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玉娟

  提要 随着审计工作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加大。本文从审计风险理论出发,论述审计风险的含义及构成要素、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减少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要素;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
  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固有风险的产生仅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固有风险客观地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
  2、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则控制风险高。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
  3、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工作直接相关。
  
  二、审计风险成因
  
  (一)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审计队伍比较年轻,很多审计人员缺乏经济理论、基建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的责任心及职业关注。在实施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3、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点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为前提的。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加大了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使审计结果存在误差。
  
  (二)客观因素
  1、审计执业环境欠佳。一是审计活动所处的环境不理想。我国审计发展起步晚,既缺乏成熟的理论、也缺乏实践经验,加之法律、法规不健全,致使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抗风险能力差。二是行政干预的制约加大了审计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政府部门“官办官营”,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使审计结论失真、失实,进一步加剧了审计风险。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审计面临风险。近年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会计信息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依然不尽如人意,会计基础工作弱化使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判断的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拓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使审计的对象日益复杂化。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审计的范畴不断扩展,审计服务领域从财务报表的验证和管理咨询扩展到质量审计、风险评估等,审计范围的拓展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压力。
  3、政府和社会公众审计的意见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对其认识上的偏差。审计结论大到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税收的政策的制定,金融证券市场的波动,小到影响居民的投资、理财。委托方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从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看。审计机构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普及后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从审计程序层面分析
  1、受托阶段。审计人员要详细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业务内容,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只有通过充分了解确认有承办能力,才能签约,在签约时要写明委托方对提供的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等内容。
  2、准备阶段。审计机构要根据承办项目的要求和任务,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情况复杂与否,确定选派专业性强、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制定好审计项目、内容、目标、方法和任务等工作计划。
  3、实施阶段。(1)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2)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3)为降低审计风险还应要求被审计单位签署一份“被审计单位声明书”,表明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4)如果经过实质性测试后,审计人员仍然认为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发表意见。
  4、报告阶段。起草审计报告时,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果及依据和审计评价及建议,要注意符合业务约定书约定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初稿形成后,送交委托方征求意见并限期给予书面反馈意见,要对委托方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予以说明,作为工作底稿归档。提交报告前,应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关重点问题、重要程序和对审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部分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在发送报告的同时,要将各种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0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