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胀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郗立群

  一、我国宏观经济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双失衡
  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引擎应共同发挥作用推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带动,而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极小。历年来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居民消费占的比重过低,并呈逐年下降之势: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六五”和“七五”占50%以上,到了2008年占到35.3%,只有一般国家60―70%左右水平的一半,消费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东南亚某些发展中国家。因而,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出口扩大外需就成了一种唯一的选择。2007、2008年,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为37%和32.3%,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降为24.3%,而外贸依存度却分别为65%、60%和45%。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外贸依存度都低于30%。由于投资过热,内需疲软,给宏观调控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物价不断上涨的巨大压力。
  (二) 外汇储备过高,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自2001年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后,我国经济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由于进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国际热钱流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200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21.65亿美元,2003年迅速飙升至4032.51亿美元;到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持有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的23991.52亿美元,超过G7国家外汇储备之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影响货币供给,对内产生通胀压力,对外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二、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困境
  针对流动性过剩、信贷扩张过快,人民币升值以及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加的现实,从2010年10月货币政策逐步由“稳健”转向“从紧”。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采取了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工具兼用,并辅之以“窗口”劝说的策略,以求达到回收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目的。
  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货币政策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时,往往会出现货币政策的机会主义倾向。第二,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第三,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时机、力度以及对货币政策时滞的把握存在缺欠。第四,货币政策整体上比较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等。实践表明,从紧货币政策的现实效果与其要达到的调控目标之间尚存很大的距离。究其缘由,不仅因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十分复杂,还有流动性过剩与物价上涨之间的传导机制尚不清楚。同时,货币政策的困境还来自于其本身,货币政策一般都是通过采取调控总量的办法来给经济降温,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很难兼顾到因地区差异、行业差异等造成的经济发展冷热不均问题。因此,如果想摆脱目前货币政策执行的困境,就必须从源头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当前通胀背景下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尚不具备以保持币值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条件,针对当前通胀背景,我国应尽快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中央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地、有步骤地完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适当时机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
  (一)解决货币政策存在的多目标约束问题,确认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
  随着货币政策理论的进展和中央银行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界与中央银行对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认识愈加深刻,普遍认为在长期内中央银行可以系统地影响的惟一宏观经济变量是通货膨胀率,维护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的惟一职责。我国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与上世纪90年代两次超过20%的通货膨胀教训后,已经认识到控制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性。《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这种规定并没有区分价格稳定与汇率稳定的优先层次,有可能在经济受到冲击时,由于对汇率目标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价格稳定,给价格稳定目标带来了威胁。
  (二) 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可信度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的关键
  中央银行要有绝对的权力选择必要的政策工具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与此同时,增强中央银行的声誉与可信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公众对中央银行的意愿和能力产生怀疑,其行为就会与中央银行的要求发生背离,以致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固定汇率制度有一定的内在冲突,因为这使得中央银行难以用可信而又透明的方式向公众表达自己优先考虑价格稳定而不是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信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货币当局仍然维持对固定汇率的偏好则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目标缺乏可信度。
  (三) 明确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主从地位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货币供应量和汇率同时充当着名义锚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同时有义务来维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稳定。在这种双重名义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经常会存在冲突,中央银行往往会在维持汇率与稳定货币供应量目标两者之间陷入困境。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应避免因为过多地关注汇率波动,造成汇率取代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的问题。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货币政策操作为主。
  (四)提高中央银行预测能力,建立实际可行的通货膨胀目标
  中国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的最大约束因素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把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估计出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对产出和价格产生影响的时滞。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尚处于转轨时期,并不具有稳定性,经济主体之间行为关系往往不具有可信度,存在着非一致性预期的经济结构,且尚存有价格管制现象,因此要建立一个精确的预测模型,并相当准确地估计出货币政策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五)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基本原理就是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从而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达到在长期内锁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中央银行应定期正式公布对经济的预测性报告,增加预测性报告的实质内容;更多、更及时地公布金融数据等。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唐山分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