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网络诈骗的识别与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各种传统犯罪日益向互联网迁移,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以网络为工具实施诈骗的情况愈发严重,国家严惩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的高压态势下,准确识别和精准预防网络诈骗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犯罪 网络诈骗  识别与应对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应时而生。“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犯罪手段智能化和隐蔽性的特点,使其难于识别和防控,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2019年,佛山市诈骗警情占刑事警情数的46.6%,其中九成以上为电信网络诈骗,成为影响社会治安最突出的因素。
  从全国看,在全部诈骗案件中,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案件约占13.12%,远远超过全部刑事案件中网络犯罪案件的占比(1.54%)。更为严峻的是,网络诈骗案件在诈骗案件中的占比不断上升,2017年仅占7.67%,短短一年之后,2018年的占比达到了17.61%。可见,以网络为工具实施诈骗的情况愈发严重,国家严惩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的高压态势下,准确识别和精准预防网络诈骗刻不容缓。
  一、网络诈骗的识别
  网络诈骗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可谓防不胜防。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全国网络犯罪案件共涉及258个罪名,其中诈骗案件量占比最高,为31.83%。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网络犯罪白皮书2016-2018年数据和公安部“净网2019”通报数据中,网络诈骗的占比更高,占据了网络犯罪的“半壁江山”。
  分析网络诈骗案件特征得知,19.16%的网络诈骗案件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有针对性性地实施诈骗犯罪。2016年徐玉玉一案便是犯罪分子针对当年山东高考学生进行针对性诈骗导致的死亡悲剧。所以,个人信息泄露之后,一旦被有心之人利用,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疫情期间,虚假卖口罩、冒充卫健委、刷单赚佣金、小贷周转资金的骗局层出不穷,特别是俗称“杀猪盘”的网络交友、赌博、投资诈骗上升迅猛,网上办理贷款、网络购物及刷单诈骗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群众损失最大、危害最突出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就网络诈骗的具体方式来说,被告人实施网络诈骗,多以冒充他人身份、招聘、征婚交友、广告、购物(在购物过程中)等方式或话术来欺骗受害人,其中冒充类型的案件占比最高,约占31.52%。而在冒充类手段中,被告人多冒充女性、熟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从业人员、客服或快递等身份,在网络诈骗案件中占比分别为24.31%、19.16%、14.75%、13.64%、9.15%。除此之外,被告人还会冒充买卖一方、银行、专业人士、军人、境外身份、通信运营企业、航空公司、学生、黑社会等身份。
  从具体的诈骗犯罪工具来看,2016年至2018年,网络诈骗案件被告人主要利用的虚拟犯罪工具为微信、QQ、支付宝等,占比分别为42.21%、35.23%、15.28%。利用微信实施诈骗的案件在全部网络诈骗案件中的占比逐年快速提高,到2017年已有赶超QQ之势,而随着QQ占比的降低,2018年微信占比超过QQ约20个百分点,可以说,微信的普及已经使其成为了2018年网络诈骗犯罪分子适用较为频繁的工具。
  除了通过聊天软件实施网络诈骗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诈骗工具:彩票、虚假网站、网络交易平台、钓鱼网站、网络语音平台等等,其中通过提供中奖号码或其他增加中奖几率实施诈骗的案件占比也比较高,约为47.71%。
  二、网络诈骗防范策略
  网络全球化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覆盖各行各业,网络犯罪对网络时代的破坏力日益增强,迫切要求做好防范网络诈骗的应对准备。
  网络诈骗现象首先告诉我们,防止网络犯罪最低成本的措施就是每个人都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警惕隐私泄露,不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退一步说,信息泄露并不必然导致损失,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防骗的意识和能力。谨记涉及金钱的问题慎之又慎,牢记个人信息安全不是某个节点的事,而是一个全时空链的防线,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从国家管治角度出发,“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各个部门齐抓共管。”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实现“全民无诈”的社会治理目标,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切实承担责任,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比如,公安机关与通讯运营商应建立双向互动机制。督促电信通讯部门完善手机短信系統监控措施,加强短信网络控制;落实手机实名制;发挥新技术拦截作用,实现语音提示预警、异常通信监管、重要号码保护、案件及时通报,最大限度的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要加强协调配合、多方联动,压缩诈骗案件生存空间。比如在推动“警银信”深度合作方面,要健全涉案银行账户、“灰名单”账户管控预警机制,阻断被骗资金流失渠道。通信网络运营商、银行要与公安机关在信息、数据的固定保存和资金取款、网银转账和第三方资金流动的查询、追赃上尽力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压缩犯罪分子钻取技术漏洞的空间。此外,多形式宣传、造浓社会氛围,重奖线索举报、发动群众参与,全方位排查、提升打击效能等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精准打击网络诈骗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最后,防止网络诈骗的发生,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是应有之义。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宣传科学精神、科学理论,弘扬社会正气;要积极推动网络道德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运营环境;要积极引导网络技术开发人员、网络维护从业人员和广大网络民众树立法治意识,大力宣传网络诈骗犯罪的相关内容,提高广大网民对网络诈骗的分辨能力,培养网民自觉抵制引诱受害的不利信息,将网络诈骗活动的渗透能力降到最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打击网络诈骗的合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6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