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咏梅

  摘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18周岁的我国公民的行为触犯了国家刑法的犯罪行为。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呈低龄化、暴力化、严重化的倾向,未成年人杀人、抢劫、伤害、吸毒案件逐步增加。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加,究其原因既有未成年人自身特殊的原因,同时也有社会因素。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强化家庭预防犯罪的功能,抓好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预防犯罪的作用,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落实帮教安置工作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较为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DF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226-02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0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教育计划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结合学校计划,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该法第16条第1款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所以,教育部门、家庭乃至全社会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做好未成年工作,同心协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
  
  (一)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因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少年时期是一个极为其重要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加速,特别是性的发育逐渐成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把握不住,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认知能力低,受暗示性强。由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辨不清是非,对道德法纪的认识欠缺,所以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暗示,或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感染,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未成年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质和行为,思想简单,行为盲目,因而喜欢模仿他人。
  3.情绪不稳定,易受情景感染。未成年人的腺体发育还未成熟,表现为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力欠缺。因此,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结果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但当他们冷静下来,一般也感到后悔和恐惧。这一重要的情感特点就决定了他们违法犯罪的盲目性、偶发性和残暴性。
  4.好奇心强,喜欢录求刺激。少年时期,人心理上探求能力和好奇心也加速发展,因而他们好动、好问、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想去试一试,有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作出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甚至产生犯罪的动机。
  5.精力过剩,缺乏支配力。少年迅速的生理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体力活动量,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少年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由于未成年人具有以上这些自身特点,因此,他们一旦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向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不良影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未成年人受不同环境影响会形成不同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其中家庭、学校及社会传媒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的影响尤为重要。
  1.不良社会因素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高消费的社会现象刺激了未成年人的金钱欲望。他们根本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如何,为了满足非分的欲望,便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2.黄色、暴力音像、书刊、网络的腐蚀、教唆。近些年来,描写色情、凶杀、黑社会、武侠等内容的音像、书刊充斥文化市场,这些对好奇心强、分辨能力差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精神鸦片,中毒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大有人在。另外,未成年人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极大的使用群体,电脑网络到处都充满新鲜事物,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导致许多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电脑世界的随意性、隐匿性比现实世界更自由、更易于交流沟通,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网络诈骗等随网络而产生的问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与威胁。
  3.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因而家庭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犯罪的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种种不当的家庭教育引发的后果是孩子自卑心理强烈,对自己、对生活缺乏自信,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其性格自卑、孤僻、冷漠。这种病态心理,很容易激发他们采取荒唐的做法,并在他们心灵种下反社会的强烈意识。
  4.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一些学校忽视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区分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结果伤害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差等生”,使他们走上旷课、逃学、失学、被学校开除的道路,为犯罪埋下伏笔。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一)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强化家庭预防犯罪的功能
  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道重要防线,父母的一言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应当主动、自觉地承担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并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强化家庭预防犯罪的功能,每个家庭的家长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努力完善自我,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在子女的成材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养成上多花时间与精力;要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随时掌握子女的思想动向,如发现子女言行异常或不轨,应及时给予指出,并加以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改过,决不护短,姑息迁就,任其发展;应努力维护家庭的完整与团结,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与亲合力,以便保护子女的生存权、安全权与受教育权,防止未成年人误入歧途。
  (二)抓好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预防犯罪的作用
  1.学校教育应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校应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法制教育等,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抵制不良意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立起高大形象,建立起威信,成为学生言行举止模仿的对象。
  3.加强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学校领导与任课教师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并加强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我们的教师要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差生”,不能嫌弃、歧视他们,更不可将他们推出校门,应当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他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他们朝着好的方向、目标前进。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差生家长的联系,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提高差生转化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落实帮教安置工作
  加强对违法犯罪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做好刑释少年的社会安置、帮教工作,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有效措施。为此,未成年犯管教所及其管教干警要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为未成年犯、未成年教养人员提供良好的教育改造环境,要在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上下功夫,增强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帮助未成年犯、未成年教养人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劳动观、彻底转变他们的犯罪思想,矫治其犯罪恶习。对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少年,社会有关部门、单位、学校、街道等基层组织要积极帮助他们,做好这些未成年人的安置就业就学工作,认真落实对他们的“接茬”帮教。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有害的社会环境得到净化,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重视并加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设施建设,使未成年人能健康成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