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现状、成因及调整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活方式会直接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呈现上升趋势。本文通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进行归纳,并将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因素进行探讨,找到调整的策略。通过研究提出以学校为主体的改善措施,加强体育锻炼、调整饮食结构、调整作息时间、引导体育院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生价值观等措施来调整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成因;调整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3-0078-04
  Abstract:Lifestyle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Some college students in unhealthy lifestyle are rising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styles, and discu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lifestyles and finds suggests. The school-base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adjust the unhealthy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such as strengthening physical exercise, adjusting diet structure and work schedule,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and values of life, etc.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lifesty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Lifestyl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 Adjustment
   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对健康造成伤害,引发疾病,造成社会负担加重,阻碍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健康生活方式是需要人们有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建设健康校园的重要方面。
  研究发现体育院校的学生健康情况也呈现下坡趋势[1],体育类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全国同等学历人群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养成率均较低,应采取措施,提高健康素养水平[2]。健康的体魄是健康的基石,亦是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应对快速生活节奏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根本保障[3]。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可以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才有能力成为通过体育事业推进健康的执行者。
  1 大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现状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多维度的行为模式,是个体与社会、自然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一种人为自主选择的,长时间形成的有规律的生活行为,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预防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4]。韩衍杰认为生活方式是指长期以来人们受到经济、社会、民族、文化、风俗、家庭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制度、生活意识、生活习惯。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群体生存与实践活动过程中,长期在特定生活环境中共同形成的全部生活模式[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许多现代元素不断融入到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化,对其的休闲活动、睡眠状况、饮食状况以及运动锻炼影响越来越大[6]。
  由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点食外卖、网上购物、生活缺乏规律等已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常见的生活方式。一些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包括作息时间不规律、熬夜、睡眠时间过少或过多、饮食不规律、吸烟、不健康的饮酒行为、久坐不动、不能定期体检等[7]。体育院校大学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APP和流量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消费习惯,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课堂上玩游戏、聊微信、刷微博等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常态,并由此催生出许多“低头族”“手机控”,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使用手机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8]。
  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能够在课外做到坚持运动的、偶尔运动的、还有几乎一点都不运动的比率几乎达到相同;大学生体型发展不均衡,肥胖症、高血压等疾病近几年逐渐呈现低龄化发展;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好的锻炼习惯是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在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情绪等方面也有着积极地作用。肖爽等调查了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及两者的相关性,发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总体水平一般,部分大学生存在对科学体育锻炼方法和相关政策标准了解不够、对体育的喜爱仅停留在思想上、应对体育考核是其主要动机之一等[9]。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有非体育和体育专业(包括运动训练专业)。一般认为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习惯相对较好,非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意识较差。学校体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作为今后学校体育的推动者,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们,如何在建设健康校园中摒弃自身的问题、發挥积极作用是非常值得进行深入探讨的。   2 大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成因
  2.1 未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缺乏体育锻炼
  不良的锻炼习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还会对大学生身体产生潜在的风险。WHO指出:“缺乏运动是导致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当今最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10]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体育单招考试或是持有优秀运动员等级证书进入大学,以往有过相对系统的训练经历,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相对较好。进入大学后,由于得天独厚的场馆条件以及运动习惯保持,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锻炼时间可以保证。但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保持锻炼的认识没有那么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自主锻炼意识。大学生自主锻炼的体育意识薄弱,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在校大学生除去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的教学课外,大部分学生不再进行体育锻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学习压力大、个人兴趣、沉迷游戏等,缺乏身体锻炼将导致大学生体质一直呈下降趋势。此外,高校場馆的收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学校要重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建设体育强国,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主动的推进运动大环境的形成。
  2.2 三餐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自身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学生课业没有那么繁重,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比较多,早晨没有课就会睡到自然醒,常常错过重要的早餐,造成中午的时候暴饮暴食。经常不吃早餐的大学生,影响大脑的工作,长久就会影响大学生的记忆力和智力的发展。此外,手机支付的便利催生了一系列的外卖软件,学生不用出宿舍就可以网上订餐、送货上门。外卖的食物都是投其所好,多为高盐、油炸的高热量的饮食,食品种类丰富的背后却存在营养和安全问题,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三餐饮食的不规律和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大学生习惯性的吃宵夜,吃宵夜会造成肠胃的负担,进而影响睡眠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
  容易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抵抗力减弱的现象,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一个高峰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养成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将来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2.3 作息时间不规律,睡眠不足
  没有了高中升学的压力,大学生的夜晚变得更加轻松起来,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很多大学生终于可以放松了。学习压力减轻了很多,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支配。没有了像高中过多的硬性规定,导致一些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规律,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现在熬夜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之一,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年龄段的熬夜人群数。现在熬夜的大学生并不能保证每天八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习惯性晚上熬夜,白天补觉,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导致大脑的休息时间不足,很容易打破人体的生物节律。不少大学生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状况,严重影响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甚至导致大学生心情焦虑,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正是青春洋溢的时候,长时间的熬夜严重影响大学生积极向上人生观的确立。
  2.4 沉迷网络和智能手机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新媒体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上网”或者是“玩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休闲的一个主要内容,网络都被当作一种新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占据着学生的时间,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网络新媒体方便、快捷,方便查阅资料,获取即时信息,给大学生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大学生不像高中生一样全天一直上课,而是有课的时候才去上课,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明显多于高中生活,因此很多大学生开始依赖手机,沉迷手机游戏,影响学业,甚至造成亚健康状态。目前关于大学生依赖手机的研究多为负面内容,使用手机成瘾造成身心发展不协调,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
  大学生长时间玩手机与其心理状况有直接联系,大学生的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与手机使用时间长短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当出门忘记带手机的时候,会感觉到浑身难受,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即使带着手机也会隔几分钟看一下手机,怕错过消息和未接来电;这种长期使用手机已经给大学生的心理和人际交往带来了明显的问题。大学生长时间依赖手机容易丧失思考的能力,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不是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是借助手机解决,抑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甚至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当真正去用笔写字的时候发现很多以前会写的字已经忘记怎么写。过度的使用手机还会导致大学生的视力下降、长期的做低头族会导致大学生颈椎发生变化,影响脊柱的健康,同时熬夜使用手机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手机辐射更是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1]。
  3 大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方法
  3.1 加强生活方式教育
  大学时期是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之一。大学生历经高考,远离家庭,不得不靠自己安排生活,各种生活方式面临重大的变化。大学生不仅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还要结合自身的状况,经过合理的思考,最终做出选择。因此,上大学期间,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生活需求,促进生活需要的合理化,促进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12]。
  3.2 加强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刘宁凌认为,积极的参加体育运动是改善大学生体质的最直接、最有必要的手段,加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势在必行,推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13]。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引导,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大环境,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断加强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例如,多举行各种项目的运动比赛,多设立运动社团组织,让学生参与到运动,体会挥汗如雨之后的轻松和喜悦,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也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多开设内容丰富且常规化的体育活动课,如组建体育运动队、素质拓展、体育减肥课、趣味运动会和体育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同时,学校应开设体育保健和医务监督相关课程,通过学习的医务监督知识,能够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机体的反应来监控自己的健康,做到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的安排运动量,预防运动损伤。   在锻炼过程中,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形成锻炼习惯。同时也要注意能否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能只关注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关注体育锻炼能否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走出校园,依然能够持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3 合理膳食和调整作息时间
  学校食堂应该在这一方面积极响应建设健康校园的号召,努力在学生的饮食上进行营养搭配,确保达到饮食营养健康标准,同时提高餐饮质量。合理饮食就要保证三餐营养的全面均衡,食物多样,限制碳酸类饮料的摄入,增加蔬菜、高蛋白食物比例,适当控制体重[14]。有关部门应该对校外无证经营的快餐店进行严查严办,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健康饮食习惯[15],同时做出戒烟限酒的号召和规定。校园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是校园环境的延伸,而且也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因此校园周围环境也应作为健康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校园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同时,容易滋生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与管理。
  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作息制度的管理,管理宿舍的用电时间,合理规范学生的入睡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大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合理使用手机,适度游戏,保证睡眠。并且尽量做到早睡早起。大学四年是大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应该好好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身体状况。
  4 结 语
  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先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只有增强意识才能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网络时间,保证每周的体育锻炼,加强教育的践行。学校的育人职能要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健康校园,营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让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不但懂得良好生活方式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今后还要通过这些体育人才向其他人传授体育的功能,促进年轻一代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刘晓华,付浩.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影响的分析——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2(1):83-87.
  [2] 李瑜,曹晓娜,曹红艳,等.某体育院校体育类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6):512-515.
  [3] 王海燕,唐振宇,马焱.不同大学生体质水平群体健康生活方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144-145.
  [4] 魏娜.新媒体视角下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J].纳税,2018,12(21):248.
  [5] 韩衍杰.山东省在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 2018,8(5):135-136.
  [6] 秦德平.大学生健康及其生活方式促进的优势因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4):104-106.
  [7] 陈彩虹.师范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 33(9):1041-1043.
  [8] 张岩.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3):20-21,48.
  [9] 肖爽, 邱烈峰.河南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现状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8, 39(5):39-42,46.
  [10] 霍怡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J].搏击(体育论坛),2010,2(7):28-29.
  [11] 费陈晨.近年来手机依赖的相关文献评述[J].黑河学刊,2018(1):184-186.
  [12] 唐國战. 高校德育应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对策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30-33.
  [13] 刘宁凌.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2):102-104.
  [14] 刘晓辉,张宗国.以运动为核心的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31(3):98-102.
  [15] 常雅芬.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7):195-196.
  [16] 栗晓静.广东省社科工作者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5):91-96.
  [17] 张岚,王大鹏,赵欣,李迎春,张永庆.辽宁西部养老机构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1):58-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7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