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主打“生态绿色”的农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对城市游客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许多农村生态旅游景区的位置比较偏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欠佳。通过打造“互联网+生态旅游”模式,增进了信息交流和双方互动,景区方面可以了解游客需求,进而提供配套的、优质的服务;游客方面也可以提前掌握景区信息,更好地安排旅游事项,提升旅游体验。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生态旅游产业迎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随后就如何依托“互联网+”促进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智慧旅游
   现阶段虽然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旅游服务不到位,加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后期的发展乏力。为了促进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针对产业结构采取优化措施。近年来,“互联网+”深刻的影响了各个行业发展态势,将其运用到农村生态旅游领域,开展景区网上服务,推广特色旅游产品,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又能够提高景区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下,推动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农村生态旅游产业迎来机遇
   农村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村这种清净、閑适的环境,对城市游客产生了吸引力。此外,生态旅游作为朝阳产业,近年来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特色、优势资源,实施“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模式,在不破坏农村地区原有生态的基础上,为农村、农民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达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协调。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扶持力度的增加,未来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农村生态旅游产业面临挑战
   通过对农村景区运营现状的调查,也发现现阶段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共性的问题有: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除了交通不便外,景区配套的住宿、购物、餐饮等产业也没有配套的发展起来,也会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受;2.开发过程中片面重视自然景观的建设,而没有同步做好文化的保护和品牌的宣传,游客印象不深,也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后期发展动力不足;3.没有很好的协调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而优美的环境是农村生态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那么产业发展前景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二、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性分析
   (一)消费需求的升级要求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态旅游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形式。早期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小,加上消费者对这种新型旅游形式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即便是农村景区存在一些不足,仍然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但是近年来农村生态旅游的市场逐渐饱和,同时消费需求的升级,也让游客对农村景区的各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通过采取产业结构优化这一途径,突显地方旅游特色,对游客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旅游体验,进而通过游客口碑效应,让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产业结构优化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22亿人次,营业收入为4300亿元;而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则达到了29亿人次,同比上升了32%。营业收入为5800亿元,同比上升了35%。这组数据一方面是表明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正在茁壮成长,另一方面也间接的体现出了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农村景区不进行改革与优化,就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会在同行业竞争中逐渐被淘汰。从这一方面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推动力,促使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的持续、良性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优化
   从前期规划建设到后期运营维护,农村生态景区的投入成本较高,多数景区短则数年、长则十几年才能将前期的成本收回。因此,必须要保证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开展,才能持续盈利并尽快的将成本收回,发挥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基于这一需求,也必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引进科学管理理念,做好资金、资源的统筹配置,最终服务于农村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三、“互联网+”在优化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发挥的作用
   (一)“互联网+出行”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1. 做好农村道路交通的规划与建设
   随着农村景区对外界游客吸引力度的不断增加,乡村道路数量少、条件差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另外,一些比较偏僻的山区农村,每年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较高,农村道路交通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一项必要举措。对现有的一些道路,进行重新修缮和扩宽,保证行车安全性;对新建的农村生态旅游区,要做好周边配套交通的科学规划,构建起“城市-乡镇-农村旅游区”三级公路网,减少游客周转次数。继续搞好“村村通”公路工程,将周边各村的生态旅游区连接起来,为建设集群化的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基础。
   2. 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线路服务
   对于绝大多数自驾游游客来说,偏远农村的道路曲折、复杂,十分影响旅游体验。通过开发“互联网+电子地图”的自主导航模式,可以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航。游客可以使用交通工具上自带的导航设备,或是智能手机上的电子地图,就可以根据导航精确定位。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需求,还可以帮助游客自动规划最佳路径和备选路径。还可以与一些旅游软件进行合作,例如携程、途牛等,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获得农村旅游区提供的网上线路服务,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旅游线路。
   (二)“互联网+游玩”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1. 推出多样性、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多样性的旅游产品,能够让游客获得更加良好的旅游体验。以往很多农村旅游景区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加上开发成本的限制,旅游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一段时间后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客流量也会逐渐萎缩。为此,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模式,吸引一些投资商进驻农村旅游区,这种“外包”模式,既可以为景區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旅游产品的创新、创造能力,又可以支持生态旅游产业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化渠道,进行招商宣传,并从中选择资质强、信誉好的企业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2. 构建“互联网+旅游”生态圈
   在我国,“互联网+旅游”已经逐渐向成熟发展,但是主要集中于一些规模较大的景区,而农村生态旅游区由于规模较小、位置偏远,仍然是“互联网+旅游”的薄弱环节。下一步要采取政府开发和企业推进相结合的模式,尽快在农村旅游区构建“互联网+旅游”的生态圈。政府方面,尽快在偏远农村生态旅游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特别是一些山区,应保证4G信号的稳定性。企业方面,与国内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互联网旅游公司(如去哪儿网等)建立合作关系,除了提供网上购票、预定酒店等服务外,还要通过互联网渠道做好景区特色宣传,让游客“游”的更有目的性。
   (三)“互联网+住宿”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1. 生态旅馆建设要突显地方民俗特色
   旅游区周边配套的旅馆,在装修风格上也要尽量的融入地方环境,体现出民俗特色,增强游客的代入感。注意在修建生态旅馆时,要尽量减少对农村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地势而建,更多的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如果预算充足,还可以修建一些生态度假村,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产业时,不仅挖掘地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特色,也要将旅馆等建筑物,打造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
   2. 依托互联网为住宿提供便利
   在旅游旺季,农村生态旅游区的游客大幅度增加,住宿紧张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互联网+在线预订”的模式,让游客在出行之前或是旅游途中,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民宿或旅馆进行房间预订。这样就避免了游客游玩一天之后,找不到住处的问题。根据相关统计,2018年国内在线住宿预订市场的规模达到了983.3亿元,同比上升了7.5%。另外,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农村旅游区的旅馆,还可以在旅游网站上投放宣传广告,从而达到吸引对游客入住体验的效果。
   (四)“互联网+购物”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升级
   1. 利用互联网提升地方特产知名度
   经过不断的开发和完善,现阶段很多农村生态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通常只能对本市、省内的游客产生吸引力,知名度不高。利用互联网开展地方特色资源、当地特产的宣传,能够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让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地方特产可以看作是一种广告宣传行为,将这些包含了农村生态旅游信息的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农村电商”等模式,销售到全国各地。通过这些地方特产,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农村生态旅游区,进而吸引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游客的参观、游览。
   2. 利用“互联网+智慧旅游”提供便捷服务
   为了让外地游客对农村生态旅游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做好出行准备,获得良好旅游体验,还可以开通“互联网+智慧旅游”,安排在线客服,利用地方的门户网站,解答网友的疑问。通过线上交流互动,让游客对农村生态旅游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提前做好出行计划,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出行、住宿、餐饮、娱乐的一条龙服务,在提升游玩体验的基础上,让游客能够将农村旅游景点介绍给身边的其他人,从而让更多潜在的游客有来农村生态旅游区游玩的意愿。
   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便利性,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破解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通过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手段,更好的服务于农村旅游区的建设与发展,带给游客更好的服务与体验,推动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措施会对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支撑,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布局转型升级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洁,乐腾,张泽星.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18(08).
   [2]黄璨,邓宏兵,李小帆.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01).
   [3]张峰.北京市郊区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究——以昌平区为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08).
   [4]李平福.贵州省威宁县百草坪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明日风尚,2017(13).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04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