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实现善治的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院校治理是指高职院校、社会、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区等治理主体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从善治角度,着力于理顺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间的诸多关系,构建“一切为了育人”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以期为同类院校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善治;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14-0228-02
   高职院校治理体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是我国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而治理体制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高关系到高职院校各利益相关者对治理过程的参与度及参与效果。治理的理想状态即善治,善治目标就是建立与地方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在这个结构中,高职院校既要满足公众接受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又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还要有正确的人才培养面向,有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丰富的文化传承载体。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中提出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计划”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治理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从善治角度,着力于理顺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诸多关系,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学校、政府、社会等治理主体协同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以期为同类院校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一、以办学质量为导向,构建“行政合同”的校政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紧紧围绕提升办学质量,转变传统管理型角色,在与高职院校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推动高职院校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公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1)办学条件上,会同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职工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生均拨款等投入专项经费,在项目申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2)职业培训上,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主要渠道之间进行统筹安排,建立横向沟通关系;(3)资源建设上,积极引入拥有职业培训丰富经验的国际、国内企业合作伙伴,利用其职业教育资源,组建教育培训机构,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以满足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要;(4)对师资队伍建设、中高职衔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给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为高职院校办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服务共赢”的校地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凝聚区域资源,推动院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振”,形成“地中有教、教中有地”的新生态:(1)与地方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共建、共享合作长效机制;(2)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发挥优质资源的聚集效应,实现体育场馆设施、图书资源、文化艺术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度;(3)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满足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4)打造中高职贯通、专本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协同发展”的校企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校企共同利益为切入点,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育人。(1)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名人工作室等措施,与企业协同联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2)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思路,探索与实践校企紧密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丰富和完善企业全程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管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高举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紧跟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对接当地产业,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培训支撑,为院校融入产业发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架起桥梁,为院校办学能力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合力育人”的校内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党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健全党委政治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大学治理结构。(1)通过决策、审议、行政三权分立,进一步明晰党委会、校务会、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工会等院校治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以及相互支撑关系;(2)构建领导决策、管理运行、学术权力运行、民主参与和监督、学生自治管理、社会联系与合作等“六大”内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院校治理主体的功能作用,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使院校治理方式制度化、工作流程化、管理精益化、考核更加科学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让敢于担当有作为的领导、教师更有干劲儿、有奔头;(4)重点织起制度、队伍、文化等三大网络,重视制度自身的“吐故纳新”作用,将日常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化为工作流程,将更具顶层设计、更以人为本的政策、更管用的措施充实到学院制度中,同时积极探索专才特聘、柔性引才、离职创业岗、双岗双薪等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持续激发教师这一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内生动力。此外,还要将学校作为干事业、谋发展的“大熔炉”,凝练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    五、以服务学生发展为落脚点,着力培养打造“匠才”
   针对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人才培养路径、过程和方式的特色化,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1.确立“优化一批成英才、培养一批成良才、转化一批成人才”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三个一批”的人才培养、管理和教育,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优化成升學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的人;将一批处在中间状态的学生培养成优良的应用型人才;将一批学习成绩或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转化成人才。
   2.实施“分层教学”“分流培养”教学方式。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进行分层教学,组织多层面的基础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起点选择,确保学生学出兴趣、学出信心、学会方法;进入专业学习阶段,进行分流教学,按照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多种要求组织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加以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就业需要。
   3.建设“三大课堂”,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第一课堂”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合理设置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考查范畴,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如大学语文赏析、国学论、艺术赏析以及中外文化对比等文化素质课,将国学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高课程的思想性,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引导和熏陶作用,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此外,通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的评选以及“三风建设”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二课堂”以竞赛活动、社团活动、读书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四季文化活动,让学生在高尚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第三课堂”加强学生业余时间的组织管理和引导,一方面充分运用学校周边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科技教育等资源,以项目化管理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另一方面以学生技能竞赛为契机,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如组织运动会、篮球赛、主持人大赛、创新大赛、创业沙龙等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理念与思路研究[J].职教论坛,2018(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肖朵,刘长君.地方高职院校建立社会服务新机制的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5-28.
   [4]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剖析[J].职教论坛,2013(21):19-24.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279.htm