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理与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在国内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国际不稳定因素浮现的特殊阶段,“三农”金融改革供给成本高、风险大、体系不健全,农村自身改革阻力大,以及宣传不到位,导致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面临供给总量不充分、不平衡,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驱动力不强,金融教育措施不足的问题。最后,提出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需通过增加资源投放量、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升农户基础金融素养,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高未来农业发展的先天优势。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广西文科中心项目:“发展壮大珠江-西江经济带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研究——以广西为例”(项目编号:ZX2017004);新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W2016022)阶段性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5月11日
   一、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及其必要性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与特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领域,以及针对中国内需潜力巨大的乡村地区的金融短板与灰色地带的长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总体布局下,具体包含金融基础性制度、金融要素、金融企业等多个层次。这其中供给侧仍是重中之重,金融供给侧改革只是根据当前虚拟资本市场的重要程度强化和农村“交易成本陷阱”难题的固化,将供给侧改革的范围进一步地拓展至金融领域。具体来说,它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在金融领域的详细表现。第一,去杠杆。在金融改革中应是削减企业负债总量,使企业负债率软着陆。第二,去产能。就是要求銀行及民间金融贷款机构可以在信贷投放上做好前期调研审查工作,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要制定更高融资标准。第三,去库存。在资本市场上是指合理整顿国内不良债权市场,降低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良债务率。第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有效途径就是降低金融成本,主要指通过降息、降准等举措可以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五,补短板。对应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与完善,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中五大板块彼此间就如同漂浮在金融汪洋中的“孤岛”,每个板块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做出了适宜、详细的多维度限定,但标准却大相径庭,使得难以复制之前经验教训。
   (二)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然需要统筹推进乡村的各项改革工作,金融改革作为其中关键一环与重点领域;并且随着战略的深入实施,无论是要实现优化基础建设、农村产业融合,还是推进农村绿色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与福利,均会涌现出旺盛的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解决好融资结构失衡的问题,金融支持也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问题,使日趋多元化的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2、稀释中美贸易摩擦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首先,虚拟经济是依附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中美贸易摩擦会破坏实体产业,同样也会打击金融市场,短期会导致中国股市下跌,势必造成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其次,贸易争端也激化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并在一定区域内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在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乡村承接风险转移的功能没有再建立在以农村承担危机代价的基础上了,而是利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以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拉动投资,提升内需和消费,在部分稀释负面性的同时,也保障了国家的金融安全。
   二、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充分、不平衡
   1、尽管金融机构在农村发放贷款总额在逐渐上升,但增长率总体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金融供给尚未开发创新产品服务、缺乏多样性与市场竞争力,致使相当一部分需求、特别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衍生的高层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图1的涉农投放情况也可以看出,传统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逐渐减弱,农村与城市供给不平衡。(表1、图1,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农村金融供给侧不平衡还体现在融资方式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对多层资本市场的建设以及对债券、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视,给予了非金融企业的涉农直接融资业务更多的成长空间,但由于农村企业和农业项目的投资周期长、收益性不明显等原因,金融主体在选择融资手段时,间接融资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率高,而直接融资工具并没能在乡村地区普及开来,致使长期以来都难以建立有效完善的直接融资渠道。
   (二)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驱动力不强。一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早已与传统金融服务无法匹配。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单一性问题突出,需要有产品服务与经营模式的创新。二是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的中国即将步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其中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和金融业态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农村金融的联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农民对现代化金融服务的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
   另外,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数目较少且整体学历水平较低。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四个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中,平均学历水平较高的是交通银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职员比率超过10%,本科人数占67.7%,中国银行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也高达七成,建设银行占比也接近六成,而农业银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职员人数竟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表2)
   (三)金融知识教育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1、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知识教育才处于萌芽阶段,相关工作起步晚,国内财商教育亟待完善。2014年发布的《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中的家庭金融常识程度考察得出:相对于接受过系统金融教育的美、荷两国,中国家庭在这几个问题上的回答正确率较低,这说明我国家庭金融知识十分匮乏。    2、由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我国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在城乡间和不同类型城市间的不平衡特征非常明显,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在2018年申请贷款的受访农户中,接受过金融教育的人数占比不仅只有29%,而且大多数信息获取渠道还是通过电视、报纸、宣传单等传统媒体,这说明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十分薄弱,需要重点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
   3、金融知识的普及本身就具有滞后性,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不仅需依靠消费者端自身,更要诉诸于制度政策。2013年我国制定发布的《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初稿)》,明确了我国金融教育的战略方位、工作机制以及具体措施。2015年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将金融常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统,但农村资源供给不理想,后续推进力度跟不上。
   三、新时代初期农村金融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供给成本高、风险大、体系不健全
   1、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成本高。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组织架构的最小单位就是物理网点,而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便利程度低、客户群体分散、营销难度大等因素使得一个小型的村级网点的年均刚性运营成本就超过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网点经营成本。
   2、涉农信贷对银行业来讲是高坏账率、高风险。如图2所示,涉农信贷越多的机构不良贷款比率越高。所以,出于风险管理的考虑,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导向会是包括在我国涉农贷款口径之内的县级地区房地产、建筑业贷款,次之也会是村镇的龙头企业或大型厂房,而不是大众的中小农村合作社或农户贷款。(图2,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3、农村线上金融数据的缺失。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而城镇网民规模为6.07亿,占比达73.3%,互联网在城镇地区的渗透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没有充足详尽的外部数据来源,线上对农村金融客户的系统评判就有难度,“互联网+”的全新金融业态就无法发挥自身优势。
   (二)农村自身改革阻力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让农村的主体在发生变化,农户逐渐规模化、集中化,乡村承贷主体的变迁对农村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服务的需求对象由农户个体专项合作社或企业这样的集体组;二是贷款的需求数额会相应增加,贷款期限会延长,抵押方式与途径也会数字化;之后在城乡融合与三产融合的浪潮中,农村经营主体还将体现出更加多变的趋势。
   (三)农村金融宣传不到位
   1、金融机构管理层认识不到位。一是当前各大商业银行仍然把业务重点集中在城市,对于农村山区中的少数网点不愿深入,造成了金融宣传工作的失衡。二是农村地区的宣传手段仍然是以领取手册或者是散发宣传单,并没有做到“点对点”的讲解与实操。
   2、金融宣传多元化不到位、缺少时效性。现阶段农村地区金融业务主要以存贷款与金融宣传工作的内容仍局限于农民工银行卡储蓄业务、打击假币等有限的方面,对新型农村主体所渴求的金融理财、国有债券、股票基金、电子银行等知识却鲜有涉及。这说明当前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渐渐多元化,而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却没能跟进针对性的服务。
   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途徑及建议
   (一)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构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从线下服务平台看,农商行、农信社要进一步向重点乡村、中心社区延伸以扩大服务覆盖面,保证信息流通与信息采集的顺畅度。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较为集中的县城,增加金融自助机布放密度,让农村的老百姓也可以在家门口自助办理基础金融业务,与市民共享现代服务资源。
   2、从线上平台看,各级村级金融服务机构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一方面加快农村地区的光纤网络和5G移动通信的使用,为线上信息采集系统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用数字金融工具打破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线上发布涉农政策、统计数据、编制报表、进行融资对接、贷款在线审批,以大数据精确把控农村地区的分散小额贷款。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
   1、创新金融产品。一方面针对农村不动产。在主动配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乡村振兴战略,采取推进产权抵押贷款、保险贷款以及集体资产股份抵押等新型金融产品来促进农村土地资产与金融资源的融合,减少长期“沉睡资本”。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动产。加快开发动产抵押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的全国性涉农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尤其以农业机械设备国有化以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强化融资担保信度。
   2、创新金融服务,其中着力要创新服务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农户申请贷款渠道多元化、缩短贷款时间、提高贷款成功率;修补农村地区用户信息系统漏洞,贷后危机管理机制,梳理农业供给侧改革领域金融办事条例。
   (三)提升农户基础金融素养
   1、坚持多措并举,借鉴国外成熟经验。2015年年末,国际上已存在60多个国家的国家战略中包含了金融教育。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社会上的金融知识教育政策与模式,结合国内公众现有水平与接收能力,形成一套真正有利于提升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金融市场生存技能与金融知识扫盲、教育蓝图。
   2、坚持多方联动,各阶段教育机构共同合作。在开展国民金融教育初期,就应当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与受教育水平层次的人群,设计深度不一、侧重不同的金融知识实体读本、传统课程与网络公开课、站点。但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包括财政、金融管理部门;在涉及农村地区教育,更需要熟知情况的农村农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各个部门多方联动、共同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紫娟.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及财政支持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2]汪小亚.农村金融改革:重点领域和基本途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3]曹明贵,高琪.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原则与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
  [4]]钱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内生成长环境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4.
  [5]赵然.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N].河南日报,2017.8.2.
  [6]王纪全,张晓燕,刘全胜.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6).
  [7]郭冠男.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15.
  [8]闫萍.浅议金融服务农村供给侧改革[J].现代金融,2016(6).
  [9]高东光,高远.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怎么改[J].人民论坛,2017(31).
  [10]韩艳华.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农村金融供给的优化路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85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