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企合作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分析校企合作的意義,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从高校、企业及政府三个角度对推动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发展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005-02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用人难的不协调现象。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强化校企合作,完善育人机制变得越发迫切。
  (一)对高校的意义
  1.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部分地方院校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不符,加之实验条件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信息,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力求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1]。
  2.有利于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企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具备最真实的工作实践环境,通过为教师提供科研便利,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等,都是地方院校从其他渠道难以获得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以上要素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之中,优化整体的教育资源。地方院校在无须大规模投入的前提下,弥补了教育资源的短板[2]。
  3.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地方院校的教师多数是从校门走入校门,只是角色发生了改变。虽然拥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教学过程往往侧重于理论而忽略实践,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强化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项目的研发,都有助于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对企业的意义
  1.有利于满足企业人才需求。高校毕业生无疑是企业人才的重要源泉,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为自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储备后备力量。Coppers和Lybrand的相关研究表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生产效率要比同行业其他企业高出59%左右[3]。
  2.有利于提升行业研究能力。对于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而言,必须加强对自身发展规律和潜在风险的研究,才能把握机遇,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防范并化解风险。作为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的高校而言,恰恰可以发挥其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研发问题和技术难题。高校教师普遍具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与企业人员共同加强研究与市场分析,必然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有利于在职员工素质的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是企业持续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在职人员再培训成为企业的一种迫切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和自身的学科与专业优势,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保证在职职工素质的不断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二、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层面
  1.高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仍有部分地方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门办学的保守观念依然存在,意识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方面。究其原因,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在工作量认定、工作业绩、职称晋升等方面都不能体现这方面工作的贡献,校外和校内指导教师的相关待遇也未能有实质性的提高,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此外,校内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也使教师很难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
  3.高校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不足。由于高校教师大部分缺乏行业经历,科研工作侧重于理论研究,对贴近市场的应用研究缺乏投入,真正为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另外,由于研发项目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流程,教师难以真正融入经营过程发现并解决问题,校企的交集少,合作基础脆弱。
  4.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已有校企合作方式多为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讲座、交流,有时只是为评估需要而签署一份简单的协议,或者只是挂个实习基地的牌子而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很少征求企业意见,对于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高校又缺乏相应的关注。部分合作是建立在教师私人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而名存实亡[4]。此外,通常是高校主动寻求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处于买方市场,并不主动[1]。
  (二)企业层面
  1.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热情。相对于德国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国内企业大多对校企合作较为冷漠。由于企业追求利润与教育的诉求不同,认为自身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付出,短期内受益不明显。其次,地方院校外地生源留在本地工作的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其人才招聘的诉求。再次,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需要承担管理成本和安全责任。最后,高校评估需要对实习基地的材料进行规范,企业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5]。
  2.对学生培养浮于表面。部分学生去企业实习后,反映企业不是很积极主动,敷衍居多。或是让学生参观,或是进行象征性的培训,有时安排学生整理文件资料,进行街头问卷调查,或者电话销售或回访,很少带学生到实际岗位进行操作[1]。即使有时对部分技能有所触及,在考虑投入成本和学生流动性、不确定性等因素之后,急踩刹车,影响了实习的效果[6]。   3.短期行为严重。由于部分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和實际岗位需求存在错位现象,毕业生往往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企业用人需求,给企业增加了额外的培训成本。同时,由于企业发展、市场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至少需要2—3年周期才能输出,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顾虑,致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短期行为严重[7]。
  (三)政府层面
  政府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当前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多停留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层面,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也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其发展[8]。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维护学校与企业、学生各方利益的办法,致使合作过程产生的一些矛盾难以解决[9]。此外,由于缺少政策的指引,一些学校对实践教学的投入经费不多,企业则由于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和经费支持不足等政策因素的缺失,难以形成必要的成本补偿,企业不愿为合作投入更多的资源[5]。
  三、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加强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协同育人,提升学生参与企业管理与创新创业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8]。
  2.鼓励积极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服务社会和企业的意愿。鼓励教师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勇于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在考核标准、绩效工资、职称评聘方面向“双师型”师资倾斜;实行对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发放补贴的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3.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地方院校要不断加强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努力达成校企双赢的局面,才会吸引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可以成立专门的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团队,针对地方企业存在的发展及技术难题开展研究,为企业解决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取消经费使用不必要的限制,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5]。
  4.增强校企合作的实质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校企合作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高校方面是责无旁贷的。应在高校层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仅限于二级学院或系部与企业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与企业形成定期会议处理问题的合作机制,既解决学生培养的问题,又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彼此感受对方对自身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尊重行业企业专家的劳动付出,给予相应的待遇和报酬,如发放津贴、授予客座教授称号等[10]。
  (二)企业层面
  1.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校企合作是双方的同向互动,虽有高校的原因,但企业的认识不足也是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的原因。企业同样可以利用高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科研项目和培训课程等方面的资源,打造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发展后劲[11]。通过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同样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本身不应缺少企业的角色,应强化企业的育人职责[2]。这既是完善学业评价机制的举措,也是调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力措施。企业也可以将员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和辅导工作交给高校,提高考试通过率,巩固已有员工队伍[1]。
  2.在学生实践培养方面做好做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始终是迫切的,企业最终还是要用人。通过校企合作除了完成对学生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外,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和用工需要,与高校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制人才。企业如能真正做实这一过程,既可以充分地考察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不断发现企业的优势,最终留下来为企业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3.杜绝短期行为的发生。考虑企业的诉求,把尊重企业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能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出发,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一个有效的合作方式是与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工作,实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岗位需求的完全对接,充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12]。其次,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有优先选择的权利,为企业招聘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充分的利益,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逐渐形成[10]。最后,鼓励教师到企业长期实践锻炼,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5] 。
  (三)政府层面
  一是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校企的利益和责任,消除双方的顾虑,为合作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由政府主导成立独立监管机构,对业已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管,为校企合作再填一道屏障[9]。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地方高校给予一定的资金倾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及信贷扶持。三是创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政府对经费的使用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利益,对做出贡献的校企给予项目扶持和资金奖励,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1]。
  参考文献:
  [1]  刘永刚.关于加强高校与保险企业合作共建长效机制研究[J].华章,2010,(11).
  [2]  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17,(3).
  [3]  张晓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9,(13).
  [4]  臧良运,李直蓉,邹瑜,徐彬超.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8).
  [5]  吴佳清.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机制体系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院,2019,(6).
  [6]  李雪.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4).
  [7]  高勇.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
  [8]  罗俊.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9,(6).
  [9]  何丽君.论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J].智库时代,2019,(5).
  [10]  董忠,张利军,王书岗.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教育现代化,2019,(3).
  [11]  王运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9,(7).
  [12]  朱玉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15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