者、局外人和保护者,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协助者和起哄者会激励欺凌者对被欺凌者施加欺凌行为,局外人基本上没什么影响,而保护者可以削弱欺凌者对被欺凌者施加欺凌行为的念头。
   欺凌事件中涉及的人的角色也是变化的,欺凌者可能会被更强大的他人欺凌而转变为被欺凌者;旁观者也可能会转变为欺凌者。
   (三)校园欺凌的分类
   根据欺凌对象和途径的不同可大致分为:1. 言语欺凌。是指欺凌者通过言语上的刺激、讽刺、谩骂被欺凌者的一种欺凌行为。2. 网络欺凌。是指欺凌者通过在网络上诋毁、造谣等行为对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伤害的一种欺凌行为。3. 身体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做出过激行为而对被欺凌者身体造成伤害的一种欺凌行为。这是最容易辨认的一种欺凌行为。4. 关系欺凌。是指欺凌者通过拉拢关系孤立、冷落被欺凌者的一种欺凌行为。
   根据形式又可以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当着被欺凌者面对其实施欺凌行为;间接欺凌就是欺凌者在被欺凌者背后暗地里實施欺凌行为。
   二、校园欺凌案例
   本是青春阳光的校园,却被各种校园欺凌案件撒上灰暗,令人发指。例如,北京中关村二小学生家长描述,孩子长期受到同班两名同学的欺凌,甚至遭到这两名同学用厕所垃圾桶扣头。江西省玉山县教体局称,某中学八年级和九年级两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小矛盾,导致一名女学生被其他几名学生联合殴打并被逼迫下跪。济南历城区某中学初二女学生雯雯因多和同班一个男同学说了几句话,而被该男生的女朋友找来两个同伴扇耳光。2017年4月10日,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河道初级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打架事件,两名初三学生和两名初二学生因一些琐事产生矛盾、发生口角,在厕所内打架,造成一名初三男学生死亡、另一名男学生受伤,两名初二学生事发后逃跑,后又投案自首。
   三、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
   原因一: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造成价值观念及认知能力不同。
   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处事态度等。欺凌者多为价值观念不全、具有认知偏差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对其可能是溺爱过度,对他们过度纵容,从而导致他们形成了不管他们造成什么后果,父母都可以为他们承担的错误观念。又或是家庭内部关系就是僵硬的,使孩子形成了僵硬的人际交往模式,这往往更容易使他们变成校园欺凌主体的欺凌者。
   与上述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教约束过多,孩子犯了错误只会一味地责骂,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样会使孩子过于服从他人、不敢反抗,甚至不敢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偏内向、没有很多的朋友,性格软弱孤僻。这样的性格也会使孩子更容易沦为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
   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对旁观者对待校园欺凌事件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乐于助人,那么孩子很可能在发生校园欺凌案件中挺身而出,从而削弱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的势头。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别人的事不要管、免得引火上身的话,这样的孩子在面对校园欺凌案件的时候通常都会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原因二: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不同造成处事态度的不同。
   除了学生所处的家庭坏境影响学生行为以外,学校的环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处事态度。首先,学校内部的风气渲染着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假如学校里吵闹成风、班级内部不团结,经常勾帮结派的话,那么这个学校里的秩序也不会好,很多学生也会把吵闹、打架看成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就容易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相反,如果学校里一片宁静柔和的话,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微笑示好,那么在同学间遇到矛盾的时候也会以宽容友好的态度来处理,这样就不容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其次,教师的奖惩方式、教学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顾及到每位同学或者说教师奖惩方式缺乏公平性,那么可能就会引起被冷落同学的不满,这些不满就会撒到他们认为老师偏向的学生身上,从而引起校园欺凌事件。如果教师顾及每一位学生,在一些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他的特长,奖惩方式也采取公平性的原则,这样的话就能很好的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原因三: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了道德观念的不同。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学生的个性、人格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假若社会中多为乐于助人、友好、善良的人,学生总会看到大家以礼相待、帮助他们的画面。而在处于学生时代的这个时期,效仿能力也是十分强的,所以学生也很容易形成友好、乐于助人、礼貌的特质。这也为不形成校园欺凌事件奠定了基础。
   相反,如果社会总发生一些不友好、争吵的事,或是说学生总会看到以强凌弱、吵架等画面,那么很可能在以后面对事情的时候,学生就会想采取暴力、吵闹解决这件事,而不是心平气和、冷静地想解决方法,因为人们总是想不被欺负,做强大的一方,所以他们就会选择做欺负别人的那一方。因此这也会增加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几率。
   原因四:法律规制的不足造成大多数校园欺凌案件无法进行处罚。
   虽然我国对此类事件有相关规定,但是由于承担刑事责任具有年龄限定和轻重程度的限定,大多数的校园欺凌案件无法进行处罚。这也造成了学校和家长不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对预防和整治校园欺凌行为产生了阻碍作用。
   四、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
   策略一:家长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既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也不能一味地约束管教。要努力使孩子的性格既不过于强硬也不过于软弱,能够以友好的心态对待各类事。举例告诉孩子对一件事怎么做是好怎么做是不好,以及处理这件事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应该怎样面对。以此来培养孩子正确的的处事态度,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要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摒弃阶级意识,不是强大的就可以欺负弱小的,也不是某一方面弱的就要心甘情愿受欺負,提升孩子的人人平等意识。
   策略二:学校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律普及。现如今,大多数学校注重的更多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方面教育。而为了预防和阻止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学校应该多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也应该开展法律方面的课程,宣传关于校园欺凌处罚、未成年人保护等等法规,使学生认识到触犯法律的严重性和如何根据有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策略三:教师采取以公平性为原则的奖惩模式,在日常教学中要顾及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较差就总是批评他,上课不提问他。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也要尽量让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经常开班会,提高班级内部的团结力、凝聚力。
   策略四:完善关于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有效控制一件事情发生的方法就是让人们意识到做这件事的严重后果。因此,完善法律体系是防止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方法。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等都对校园欺凌行为不够重视,而学校在发生了此类事件之后也希望尽快平息,所以大多校园欺凌案件的解决方式都是把学生带回进行道德教育。但是,如果有相关法律规范的话,相信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也会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韩冰,乔桂娟.关于消除校园欺凌现象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8(04).
   [2]施长君,纪艳婷,刘凤权,施洪闯,狄爽.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18(02).
   [3]卢一凡,胡明阳.对严惩校园欺凌事件的冷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8(02).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0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