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怿南

  摘要: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内经济密度、城市化率、区位商等指标方法来研究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特点,并且通过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因素的比较研究,来确定其发展阶段,最后对辽中南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密度;城市化率;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46-04
  
  法国学者戈特曼(gottmann)在1957年首次提出了megalopolis的概念,指的是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化体系,它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很强的内部关联性。并且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相对有利的地理位置,具有交通联系和社会经济联系等要素。这一崭新的城市群体概念被地理学者和城市规划实践者所接受,并公认为是城市群现象研究的起源[1]。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城市群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对其空间范围和发展机制也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看,整个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从其初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要经过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等不同时期[2],其中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就是所谓的城市群。一般认为,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是推动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3]。
  一、基本状况
  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全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群,现在中国主要形成的城市群分成“三大梯队”:第一梯队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北三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城市群;第二梯队是辽中南、山东半岛、成渝三个具有区域意义的城市群;第三梯队是中原、关中、武汉、吉中、长株潭、福厦和哈大齐七个具有省区意义的城市群[4]。其中主要有三大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将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而作为中国北部地区的辽宁,在改革开放前,曾是国家重工业基地,为全国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而在全球一体化,资源节约利用,倡导低碳经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五点一线”沿海开发开放战略。2008年辽宁省政府批准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获国务院批准。由于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暨沈阳经济区和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这也促使辽中南城市群的快速形成,城市群的发展也必将带动中国北部地区的发展。城市群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不断推动着城市群由低级发展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演进[5]。
  辽中南城市群是指以沈阳为中心,以大连为副中心和主要门户,以哈大铁路沿线的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为主体构成的城市密集地区。它是辽宁省经济发展核心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东北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二、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特征分析
  (一)城市群在东北区地位突出
  辽中南地区全区土地总面积占东北地区的12.25%;总人口占东北地区的28.57%;全区生产总值占东北区49.03%。不难看出,辽中南地区是东北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也是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群地区。从下页表1可知,辽中南城市群发展态势良好,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四个指标都占辽宁省的70%以上。在辽宁省以及东北区都处于龙头地位。
  (二)城市群快速发展
  由下页表2可以看出,从1995―2009年将近十五年间,辽中南地区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05年较之前十年各项经济指标都成倍增长,而在2009年辽中南城市群GDP达到15 091.27亿元,历史最高。城市群的发展是靠产业拉动,城市群的对外辐射主要依靠外向型经济,辽中南城市群在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两项指标呈稳步增长,经济开放度提高,加快城市发展的脚步。
  三、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评价
  (一)城市群发展阶段基本特征
  借鉴城市地理学的城市空间分布理论[6],并且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本文把城市群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雏形发育阶段、快速发育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5]。
  雏形发育阶段:是城市群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有城市群的雏形,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外延式增长占优势。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聚集作用,城市群规模比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体系发育极不完善,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较弱,分工体系很不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仍相当不完善。
  快速发育阶段:是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形成势头较猛,外延式发展仍占主导地位开始注重内涵式增长。中心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都比较明显,城市群规模快速扩大,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体系发育加快但还不完善,分工体系开始形成,区域基础设施处于快速建设期。
  趋于成熟阶段:是城市群的较高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的作用显著,由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中心城市聚集与扩散作用明显,城市群规模比较大,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体系发育已趋于完善,分工体系较为合理,区域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成熟发展阶段:是城市群的高级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的作用相当显著,内涵式发展为主,发展主要表现为质的提高。中心城市聚集与扩散作用明显,城市群规模大,城市化水平很高,城镇体系发育相当完善,已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区域基础设施相当完善。成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城市群在地域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大都市带、大都市圈或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态特征。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两大城市群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初期,其他的高度成熟的城市群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
  (二)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评价
  1.城市群城市化发展水平
  由上页图1可以看出,从1995―2008年近十五年间辽中南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城市化率的变化。城市群内的城市化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45.68%。而辽中南城市群中,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盘锦等城市化率保持在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较快;丹东、营口、辽阳城市化率在40%以上,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保证稳定增长;而铁岭市城市化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为止该市城市化率为32%。
  2.城市群城市体系及功能结构
  辽中南城市群内部包括10个城市,11个县级市,12个县及6个自治县。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5个大城市。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连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贸易口岸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门户,全国重要的机械、石油化工和轻纺工业基地;鞍山、本溪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抚顺、辽阳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化纤工业基地;营口是东北重要的港口城市和轻纺工业城市。辽中南地区工业化已近七十年,在工业化推动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辽中南城市群将发挥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2)整个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3)辐射和服务整个东北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4)中国继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后的第四个大城市群和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5)发挥整体竞争的实力。

  3.城市群空间联系程度
  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通过交通、电信、网络等渠道构成连接。其中辽中南十城市占辽宁省域面积较大比重,因此,辽宁省内部交通水平也代表了辽中南城市群内部的联系程度。
  “十五”期间,辽宁公路实现了“两个突破”和“两个百分之百”,即公路总里程突破5万公里,达到5.3万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突破3万公里,达到37 361公里。100%的乡镇通油路和基本实现100%行政村通公路。公路密度达到百平方公里36.29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16 341公里,桥梁总数达到71.2万延米。2002年8月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省会沈阳到14个省辖市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
  “十一五”时期是辽宁地区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省公路事业把握机遇、乘势再上、加速发展的关键五年。200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构想,以沿黄海、渤海的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和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大道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内涵,构筑起加速建设老工业基地振兴、全方位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崭新格局,勾勒出引领全省经济腾飞的崭新格局。2006年7月28日重新修订的《辽宁省公路条例》由省人大通过,为辽宁省公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到2009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00 63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9.1公里。桥梁总数达到101万延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 838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21 286公里,比重达到21.2 。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59 258公里,比重达到58.9。实施GBM工程400公里。全省公路绿化里程达到53 376公里。全长1 443公里的滨海大道提前一年全线贯通。实现了省到市、县用高速公路连接,市到县用二级以上公路连接,所有乡镇和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100%通油路。
  4.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
  城市群空间作用是通过各个产业的联系所实现,通过对辽中南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区位商计算,来体现城市群内部空间的相互作用。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又称专门化率。是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7](见公式)。
  LQij= (i=1,2,…,n;j=1,2,…,m)(1)
  式中,LQij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Gij为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数,Gi为i城市的总从业人数,Gj为全国j部门的从业人数,G为全国的总从业人数。该式的意义就是计算i城市的j部门相对全国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当Lqij<1,则表示i城市j部门不具备外向功能量,外向功能量为0;反之,当Lqij>1,则表示i城市j部门具备外向功能量,因为i城市从业人员数中分配给j部门从业人员数的比例高于全国总从业人员数中分配给j部门从业人员数的比例[8]。
  5.城市群发展阶段评价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辽中南经济结构摆脱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过低的产业格局,通过优化结构,加强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实现了由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到由第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全区城市化率从1995年的44.52%升至60.04%,按照上页图的指标,根据城市化率判断,辽中南城市群处于趋于成熟阶段。并且辽中南城市群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五个,分别为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城市群内部分布密集,形成了两个群体,中部地区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南部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这一双核心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与德国鲁尔区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极为相像,这也为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城市分工不断趋于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十五年间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搞好资源、原材料深加工。其中以沈阳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以崭新的面貌快速发展,成为全身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08年,装备制造业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2.3%,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为全面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大力推进了“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两区一带”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建设。
  四、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与全国三大城市群存在差距
  作为辽中南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与国内三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相比,沈阳和大连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上还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沈阳人均GDP为54 654元;大连市人均GDP为70 781元。而对比其他三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上海为78 989元,广州为89 082元。而从核心城市在辽中南地区和全国范围内占有的经济比重看,辽中南城市群核心城市也落后于其他几个核心城市。而在产业结构上,辽中南城市群仍然以第二产业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仍然位居第二产业之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还有待提高。
  (二)行政壁垒
  行政壁垒对经济一体化的运作存在很强的负面影响,在资源利用、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上都存在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9]。辽中南城市群内部目前行政分割情况仍然比较严重。由于各级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市都为本地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努力,这导致各市之间在市场准入、优惠政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差异很大,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有学者指出,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差异使得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成为困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瓶颈”。因此,区域内实现“同城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构建城市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使得辽宁中南部的资源能够统一配置。
  (三)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
  辽中南城市群在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从原来依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布局,逐步向以第二产业为主,扩大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1995―2009年从事第三产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较之发展较快的城市群比较,城市群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业还需要继续加快发展步伐。其中包括: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加强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对外联系。并且信息产业也是当今发展的主流。以大连市为例,高新园区的建立和对外软件外包行业的就是良好的典范。物流服务,辽中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内陆腹地中心城市沈阳是连接东北到京津冀的枢纽,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地区是东北区对外联系的出口,依靠航运运输连接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在辽中南城市群发展中,可以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扩大城市群辐射面,通过腹地连接京津冀城市群和吉林黑龙江两省。通过港口优势,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外向经济。加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四)资源利用
  作为老工业基地,带有明显重型工业化特色的辽宁经济长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辽宁高度重视这一现实,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努力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各项工作。
  辽中南城市群处于东北区,其蕴藏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长年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个别地区出现资源紧张情况,比如,在倡导环保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城市群的发展应遵循这一方向,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下工夫。辽宁有丰富的水资源大小河流,风能资源,海陆风电的发展,解决城市能源问题,改善城市环境。
  五、结语
  辽中南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东北区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的区域。辽中南城市群空间布局应该顺应这些潮流,提高发展速度,组建网络城市,规划城市产业空间;在推进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整合港口建设资源,与全球化相结合。充分利用辽宁沿海的岸线资源,扩展现代服务业。并依托资源优势,改造传统资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开展新型高技术的工业生产。
  
  参考文献:
  [1]周惠来,郭蕊.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0):55-59.
  [2]李博,靳取.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34.
  [3]刘智勇.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4):35-39.
  [4]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4):11-14.
  [5]陈群元,喻定权.中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09,(2):77-82.
  [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李学鑫,苗长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08,(4):25-28.
  [9]顾朝林,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1).
  
  [责任编辑 安世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