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及高校辅导员干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小君 田宝贵

  摘 要:手机的开放性、便携性和交互性,使得手机成为了继网络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手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青年用户的大学生,由于过度地使用或迷恋手机,对手机产生了心理依赖感,并出现了类似依赖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这种依赖感和依赖的手机使用方式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文以所在高校为例,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最后以高校辅导员的视角,从加强预防、健全大学生人格、注重与家长沟通和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对策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 的来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手机功能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变为集合电话、相机、游戏机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移动媒体终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新鲜与乐趣。在庞大的用户群当中,大学生手机网民用户所占比例最高,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低头族”“拇指族”“屏奴”,甚至是课堂上总不乏一些玩手机而无视于老师的大学生。甚至是有些大学生沉溺于手机而无法自拔,成为名副其实的“瘾君子”,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手机依赖是由重复的使用手机而导致的一种对手机的强烈且持续的需求感的心理或行为。本文的手机依赖指的是除正常用手机(如手机支付,或作为学习、工作等主要工具使用)之外的以娱乐、消遣为主的手机使用,并产生强烈心理需求感的状态或行为。
  1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1.1 调查对象与方式
  此次调查以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场所作为调查地点,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主要是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校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了问卷200份(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2.67%),收回有效问卷189份(其中大一65份,大二54份,大三40份,大四30份),问卷有效率为94.5%,该样本选取体现了调查的代表性与广泛性,对于掌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现状,并进一步开展分析与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2 调查内容与题目
  本次调查围绕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除了对于学生基本信息的收集,如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类别等,主要针对三方面展开调查:(1)手机使用目的与功能;(2)手机使用依赖状况;(3)手机使用影响社会功能状况,从而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进行综合信息收集。
  1.3 数据结果与分析
  1.3.1 大学生使用手机目的与功能分析
  对于问卷中“大学生使用手机最多的功能”的问题,有92.3%的学生选择“打电话”,52.7%的学生选择“聊天”,32.6%的学生选择“拍照及摄影”(其中选择拍照及摄影的学生中有76.4%的学生为女生),63.7%的学生选择“浏览网页”。
  在“手机使用目的”的选择上,33.2%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需要”,23%的学生选择“打发时间”,且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35%的学生是“4-6小时”,10.7%的学生是“6-8小时”,2.4%的学生选择“8小时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手机使用于学习或工作中的很少,大多为娱乐或打发时间,并且将手机作为聊天及交往工具,且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过多。
  1.3.2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
  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手机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如果手机离开身边一段时间会立即查看收手机,32.4%的学生对于“睡觉前需要玩一段时间手机才能入睡”选择的“完全符合”。对于问题“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玩手机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有29.8%的学生选择“基本符合”,15.7%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因此目前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手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甚至是当没有手机在身边时会有“孤独感”。
  1.3.3 手机使用影响社会功能状况分析
  对于问题中“更多时候我宁愿选择手机聊天,却不愿意面对面的和他人交流”,有25.7%的学生选择了“基本符合”,9.5%的学生选择的是“完全符合”,对于“上课时会因为想要看手机或玩手机而不能专心听讲”有19.4%的学生选择“基本符合”,12.2%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手机已经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社会功能,甚至是部分同学已经手机依赖或具有依赖倾向,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干预已经迫在眉睫。
  2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对于大学生培养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对于大学生培养应定位于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完善大学生人格发展特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但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手段重在“驯化”,还像高中阶段过度的依靠分數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对于大学生潜在的能力创造与个性需求缺乏重视,这种教育管理与评价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现在很多大学生将应付考试作为大学生活的第一任务,考试压力也成为了大学生的压力源,当学业压力导致学生的挫败感时,有些大学生开始消极对待学业,并将本应有的学业兴趣放到对于手机网络的兴趣上,并在手机网络当中来展示其创造性与自我满足感。
  2.2 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
  很多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是为了满足自我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在得到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之后,会寻求更高层次的诸如爱与交往的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如若这些较高层次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其便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有些大学生性格木讷内向、自卑,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与互动,他们在人群中会感觉到压抑与孤独,且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宣泄,他们更容易通过手机来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依赖于手机,出现“手机综合征”,甚至是手机依赖。另外手机强大的功能与诸多的交友平台如QQ、微信等,让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自在的交流,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很难与他人正常的沟通,这种反差,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在手机中寻求满足感,最终形成大学生手机依赖群体。   2.3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社会认知、性格特点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是每个人人生教育的第一站,具有人生启蒙的作用。笔者在调查访谈中发现,溺爱型与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都会让学生产生较大的依赖心理,当其进入大学后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家庭的管教与束缚,会让此类家庭出来的孩子出现心理缺失,形成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从而对于手机较易产生依赖心理并导致“手机依赖”的发生。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当发现学生“手机依赖”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时,有时会与学生家长联系告知学生在校情况,却并未深层次了解其家庭教育状况及对该学生的影响,在家长得到此类信息后会给予该学生不良反馈,更加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社会支持,加重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使得管理效果适得其反。
  2.4 校园活动未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未给更多的学生创造自我展示平臺
  现有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彰显社会主流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与价值导向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由于大学生人数众多,需求分层,大学校园活动很难从数量到质量,及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特点,学生主动参与度也较低。单调的大学生活让学生不得不找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与手机的便于携带、功能强大等特点,使得多彩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也成为了大学生沉溺于手机而不能自拔甚至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同时,对学生来说,许多他们热衷的具有积极性、创造性的校园活动不能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寻求手机虚拟网络环境来加以满足与实现。
  3 辅导员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具体干预对策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队伍,有责任和义务在当学生出现手机依赖时,及时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走出心理误区。
  3.1 加强手机依赖的预防
  面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严峻形势,辅导员需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手机依赖“防”比“治”更为重要。在大学新生刚入学时,辅导员需要积极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让大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减少其寻求负性心理满足。对于班级当中不活跃或是内向的学生需要尤其的关注,经常找这些学生谈心,了解其学习与生活状况,并充分利用学生刚入学时的上进心,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各类学生组织,让他们勇于展示自我。同时多组织班级集体活动,让同学相互之间可以更加熟悉,避免学生通过手机寻求安慰。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让每位同学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归属感,从而产生社会认同感。对于学生中有手机依赖倾向的需要格外关注,对经常玩手机甚至是上课时都在玩手机,成绩严重下滑的同学需要了解原因,充分调动可以发动的力量来帮助该同学走出手机依赖误区。
  3.2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应对各种挑战和诱惑的关键
  健全人格指的是具有自我监控能力,有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能力,能保持内心自我平衡与满足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及现实生活中寻求自我效能感极为的重要。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塞曾认为每个人都在力求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能达到“成功的统合感”。而与之相反的便是有“失败统合感”的人,此类人非常自卑,他们认为没有人会爱自己,缺乏自我效能感,对于自己的问题会感到无能为力,从而选择逃避社会,缺乏责任心。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都具有失败统合感。心理学在研究一些传统依赖行为当中会发现,个体自我效能感往往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与情感过程,从而影响依赖行为的发展、改变,因此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可以对依赖行为有效预防,并对不合理心理进行说明与解释。作为学生辅导员,需要真正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因为什么有这些需要,如何实现需要,并且帮助他们对于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展开分析,从而帮助他们选择并设计合理的行为方案。
  3.3 注重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对于有手机依赖的学生,辅导员需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并注意沟通方式,帮助并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让“家”成为学生的心灵避风港,从而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帮助学生走出手机依赖的误区。同时,辅导员还要多听家长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对于有手机依赖的学生需积极的引导,并让家长也加入到引导的行列,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家庭、学校氛围中摆脱手机的束缚。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处理办法,“堵”不如“疏”,辅导员需要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类大学生人文、艺术、科技与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有机会在集体当中得到锻炼与展示,并且能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从而能让学生在现实的集体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与满足。如果只是一味的查课、查寝,灌输式的说教只能适得其反,只有将正确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学生行动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另外,辅导员需要给大学生做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并指导学生可以有序的进行自我时间管理,引导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过得更加充实,从而获得自我愉悦与满足感,避免手机依赖的发生。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逐步强大,手机已经成为信息沟通、资讯掌握的必要工具,手机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其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大学生手机依赖就是其负面效应的集中体现。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治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这需要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不懈的努力与付出。
  参考文献
  [1]刘扬,马宇驰,等.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18).
  [2]金五成.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问题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
  [3]宫承波,翁立伟,王洁,等.中国青年群体的手机使用行为比较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
  [4]周喜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5]宁维卫.开掘心智的金矿[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56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